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器在中原地区直到仰韶文化晚期才开始出现,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数量和种类不断丰富,龙山时代进一步发展。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的玉器大多来源于周边地区,且不同时间玉器的来源地域并不一样,仰韶时代主要来源于红山文化和崧泽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主要来源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时代主要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传播之路也是礼制的引进之路,通过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不断引进,中原地区的礼制也在不断地整合、完善,最终形成了二里头文化比较完备的玉礼制度。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非常丰富,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序列,与黄河流域其它地区和海河水系同时期的文化类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长城地带的原始文化互相影响,由于地处与农业交界地带,受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影响颇多。与中原地区相对照,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相当于仰韶文化早、中期的白泥窑子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仰韶文化晚期的庙子沟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以阿善三期为代表的遗存,与西王村二期至庙底沟二期相当;以老虎山遗址和永兴店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相当于龙山文化早、中期;还有与龙山文化晚期相当的客省庄文化系统的遗…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全新世中期约相当于我国中原地区考古学上以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右器时代。这一时期尽管先民们己从事原始农牧生产,但因人口数量不多,生产规模不大,对自然环境影响甚微。因此可以把这一时期,特别是初期的植被分布状况看作是人  相似文献   

4.
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土城王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核心是仰韶文化中晚期与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距今5600~4300年。土城王遗址的考古发掘与整理工作不仅完善了沙颍河平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和年代框架,同时为研究黄淮平原史前湿地环境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提供基础分析材料,并且为理解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区域视角。  相似文献   

5.
一、河洛文化的时空概念 中华远古文化存在着许多地域性的文化圈,诸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比较熟悉的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等。早期的中原地区文化当是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之后是夏商周文化,可以笼统地称之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圈的地域概念,除河南全省外,  相似文献   

6.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商周王朝南进掠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人也好,周人也好,都是在黄河流域发展壮大,并相继在这里建立政权的。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早期冶铜业的中心,迄今所见的从仰韶文化晚期,直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铜器,都出土于这里。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表明,仰韶文化晚期虽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即尚处于使用纯铜的阶段,但至少在夏代已掌握制作青铜的冶金技术,踏进了青铜时代的门槛。商王朝建立后,中原地区的青铜冶铸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但进入鼎  相似文献   

8.
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四五千年间,中原地区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大概也处于这个时期,考古学家将其称为龙山时代,即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一个时代。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龙山时代是一个创造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文献记载把造舟楫、服牛马、制冠冕、作杵臼、造书契、制玉兵、冶青铜、造车辆、教稼穑、筑城墙、挖水井、制漆器等许许多多发明都说成是黄帝时代的发明,这虽然不可全信,但以考古发现证之,这许多新技术确实都发明或成熟于龙山时代。红山文化、大汶文化(晚期)、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陕北龙山文化的大量玉器表明琢玉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石犁反映出太湖地区农业  相似文献   

9.
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现象,自18世纪末叶被人类发现并认识以来,不断得到科学界的注目和问津。国外考古学资料表明,图腾文化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境内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图腾文化遗存,但这样并不意味着远古时期中国不存在图腾。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发现有丰富的图腾文化资料。尤其是在黄河流域,诸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带有图腾文化性质的遗物。许顺湛先生曾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庄头遗址、案板遗址,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直至夏商时代的文化遗迹,都发现有丰富的农业遗存,充分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利的生态环境背景和丰厚的经济基础,也是该地区文明发祥和早期王朝建都于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大汶口文化西来,到达河南东部、中部甚至西部地区;湖北屈家岭文化北渐,到达河南西南部、南部和中部地区。两者在河南交汇,这在中国考古学上是独树一帜的。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它们往往介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反映了这一系列文化的消长、取代和变迁。大坟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深入河南所到之处,对与之相遇的晚期仰韶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河南的大坟口文化展示了黄河中下游古代文化的交流,而河南的屈家岭文化则连接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2.
经过30年来的发掘和研究,新砦遗址在文化谱系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多学科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不会是夏文化的上限,新砦期也不会是最早的夏文化。如果要追寻早期夏文化就必须到比新砦二期文化更早的龙山时代遗存中去寻找。在新砦遗址找到了城墙、护城河、内壕、外壕以及大型建筑。新砦遗址所在的溱洧流域自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较发达的农业,仰韶文化前期,聚落得到较快的发展,仰韶文化后期,聚落分化明显加剧,到了龙山时代开始出现城址,至新砦二期终于出现了都邑性质的原始城堡,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心聚落似乎迁往它处,至东周时期再度繁荣。  相似文献   

13.
里沟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遗存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兼有春秋战国遗存的遗址。它位于巩义市城区南部里沟村周围,总面积10万平方米,1993年7月由巩义市文管所调查发现①。(图一)随后,为配合巩义市南环路工程,由原郑州市文物工作队(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与巩义市文管所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计发掘探方5个,面积166平方米,发现灰坑9个②。1994年10月,为配合里沟村委会在南环路北侧的建设工程,两单位再次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本次发掘地点位于1993年发掘现场北约30米处,(图二)亦属遗址东北…  相似文献   

14.
豫东商丘地区考古调查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商丘地区24个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复查,并对民权县李岗遗址进行了试掘,获得一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商文化、早商文化、晚商文化遗物,确认了不同时期遗址的分布,为进一步了解夏商时期商丘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与特征、特别是先商文化和岳石文化在该地区的分布状况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演变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多年来积累的气候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全新世期间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温暖期。它们的时间分别为8~6kaBP(校正成日历年龄大约为9~7calkaBP)和5~3kaBP(日历年龄大约为5.5~3.2calkaBP)。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制约。在前一个温暖期的后半段(8~7calkaBP),北方旱作农业(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发展起来。南方稻作农业要在7.0~6.0calkaBP才初具规模。而6.0~5.5calkaBP的气候冷干事件使得南北方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是南方受到的影响要小于北方。在后一个温暖期到来之后(5.5~3.2calkaBP),分别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南北方新石器文化几乎同时进入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尽管南北方文化体系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发展动力也不尽相同,但是从大的时空尺度上来看,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最早期文化萌芽阶段(10calkaBP)——早中新石器时代之间的文化相对衰退期(10~8calkaBP)——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北方农业文明崛起(8~7calkaBP)——7.0~6.0calkaBP的南方稻作农业的极大发展期——6.0~5.5calkaBP的文化衰退期——新石器时代晚期(5.5~4.0calkaBP)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一些大的文化演替或者转型事件的时间在各地也大致相同。说明这种大的文化演进过程还是受到了同一个信号的支配,而只有环境气候因素才可能影响到如此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擂台子遗址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偏北16公里处。1991年秋,为探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面貌及与周邻文化相互关系这一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晚期、商末周初。  相似文献   

17.
张国硕  赵俊杰 《考古》2012,(2):3-17,109,97,98
2007年9~12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牛牧岗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商文化以及东周、西汉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龙山文化遗存遗迹有房址、灰坑,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东地区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前时代城址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数十处之多 ,最早可上溯到仰韶文化晚期 ,大部分建造于与龙山文化相当的四五千年前 ;从分布的地域看 ,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内蒙古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文认为史前城址的功能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方式、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和地理条件 ,以及由此导致的较为先进的文明 ,使得这一地区的古城具备了相对完备的功能。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在这一地区诞生 ,显然与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绚  张溯 《东南文化》2018,(1):81-87
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其他地区发现很少。这两种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较为兴盛,到龙山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可能源自大汶口先民对獐的图腾崇拜,拔掉上侧门齿以模仿獐的样子,生前随身携带獐牙制作的勾形器,死后随葬獐牙,均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分析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符号“”,结合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演变、良渚文化玉器上刻划的鸟纹图像,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应是鸟的简化和变形,是巫师借用来沟通天地的巫术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