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重谱 《攀登》2010,29(4):63-67
政府失败理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协同理论为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多元主体结构中,政府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主导力量,也是核心主体;民间组织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企业和公民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基础;媒体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媒介,也是政府与其他主体合作互助信息平台的主要搭建者。  相似文献   

2.
王朝琴 《区域治理》2022,(11):189-192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高风险期,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本文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当前非营利组织主体在多元主体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在政府方面提出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地位,构建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在非营利组织方面提出要加强内部危机管理,构建...  相似文献   

3.
周一帆 《区域治理》2022,(3):122-125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易对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全社会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治理愈发关注.政府信息公开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治理的一项重要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知情权,履行政府责任,提高事件处理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县域自古以来在我国行政区划中就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治理的基本单元,本文从健全县...  相似文献   

4.
宋俊杰 《攀登》2014,33(5):5-10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急需中国生态文明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监管服务法治化薄弱、生态经济手段单一、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能力不足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市场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主体协同治理的关键环节,实现不同功能规划区区别对待的政绩考核,加强社会组织及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方能有效实现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多元建设主体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服务落脚点在"供给",并非是一个农村公共服务完整的有序循环,并没有从系统的高度,以整体的思维,以全局的视角来进行科学化、制度性、长远性的战略安排,与严格意义上的协同治理本质要求还未能实现耦合,与协同治理内在含义尚存差异。影响农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政治因子、经济因子、文化因子以及协同治理系统内部因子等多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加强农村公共服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应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协同治理价值导向机制建构、主体培育机制建构、保障支撑机制建构和绩效评估机制建构。  相似文献   

6.
构建突发事件的公共财政应对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术  张晓磊 《攀登》2007,26(1):111-113
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出现。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危机,必须建立公共财政应对机制。同时应采取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危机管理机制和长效财力保障机制、健全公共卫生财政补偿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7,(1)
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主体是多元的,其主体类型可划分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群众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和政党性组织主体等五个部分。这些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有其现实考量,彼此地位和作用各有独特表征。制约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为:价值困境、主体困境、效力困境。要科学认知各类主体在协同治理体系结构中的应然地位、角色职能。政府主体,是"协调者"和主导力量;市场主体,是"调节器"和引擎力量;社会组织主体,是"助推器"和重要力量;扶贫对象主体,是"关节阀"和内源力量;政党性组织主体,是"掌舵者"和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涉及对象广泛的公共环境问题,雾霾的有效治理亟需清晰界定利益相关方并识别其行为选择,找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进而寻求多主体协同治理策略,力求在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氛围中共同推动雾霾污染问题的最终解决。当前,面对日趋严重的雾霾污染,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三方主体,应秉持优势资源互补、统筹合作增效、兼顾多方利益的协同治理思维和集体行动逻辑,为雾霾锁城困局的突围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以此构筑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雾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世界遗产地管理亟待由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思路转变为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一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从"全民遗产"的角度解读"世界遗产保护需求",从形式化的或边缘性的公众参与保护转变到实实在在的、深层次的公众参与治理。对于活态遗产而言,传统保护机制正是构建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制约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危机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危机管理系统不完善等方面。因此,政府应当从意识、法律、机构、财力等多个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毛春合  梁爽  候丽君 《攀登》2023,(5):107-113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协同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研究表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基于多元协同共治、城乡共生发展、创新治理驱动、资源均衡配置内在机理,积极应对县域产业经济辐射、城乡共生发展、乡村内生发展、多元协同共治、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为此,应当增强县域产业经济的辐射带动力、提高城乡互促融合发展能力、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增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能力、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要素,创新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澳门传染病防控经历了“以治疗为主”到“以防疫为主”的演变。在医防结合制度建构方面呈现三个特征:从“零散处置”转向“规模管理”的现代医疗体系;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预防”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从“公共空间”嵌入“私人空间”,并倡导和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此转向既与传染病防控相关的知识增进、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密切联系,又是热带气候、地狭人稠、人口流动性强等本地环境相适宜的积极选择。民国澳门传染病流行、防范、控制与城市治理紧密相连,市政当局主导的常态化防疫机制的制度支撑,民间社会和各领域协同联动,多主体跨地域的协作互济,共同构建澳门日渐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内外协同的城市卫生治理体系,折射出澳门社会近代转型的进程与趋势。然因澳葡当局缺乏长远规划、行政作风拖沓怠惰、地方财力有限、华洋隔阂难以消弭等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成效。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国家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担负夯实政权基础,让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重大使命,最终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还存在对治理机制不健全、治理方式效率低下、治理主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攀登》2016,(3)
伴随着我国急剧的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治理危机和国家中心治理失效问题频频出现,任何单个治理机制都无法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国家-市场-社会研究视角的提出带来了研究视角的转换,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家主义"研究传统。通过重构国家、市场、社会的关系实现政社互动、政企互联、企社互融和多元互动,可以重塑社会治理结构,有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唐仲霞  刘梦琳  向程  邵利 《人文地理》2018,33(6):125-131
旅游社区治理与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多元主体和谐共生是旅游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共生理论,选择青海省两个典型社区为案例地,将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游客和旅游相关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定量评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通过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论模式,力求把旅游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从"消极或积极"的态度研究转向各主体"共赢关系"的格局研究视角。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旅游社区治理主体之间:①均存在正向共生关系;②相互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③共生关联的紧密程度有别;④不同旅游社区的政府、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共生主体相互之间均属于正向共生模式。其中,湟中县塔尔寺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CRGT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RGCT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传承陈靖姑信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承现状表现为:整合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组织的功能;政府部门强化对相关主体的领导和引导。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行政化和碎片化问题;资源碎片化,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强化;专业人才短缺。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是:治理理念碎片化,治理结构复杂化,民众需求多样化,以及民众的参与意识淡薄。陈靖姑信仰文化的传承途径有:整合现有治理结构,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切实了解民众的需求并加以满足;有效整合及共享陈靖姑信仰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旅游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相对剥夺感是认识旅游地居民行为逻辑的新视角,也为化解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改善旅游领域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研究源起、概念内涵和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行为效应、应用范畴和研究方法等6个方面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进行了分析回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对于新时期我国旅游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构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8.
刘婷  蒲荔塬 《旅游纵览》2022,(2):179-183
川东北经济区旅游产业已基本形成了协同发展模式,各大主体协同发力,成效显著,但协同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合作效果不够明显、缺乏科学可量化的衡量标准,各主体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应从完善协同机制、加强合作,建立科学衡量评价标准,激发活力、克服"短板效应"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促进川东北经济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城市的韧性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对处于深度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将韧性理念运用到未来城市卫生治理研究中,为城市治理演进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本文研究认为,城市为了解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快速精准感知、最低运转维持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均衡三大难题,需要从城市治理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长三角33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管理缺失、定位模糊、协同主体利益不均衡、协作层次不深等问题.笔者认为: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构建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平衡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建立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