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条边伊通边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条边是清廷设置的重要人文景观,如今已成为鲜为人知的东北绿色长城。柳条边伊通边门及边台台丁的生活调查;可见柳条边封禁政策之一斑。乾隆诗否定了柳条边的设置,但柳条边不失满族及清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郭梦頔 《神州》2012,(26):192-192
清朝柳条边的设置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清初对于关外的经济开发产生了巨大作用,同时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清初流民政策发展起来的。虽然,清初流民政策对于柳条边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流民的存在也成为关外经济发展的负担,加重了柳条边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鸭绿江流域的封禁与开发张杰东北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清入关之后,为了保护其"龙兴重地",于顺治年间在盛京(辽宁)地区修筑了柳条边。盛京柳条边又称"盛京边墙"或"老边","盛京边墙,起至凤凰城,北至开原县,折而西至山海关接边,周围一千九百余里,共十七边...  相似文献   

4.
清原满族之族源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脉相承而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清原地区先后成为兴京赫图阿拉、盛京沈阳的京畿之地.满清入关后,清原为柳条边通过的重要地区,英额门为柳条边沿线重镇之一.1925年清原设县,这一地区满族由划归清原县的兴京、柳河、海龙、开原、铁岭等地满族汇聚而成.  相似文献   

5.
清代柳条边作为东北行政区的分界线和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的产物,在客观上划定了东北地区三个经济区(农耕区、狩猎采集区、游牧区),成为东北地区农牧林交错带的界标。随着清朝统治者对柳条边的修筑、失修和弛废,客观上演绎了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从恢复、发展到渐进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柳条边、印票与清朝东北封禁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在东北修筑柳条边和实行印票制度,向来被治清史学者视为东北封禁的开端。本文以大量事实说明,清政府为扭转陪都盛京面临沙俄入侵和经济残破的严峻形势,于顺治、康熙两朝连续5次颁布辽东招垦令以鼓励民人出关开垦。直至乾隆初,清政府一直实行东北招垦。文从国防需要、民族团结、行政管理、人参贸易等各个方面对柳条边和印票的作用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并指出东北封禁应以乾隆五年颁发的一系列封禁令为标志。  相似文献   

7.
1982——1983年,沈阳故宫博物馆曾先后三次派人前往新民县西北部,对清代柳条边及彰武台边门遗址,进行了实地踏查和清理工作。近年来,考古界和史学界对于清代柳条边及彰武台边门的设置、构造等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在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上述地区进行了实地踏查,取得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水平有限,在本文的整理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8.
边界是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之一.光绪、宣统年间,奉天东部的行政区划经历了较大调整,县级政区的边界也随之产生变动.在勘定奉天东部县级政区界线时,官员基本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同时,柳条边、土地开发程度、边疆局势等因素也对县界走向产生了较大影响,具有地域特色.奉天东部县级政区界线划定的结果,既反映了官员在设置政区时的一般考虑...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幅清代漠南蒙古舆图。这幅舆图主要记载了东跨吴叶尔河,西到宁夏,南靠长城、柳条边,北邻喀尔喀蒙古的清代漠南蒙古诸旗札萨克王公的名号、爵位及其游牧地去长城边口的里数等。本文根据此图记载内容,利用满、蒙、汉文史料进行考证认为此图绘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为遗留性史料,这幅图对于研究清代蒙古高原历史地理和清代古地图而言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柳条边的始建东段应该上溯到天聪七年清人在碱场、通远堡等地的"筑城修边",再经崇德三年的扩边而大致成形,主要是作为军事防线,同时兼具防止人口逃亡和朝鲜人越境的功能。西段则始自崇德初年从屏城到法库门之间边栅的设置,是清人为了加强对辽河套的直接控制及处理蒙古事务而设。这两段边与同时期出现的"栅门"、边栅等地理界限,重新构建了清人统治的核心区域,并以此"画定内外",由此奠定了清初对东北地区基本政策,影响了东北地区后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吉林,是满语吉林乌喇的简称。意为靠近江河的地方,这里位于松花江中游的丘陵地带,是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满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清王朝时曾把这里称作是“龙兴之地”,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绿色长城——“柳条边”,加以封禁保护,严禁汉、蒙等其他民族进行采参、打猎、移民,以保护满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东北地区实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盛京地区的范围包括奉天府府尹辖区和盛京将军辖区。盛京围场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正好位于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的交界地带,故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划界应考虑盛京围场的隶属与边界。一般认为清代盛京将军辖区北界至柳条边辽东段,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忽略了盛京围场。本文利用档案、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盛京围场地图,并探讨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  相似文献   

13.
柳斗     
<正>柳斗是农村传统量器,用于计量粮食。斗身呈罐状,深腹圆底,口微收,口沿用破成两半的柳条或藤条编成,讲究的还用柳木薄板箍一圈,以保证口沿的干净利索。跟其他条编家什不同,因为要装盛颗粒比较小的麦子、谷子等粮食,所以柳条编织得很是紧密,没有空隙。编织方法是,先选些长短粗细接近的柳条,然后浸到水中泡软,去除外皮,最后将光滑洁白的柳条用"勒"的方法编织成形。这样编成的柳斗不但颗粒不漏,还可以盛水,当水桶用。传统农耕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朝对东北边疆各族的管理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对东北边疆各族的管理体制分为四种。驻防八旗制是清廷统治东北地区的主要管理体制,以八旗满洲为主体.也包括汉、蒙、索伦、达斡尔、鄂伦春、赫哲和锡伯等族。管理汉族民人的体制是州县制.主要在奉省,其次为吉省.咸同以后黑省也渐设民户州县。对在黑龙江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滨海和库页岛辽阔边疆地区分散居住的赫哲、费雅喀、奇勒尔、鄂伦春、恰克拉、库页等少数民族.则实行姓长制。辽东西段柳条边和吉林新边以西及其以北的蒙古游牧区实行的是以八旗制为基础、又保留蒙古固有特点的盟旗制。  相似文献   

15.
旗人与民人的身份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亦有地理边界,即旗界与民界.本文通过对清代吉林将军双城地区的旗界、民界及身份制度的考察,发现即使是清朝皇帝密切关注的双城堡旗界,也无法长期保持封闭性.随着携眷民人跨越封堆进入旗界,界内很快出现民界,并不断扩展,标志旗人身份制度的地理边界被迫不断内移.实际上,清廷很难通过政策法规将民人拒之界外,其他的地理空间边界,如山海关、柳条边等也是如此.但旗、民身份的不平等会对民人产生持久、广泛的制约.民人虽然可以通过种种途径进入旗界,却要接受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不平等移民之事实”,这也是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2,(9):152-157
众所周知,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所谓的“柳条湖事件”。这件事成为“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其实,在这天以前,日军就制造了很多事端,企图引发侵略,其中最有名的一件是直到事变爆发前,中日还在交涉的“中村事件”。  相似文献   

17.
正你问我,夏天在南京你最喜欢到那里玩?我一定会说,那当然是情侣园了!那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真是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情侣园里,杨柳依依。杨柳叶有的碧如翡翠,有的黄如鹅毛。一阵微风吹过,有的柳条轻轻地拂动湖水,湖面上微波粼粼;有的柳条则会随风飘荡到游人脸上,轻柔地抚摸着人们的脸庞,让人感到心  相似文献   

18.
<正>《柳边纪略》由清朝杨宾撰写。全书分为五卷,其最后一卷为诗。杨宾在《柳边纪略》自序中介绍说:"柳边者,插柳条为边,犹古之种榆为塞。而以之名其书者,以柳边为宁古塔境也。"而后,在书中卷一里,作者又详细介绍柳边"高者三、四尺,低若一、二尺,掘壕于外,呼为‘柳边条’,又曰‘条子边’。"当时,还称呼柳边为"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据新《辞海》介绍说:它是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分段修,至康熙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是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和放牧的。它南自今辽宁凤城起,东北经新宾东折西  相似文献   

19.
<正>翻开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史,"七君子事件"作为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之一,因最近台湾档案公开,有些史实内幕才浮出水面。"柳条湖事件"成了"七君子事件"的导火索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当晚22时20分左右,以该连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在奉天(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爆炸后,河本末守立刻向北大营的  相似文献   

20.
黄岗柳编     
<正>黄岗柳编,主要流行于阜南县黄岗镇一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正德年间,距今有500余年历史,当地有"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的民谣。阜南县是"中国杞柳之乡",杞柳皮薄、柔韧,去皮后柳条洁白、柔韧、着色力强,柳条粗细均匀,是理想的柳编原料。黄岗柳编以杞柳为主要编织材料,编制品种类众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农用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