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历史人口学到家庭历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历史学界对于家庭的研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5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家庭历史学几乎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些历史著述也论及家庭,但往往只限于一些上层社会的家庭,关于人民大众的家庭生活所论甚少。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家庭一直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就长期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关于家庭(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历史上的)的理论和观点,实际上都是人  相似文献   

2.
“历史科学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总是掩盖着这一成果的过程的真相,在这一点上,它似乎比任何其他已知学科都更加严重。” 上引库恩的这段话决非危言耸听。它道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即大多数历史学家在进行自己专题研究的时候,并没有弄清楚他的研究程序是怎样来进行的,——所据以研  相似文献   

3.
正一学界以往关于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的讨论,~((1))主要从学科整体出发加以比较,着眼时代侧重于先秦,也更倾向主张考古学对历史学的积极意义。这些讨论虽然注意到考古与文献材料在生成方式、涵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但更多的还是强调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互补作用,强调文献所见历史背景对于考古材料解释的参照作用。一言以蔽之,更倾向于将考古与文献材料加以结合而非对立。如此理念正与夏鼐、王仲殊对考古学的经典界定相呼应:"考古学和历史学,  相似文献   

4.
辽有糺军之制,金亦因之,故学者常常一并研究。关于糺军问题,国内外研究家早有许多论述,从糺军名义、起源直到性质、任务、演变各方面均有探讨。其中名义问题,各家之间分岐较大。以字论则有糺纠紏乣之争,以音论则有丢斗迪得杏查出究喀喇之讼,以义论则有旗军黑佣兵之辩。总之,各有所见,未趋一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讨论。笔者最近研究几方契丹大字印章,自认略见端倪,因成此文,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一个社会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政治家面前的议题。比如,中国的农业税赋问题、城市流民收容遣送问题就有幸成为了政治议题,但是高考分数地区歧视、电信垄断等情况。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是问题,却始终没有成为迫在眉睫的政治议题。一个“问题”在众多“问题”中脱颖而出,上升为“议题”,背后有一个政治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往往依靠政治家的“慧眼”;在美国,政治家如果没有这个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对客观性的理解、历史认知的主体、历史认知对象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客观性问题。文章认为,纯粹客观的历史认知是不存在的。历史学的客观性其实处于一种弹性状态,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主体是最具主动性和导向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近年来本刊的读者同志不断给我们提了这一类的问题:讲授历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们学习与讲授历史的意义在哪里?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进修等等问题。运些问题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属于常识范围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不是什么重要问题;其实不然,大家知道,今天我们讲授历史,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历史教学的要求首先必须注意政治思想性、科学系统性以及掌握学生的学习律等等,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来说,如果还不理解历史学的特性、任务以及如何进行修养,以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那么,无论你在讲授历史时,内容如何丰富,还是没有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没有尽到教师应尽的责任的。另一方面,这些问题是不是完全属于常识范围的问题呢?那么,也是很难说的。如果把问题深入一步来研究,那就是深刻的理论问题,绝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的。是不是我们的历史教师就都完全理解了这些问题呢?至少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容易解答的问题。这里为了满足读者同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谈一谈,这或者对于我们史学界同志有些参考的价值吧。  相似文献   

8.
我非常认同印在《经济—社会史评论》封底上的四句话:“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外国历史与中国历史的结合,学术品位与大众口味的结合,关注转型中的中国。”这是本刊明确的宗旨和准确的定位。概括起来说,就是出于对现实的深切关怀,从事面向社会公众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史学理论研究也走过了30个年头。在上一期(2008年第2期)我们刊登了3篇文章,对史学理论研究学科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这一期我们又组织了4篇文章,分别从中国历史学家对海外中国学的关注和研究、史学理论的各种研究方向、西方话语与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关系以及史学理论研究的类型等进行了回顾。希望这些文章能够从某一视角对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做一个小结,以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05,(7)
作为一个国际化太都市发展进程的表征,豪宅,代表了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的最高水准,是城市经济与生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对于北京这个身系文化之都,经济之都,政治之都的国际都会而言,建景观豪宅容易,建人文豪宅容易,而建造一个集人文、最观、艺术之大成的藏品级豪宅,却非常力可达。从产品到精品、到藏品的历程凤图腾建于素有“都门胜地”之称的著名古典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的观念、方法与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近代以来,或者更准确地说,清末以来中国历史学逐渐进入了现代化的过程。历史学的现代化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在指导思想方面,从为统治者“资治”转变为探求社会发展规律,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第二,在形式上,从以纪传体为主,其他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本末体、编年体、年谱体等传统体例并存,转变为以章  相似文献   

12.
十几年来,笔者一直在高等学校的历史系讲授历史学、考古学和博物馆学这三门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中,深感这三门学科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的本身的内容、研究范围、目标和方法,以至其理论基础,基本都是共同的。可以说,三门学科之间有着“亲缘”关系。这里所说的历史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史。考古学本身就是研究古代史的科学。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博物馆学三门相关学科具体在历史博物馆里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活动中诸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西方媒体消息得知,英国人经过调查研究,对全球的大学做了一个排行榜,排列在前二十名的知名大学中,美国就占了11所, 英国有4所,其余5所是瑞士、日本、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各有一所。从第一名的美国哈佛大学, 第五名的牛津大学,第十二名的东京大学,到第十七名的北京大学, 不管这个排行榜是否绝对权威,北京大学被排在了前列,总是令人鼓舞的。当然遗憾的是,清华大学稍为移后了一点.被排在第62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漫长过程。把“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依次演进的认识,简单等同于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史学界最初的理解之一。这种理解长期以来支配着中  相似文献   

15.
伟大导师恩格斯的光辉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人类起源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劳动的伟大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指引下,解放以来,我国关于从猿到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不少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进一步开展讨论之必要。本文试就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研究讨论。一、有关劳动的诸问题首先,人类劳动的特点是什么呢?伟大  相似文献   

16.
祝青 《沧桑》2010,(3):157-158
道德教化的目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把国家或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个人和社会群体一致认同的价值观,把国家或社会的价值标准转变为个人和社会群体都自愿尊奉的价值尺度,从而规范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实现个体价值目标和集体价值目标的统一。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并没有完全内化教化的内容,即使内化了有时也没有完全外化为道德行为,产生了道德蜕化。通过对道德教化、内化和蜕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其中的原委,为我们重新反思道德教化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一八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动手用武力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这是一场局部的侵华战争,短短几年,到七七、八一三就发展成全面的侵华战争。厉史已经证明,有了九一八,就必然会有七七:当日本军国主义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奉天北大营时,它也就向通往卢沟桥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今天,在纪念九一八事变60周年时,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这条路是怎样一步紧接一步走过来的,里面颇有一些教训。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将实(古)物作为一种资料见证历史、复原历史或解释文化、推演人类行为时,其真实的意义恰好相反,我们是用历史的、文化的、人类行为的角度阐释实(古)物的丰富内涵与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支撑下 ,西方历史学正在重建自己的新概念 ;转换其研究视角 ;运用新的研究方法 ;开拓出一些全新的研究领域。乔伊斯教授从一位历史学家的视野为我们介绍了这些变化 ,重点阐释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概念与历史学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新文化史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事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多年,经常徜徉于白山黑水之间,奔走在完达和兴安岭上,访问耆老,留意民情,收集史料,发掘文物。除了研究黑龙江地区的古代历史以外,还注意从考古学及文献记载中观察黑龙江地区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迁,如河道的移动、湖泊的形成、沙漠的变迁、城市的兴衰等一系列自然现象,有许多问题是自然科学家未曾注意或无法解释的。但从考古学或古代文献记载中却得到了比较科学的答案。在此,把多年来收集到的有关史料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