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维峰 《神州》2012,(33):175-176
一、遗产信托的法律涵义及法律渊源 信托是起源于古罗马的一项古老的法律制度。信托的种类有二:一为特定物信托,一为遗产信托。特定物信托是只以特定物嘱托其继承人或受遗人转给于他人。二为遗产信托(fideicommissarius hereditatis),遗产信托是指遗嘱人以遗产的全部、一部或特定物委托其继承人(即受托人),在他死后转移所指定的第三人(受益人)。0遗产信托有三方当事人,即遗嘱人、继承人和第三人。其中的遗嘱人相当于委托人,继承人相当于受托人,而第i人实为受益人。所以,我们认为,虽然遗产信托是为解决遗赠的严格性而产生的,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核依旧是信托,而不是遗赠。因此,早在罗马时代就存在信托,信托并非是英国人的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2.
正嘱书即遗嘱,是指立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历史名人在人生的"穷途末路",往往都留下遗嘱,对子女后辈加以训诫,如刘备、诸葛亮、孙中山、鲁迅等不一而足。但是在遗嘱中以大量笔墨、全面系统的推行家教者,郑观应当首屈一指。1914年,7岁的郑观应"在向招商局提出辞呈的同时,还正式拟定了一份罗列详尽细  相似文献   

3.
在英格兰,遗嘱最早出现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12、13世纪,遗嘱的格式和内容获得重要发展,并形成一定格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才再次发生变化。中世纪英格兰遗嘱主要包含表达虔诚和分配遗产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具备精神和物质双重功能的一类文献,可以保证立遗嘱人的经历在尘世和来世之间保持完美的连贯性。遗嘱包含的时代信息十分丰富,涉及宗教观念、家庭结构、继承制度、社会流动等问题,对经济史、社会史、教会史、法制史等研究领域的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厘清它们的史料价值对英格兰中世纪史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王丽焕 《神州》2014,(8):200-200
特留份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限制遗嘱自由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了必继份制度,但未规定特留份制度,对于被继承人通过遗嘱不当处分遗产,造成对法定继承人权利的损害。因此在修订《继承法》的过程中,对于是否增加规定特留份制度,引发了争论。  相似文献   

5.
<正>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酸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前,他留下遗嘱,将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  相似文献   

6.
一 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遗留的财产课征的税收,它包括对被继承人遗产总额课征的遗产税和对继承人继承份额课征的继承税,是财产课税体系中重要的分支。 我国历史上开征遗产税的动议始于1911年。1915年夏,北京政府拟定了十一条《遗产税征收条例》,专对无子立嗣者的遗产课税,寓有绝户财产归公之微意,以作为承受遗产确定权利的保证,类似于英国早期推行的遗嘱印花税。起征点为1000元,采用比例税率,扣除债务、丧葬费等,但未详细规定申报调查程序,反赋予地方官署以督察职权,没有独立的征收体系,只列出消极的惩罚规…  相似文献   

7.
徐家贵 《文史天地》2014,(11):49-51
正总理遗嘱作为孙中山的最后指示,被国民党奉为圭臬,遵循总理遗嘱之风由是兴起。恭读、附录、应用总理遗嘱蔚然成风,举国上下无不为之动容。在风行过程中,与总理遗嘱相关的奇闻轶事层出迭现。总理遗嘱是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临终前,由汪精卫草拟后,孙中山补签形成的。它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总结革命成果,指明革命方向;后半部分是交待身后家事。通常  相似文献   

8.
李本  孙善国 《黑龙江史志》2013,(15):329-330
2001年我国颁布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该法第八条和第十三条规定了遗嘱信托制度,这标志着我国遗嘱信托制度在立法层面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惜的是,该法关于遗嘱信托制度的法律条文过于简单、笼统和抽象,甚至有些条文和其他法律存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很难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遗嘱信托成立要件问题、遗嘱信托生效要件问题、遗嘱信托存续时间问题、信托财产权属不明确问题、遗嘱信托缺乏税法设计问题、受托人和受益人权利义务问题和特留份问题,本文就结合国内外理论和立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几条拙见,以期有利于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佛燕京学社》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燕京学社是中美之间第一个跨国学术交流机构,50年代以前它直接推动燕京等教会大学的国学事业,1978年后,哈燕社继续在中美学术交流中发挥影响。显然,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学术史上,哈燕社占一席之地。但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较少,80年代末张寄谦先生曾对学社做过探讨1。但根据笔者新接触的学社档案,有三个问题可以稍加补正。第一是学社起源问题。如所周知,学社创立与霍尔(CharlesM.Hall,1863—1914)遗产有关。美国铝业大企业家霍尔1914年去世,遗嘱规定1/3的遗产必须用于资助由英美人管理下的亚洲或巴尔干地区的教育事业2。需要一提的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10.
冯允 《环球人物》2013,(14):74-75
一位老人为防儿子,把房产证拴在腰上整整6年上午9点,北京西城区西郊民巷73号门前,延伸出一条长长的队伍,排队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在等待着进入中华遗嘱库第一登记处进行遗嘱登记。自今年3月21日,中国首个公益遗嘱库——中华遗嘱库在北京启动试点以来,这个一向安静的小门小院就  相似文献   

11.
陈红民教授近期发表了一篇颇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文章,使我们对蒋介石遗嘱的背景、内容及特点均有相当了解.陈教授对"蒋介石遗嘱知多少"的回答是蒋氏"至少写过9个遗嘱",没有确定其上限,显示出学者的谨慎.①在陈文所及之外,笔者还真发现了蒋介石的另一份遗嘱,鉴于收录这份遗嘱的台湾出版物在大陆流通并不普遍,照抄于此,供相关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阳人民为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医药遗产,纪念我国汉代的伟大医学家张仲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开始修复医圣祠,成立了张仲景医史文献馆。为迎接全国张仲景学说研究会的召开,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员、陕西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米伯让,按照先师黄竹斋的遗嘱,向医圣祠新设的张仲景医史文献馆赠献出全国仅有的珍藏多年的古本《伤寒杂病论》木刻版两箱二百三十七块  相似文献   

13.
我在《列宁“遗嘱”考》一文中依据所能看到的材料推断,早在列宁逝世前俄共中央领导人已看到所谓列宁“遗嘱”。时间应在1923年5月底或6月初,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列宁遗嘱。文章发表后,1988年2月26日《真理报》发表了题为《列宁遗嘱》的长文,是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弗·帕·纳乌莫夫同记者的谈话,其中泄露,俄共中央部分政治局委员早在1922年12月29日以前已经看到列宁“遗嘱”,从而把时间又提前了半年。现将有关部分译介如下:  相似文献   

14.
许殿才 《安徽史学》2003,(3):110-111
由于不知王国维先生遗嘱中含有典故,因此对于他的死因论证一直因缺少直接有力证据而难成定谳。王先生在遗嘱中引用典故以明志,明确交待自己是为忠义而死。  相似文献   

15.
2015年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90周年.孙中山临终前,留下了遗嘱,其中最重要的是《总理遗嘱》,又称《国父遗嘱》《国事遗嘱》.但由于过去对这方面记载比较含糊,造成不少误传. 1925年1月,孙中山决定成立政治委员会,指定于右任、汪精卫、李大钊、陈友仁和吴稚晖为委员,全权处理国民党的日常事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文英 《史学月刊》2006,(6):121-12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于北京行辕与世长辞.孙中山临终时,留下三纸遗嘱,即: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在孙中山签署的《孙中山致苏俄遗书》中,他对苏联满怀期望:“我遗下的是国民党. 我希望国民党在完成其由帝国主义制度解放中国及其他被侵略国之历史的工作中,与你们合力共作。  相似文献   

17.
冯玉祥的五个遗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玉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可说是脍炙人口。然而,说起他五写遗嘱的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会多了。冯玉祥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曾五次写过遗嘱。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月24日,冯玉祥怀着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和失望退隐泰山,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冯玉祥坚决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罪行,感到有生命危险,特于6月14日写好遗嘱,史称“泰山遗嘱(一)”,主要内容如下:“我是当兵出身,我是穷小子出身,我是工…  相似文献   

18.
李黎 《神州》2013,(15):4-5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故事脍炙人口,对我国后世文学创作及社会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的小说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书中梁山之主晁盖将死之时留下为其复仇者便为梁山之主的遗嘱,而非传位于众望所归的早已被视为梁山继任者的宋江。此段疑点颇多。究竟晁盖留此遗嘱的用意何在?这种用意又是出何原因?此事对梁山众人的未来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出发,分析晁盖遗嘱事件。  相似文献   

19.
预分是中国古代父母晚年或临终前进行的一种分家析产方式,这种方式在唐代以前既已出现,但真正的完善是在唐代,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析产遗嘱文书,父母为子女立下析产遗嘱文书,首先是为了完成父家庭一代的家族使命,其次主要还在于防范子女为利益之争讼而丧失手足之情义,有辱家族声誉。  相似文献   

20.
推进中国的民主化,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精神遗嘱,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