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长期僵持局面埋下了伏笔。在要不要进行双边接触的问题上 ,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双边接触的办法和途径 ,而美国则不断地回避接触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促使美国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 ,而中国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却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通过双边接触的方式化解危机。在讨论中美双方会谈的议程和谈判内容上 ,双方存在着巨大矛盾 ,其实质是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目标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2.
中美双方宣布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并将进一步扩大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本文通过分析两国人文及教育交流现状,借用建构主义范式结合现实主义理念探讨人文教育交流如何辅助构建中美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春玲 《史学月刊》2005,19(7):97-105,114
华沙会谈对中美双方处理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影响和作用。会谈虽然有利于中美决策者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会谈使双方的分歧更加尖锐;中国通过华沙会谈调整和改变了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而美国则更加明确了沿海岛屿的政策。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中美双方一度剑拔弩张,但最终并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危机期间,为避免中美发生战争,对英国国家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英国敦促美国不要公开宣称对金门等岛屿负有防守义务,希望美国督促国民党从沿海岛屿撤军;另一方面,英国积极与中国进行接触,希望中国政府在维持对沿海岛屿主权的同时放弃使用武力,并充当了中美进行谈判的中间人角色。英国的外交斡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海地区实现短暂和平。  相似文献   

5.
1954~1955年,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实现了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接触,并最终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这对于冷战时期的中美双方具有特殊意义。根据两国解密的外交档案来看,中美在参加日内瓦会议前都曾有意识地就解决平民回国问题做了准备,新中国政府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争取了主动,最终促成这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外交谈判。谈判本身及最终协议的达成,对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70年代初,随着基辛格、尼克松的相继访华,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此前,中美双方依赖“巴基斯坦渠道”进行摸底和交流信息,《张彤和“巴基斯坦渠道”》记录的正是一位格尽职守的外交官所做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朝鲜战争第一年中 ,中美双方在不同阶段决策的变化 ,来研究大国间“局部战争”概念的形成及局部战争中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美对抗,尤其是在双方误判的情况下擦枪走火,将使中国的睦邻政策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9.
郑必坚 《世界》2006,(8):6-10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我想我们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刚才胡锦涛主席同我们这个研讨会中美双方专家学者亲切会见并作重要讲话,是为中美之间多层次的战略对话提供了一个新的极重  相似文献   

10.
孟红 《文史春秋》2007,(12):4-7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震惊世界。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几天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重大成果,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那个时候,外交工作班子的任务十分繁重。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外交班子,商量两国关系的有关重要问题;副外长乔冠华和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双方如何发表公报的问题。这个《中美联合公报》(下称《公报》),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上海公报》。  相似文献   

11.
缑新勉 《神州》2013,(32):263-263
【热点材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习奥庄园会晤,就共同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不久,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7月10—11日在华盛顿举行。这是中美两国政府换届以来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与美国国务卿克里、美国财长杰克—卢共同主持对话。最后中美双方达成的三个重要共识:气候合作、能源合作与中美投资协定。  相似文献   

12.
被遗忘的危机:1944年中美两国在谈判贷款和在华美军开支问题上的争吵任东来1942─1943年无疑是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蜜月"。继1942年4月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之后,1943年1月中美双方达成废除美国在华治外法权的《中美平等新约》;10月11日罗...  相似文献   

13.
张静 《百年潮》2012,(4):66-71
正中美大使级会谈从1955年8月开始,至1970年2月结束,历时15年,共136次。会谈虽断断续续地进行,却为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提供了一条沟通政策、试探意图的联络渠道。尼克松时期,中美举行了最后两次大使级会谈,双方在第135次会谈上不约而同地提议举行"高级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20,(2):F0002-F0002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1日,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交换了意见。22日,周恩来同尼克松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2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并于28日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1973年春天,中美双方经过多次秘密接触之后,最后商定双方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北京互设联络处。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作为中国第一任驻美联络处的主任,于这年3月离开法国巴黎,奉命来到美国东部城市纽约。  相似文献   

16.
沈愚  许茵 《民国档案》2002,(3):88-96
以其英缩写SACO闻名于世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中简称“中美合作所”)成立于二次大战期间,由美国军方(主要是美国海军)与中国军事情报机构(即以戴笠为局长的军统)联合操作。中美合作所功罪之争至今仍未见分晓,这清楚地表明,要想客观评说中美各方及双方在二战中的表现以及战时中美之间的关系,是何等之难。中美合作所在战时颇有争议的所作所为以及战后对它的众口不一的评价,使其历史一直深受国共两党之间政治斗争的影响。双方各自为自己的政治目的,利用中美合作所档案,再创其历史。  相似文献   

17.
简单地将中美两国的博弈视为一种你进我退、我输你赢的"决斗",是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误读。近年来,中美高层频繁交往,包括美国副总统拜登近日的访华,均表明双方可以通过"斗争"与"沟通"增进了解,最终找到一条适应大国关系的路径。拜登此次东亚之行应该说是带有具体任务的,其中最受外界关注也最为敏感的,就是向中方表明不赞同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立场。这项任务表面看来很重要,但比起中美之间需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使命来说,不过是双方的又一次"磨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陈纳德是中美关系中的风云人物。本文无意全面考察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只就他在这一时期提出的空中战略以及围绕这一战略中美双方间的争论进行剖析,从而对战时的中美军事合作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萍 《民国档案》2016,(3):128-138
二战结束后,驻华美军自行在中国境内处置战犯,极大地侵害了中国主权,引发中美司法管辖权之争。中美双方就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理解中美口头谅解协议和盟国间引渡战犯条约这两项文件展开交涉。虽然口头谅解协议及美军的行动,不仅突破了中美《关于处理在华美军人员刑事案件换文》所规定的司法管辖权,甚至也超越了中美《新约》签订前有关领事裁判权的权限,但基于"中美军事同盟"的压力和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民政府最终又不得不单方面妥协退让,吞下苦果。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国民政府主权意识的薄弱和官僚制度的弊端,也折射出战后中美关系及战犯处置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