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当前,我国中西部较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缓慢,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持薄弱,缺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引,因而导致了城镇化低质推进现象。有鉴于此,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借鉴国外集群创导和沿海地区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通过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之间互动关系和关中地区实施集群创导的条件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以集群创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陕西关中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及各地区普遍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现象,资源型地区的偏差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平与结构偏差,质量、速度、效率偏差。其成因主要在于工业布局与城市、城镇分布的偏离,单一的嵌入式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城市化的偏离,生产、社会组织方式与城市化的偏离。这几方面的偏离,通过影响流动、集聚、创新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打破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中的动力与传导机制,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严重偏差。针对资源型经济的特点,文中提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整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刘勇  王莹  高建华 《人文地理》2011,26(3):71-75
文章在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用Arcgis9.3以"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为指标绘制地图,反映了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作用强弱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偏差,原因在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非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城市化与乡镇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观伙  洪爱华 《攀登》2001,20(2):69-72
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与经济发展一致,这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中国在建国以后,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崛起推动了农村工业化,更造成了农村工业非城市化现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必要促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以发展县级中等城市为重点,引导农民进城,进行生产要素聚集。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达、社会明进步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又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动力;城市化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指标。广西“十五”计划纲要,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作为长期的工作重点,这对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天元 《人文地理》2000,15(2):53-55
文章对我国城市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城市化存在三大问题,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城市用地规模外延式扩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摆脱市场疲软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河南城市化启动的主要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近代意义上的河南城市化进程正式启动。其动力机制包括三个层面:西方资本、技术和商品的输入是其外部动力,清末河南社会变革是其内部动力,两者合力作用下的近代工业化则是其根本动力。近代河南城市化,是在这三种力量共同作用下艰难启动与曲折发展的。其中,近代河南工业化在该动力结构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贯穿了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0.
赵玉碧  汤茂林 《人文地理》2013,28(3):101-106
运用统计分析并结合ArcGIS制图的方法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概况,指出江苏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的情况,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江苏区域城市化相关性显著提高,传统的农业发展水平对江苏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正逐渐减弱,工业从业人员比例与人口密度对城市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杜家元  周永章 《人文地理》2009,24(4):103-106
中心城市之间的互动,可以有力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符合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潮流,同时也符合中心城市与区域合作的发展历程。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的重要动力是政府推动、市场机制、资源共享以及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互补性。有效的互动模式包括政府和企业双主体互动、产业对接、城市圈互动、友城战略等。泛珠三角中心城市互动可以在规划、加工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口岸合作和大通关平台建设、社会资源等重点领域展开。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烟台城市形象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世泰  孙峰华  李庆志 《人文地理》2005,20(1):24-26,85
本文在论述了烟台市拥有优越葡萄种植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中国葡萄酒业驰名商标和庞大的企业群体以及一流葡萄酒庄和中国唯一的葡萄酒文化博物馆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烟台市的城市形象定位应是"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指出确立这一定位不仅对城市发展而且对葡萄酒企业的壮大,特别是对三大产业的拉动作用,从而全面振兴烟台市的经济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围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于产地化建设;优化整合,依靠群体知名度;发展葡萄酒旅游,提升葡萄酒节的规格,全面塑造葡萄酒城的形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葡萄酒城"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3.
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绍风 《人文地理》1998,13(2):24-28
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哪种提法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人口城镇化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异地迁移,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更强调人口的就地转化。人口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只适用于部分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大部分现有的农村是不可能工业化、也不可能城镇化的。所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针,必须提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农村工业化或乡村城镇化。并且,人口城镇化还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等多重使命,需要作出系统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的农民工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深度城镇化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经济增长转型、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总结、梳理国内外农民工城乡迁移与城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我国城市化转型发展背景下,基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以农民工城镇化进程中的个体微观行为特征研究为基础,研究农民工在区域认知、城镇化意愿与行为特征、城镇化格局与过程规律,建立农民工城镇化空间模型,可以揭示农民工个体微观行为下的城镇化进程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耦合关系;从城市生活空间与社会空间特征评价不同空间与行为模式下的农民工城镇化效率,可以提出效率导向下的农民工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与引导规划;基于空间公正理念,从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政策、资源可获性的城市社区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可以促进农民工公平、公正、有序、有尊严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应用生产函数法和我国19962000年度混合数据,从全国各地区的层次进行分析,估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以及不同地域的显著性差异。得到的估计结果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人均GDP产出弹性为0187;不同地域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应用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进行估计;第三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春市环城游憩地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丽君  刘继生 《人文地理》2005,20(6):98-101
本文首先对长春市城市化及环城游憩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城市化的发展使居民的出游可能性增加,为环城游憩带提供了客源,并在空间上促进环城游憩地的形成;而环城游憩地则可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接纳劳动力而促进城市化,并可能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当然,二者不合理的发展也会对彼此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使二者良性互动,作者提出要根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进行环城游憩地的规划、要使政府部门在规划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培育重点游憩地使之形成城市化的增长极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沪宁杭城市群区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沪宁杭城市群区发展趋势探讨姚士谋J.Nipper(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德国科隆大学地理所)关键词城市群区,集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外向型经济,国际化城市沪宁杭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居中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也是属于经济比较发达与城镇密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曹新向  李永文 《人文地理》2004,19(5):11-14,84
会展旅游在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区域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器与显示器,区域和城市相关产业的辐射器,区域和城市就业人员的接收器等。但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区域和城市经济、良好的会展设施、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等。对其开发和管理要从条件分析、软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名牌培育、管理机构的建立、宣传促销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现代化与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发展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盲目蔓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发展严重不协调。针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协调性问题,对其发展背景、挑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构建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全面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城市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敏  曹明明  缪光  陈海 《人文地理》2008,23(4):36-40
随着陕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陕北地区城市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本文基于对于城市化驱动力理论与实例的分析与总结,首先指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密度小,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次提出了陕北地区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分为动力机制与约束力机制两个方面。动力机制有经济发展、城乡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大型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制度约束、生态环境约束及水资源约束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