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大尉  郭琪  胡冉  陈柳 《旅游纵览》2015,(2):169-171,173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资源。江苏省兴化市处于淮河里下河腹地,自古以来,形成了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垛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兴化垛田于2014年正式入选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将以兴化垛田为案例,梳理兴化地区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传统旅游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利益主体间的责任划分,探讨在新形势下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江苏兴化戴家舍南荡遗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荡遗址位于兴化市林湖乡戴家舍村南约2.5公里。西北距兴化城约10公里(图一)。其东临渭水河,北有梓辛河,西北望得胜湖,南有小横子、大横子、九里港等岔河,海拔高度0.4~0.6米,冬春季露出水面,夏秋季没于水下,为终年生长芦苇的湖荡沼泽(图二、三)。这一带属里下河平原中部,里下河平原四周高中间低。平均海拔  相似文献   

3.
《神州》2007,(10)
《船妹子》剧组前往兴化市实地考察2007年10月11日至10月12日,中国现代史学会红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邹俊率领电影《船妹子》剧组主创人员编剧、导演、制片人一行6人应江苏省兴化市委宣传部之邀到兴化市实地考察,期间与兴化市委宣传部领导组织剧本座谈。为拍摄电影《船妹子》做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2004年6月,由北京新民投资有限公司与兴化市教育学会合作创办,占地320亩的现代化全寄宿制民营学校——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拔地而起。在水乡这块沃土上,文正实验学校凭借着深厚的资金投入,灵活的运营模式,科学的管理方法,务实的教师队伍,为兴化教育注入了活力。文正实验学校,校名来源于宋朝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在任兴化知县期间,给这块美丽肥沃的土地,注入浓厚的人文因子。他建学府,培养士子;颁条令,教化万民;著文章,流传四方。自此,兴化学风目浓,文运渐盛。自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有262人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国农耕民族开发新土地的过程中,“圩田”作为一种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通过修筑圩堤“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水利田范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里下河地区的圩田是我国南方最具规模的一例。数千年来,江河湖海的交错作用、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农业开垦及人居活动造就了里下河地区典型又独特的圩田景观,更创造出无可替代的里下河文化。里下河“兴化垛田”还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双遗产”名片。其实,圩田并非我国独有。现代的“圩田(polder)”概念源于17世纪的荷兰语“polre”。  相似文献   

6.
<正>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近年一直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兴化城武安街13号的李园是兴化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为完好的富商花园,是兴化富商文化与古典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杰出代表。园内主要建筑有船厅、方厅和桂花楼等。整体布局古朴隽永、幽静典雅。李园借园林建筑之艺,寓景、情、理、趣为一体。李园占地面积仅约1.1亩,却创造了一个可住、可游、可享的小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打造出一个曲径通幽的环境,既满足了各项物质功能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3月6日,兴化市史志档案暨《兴化年鉴(2006)》征编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跃进在讲话中要求尽快启动新一轮《兴化市志》的续修工作,进一步增强年鉴的服务功能,认真做好《天南海北兴化人》第二册的征编出版工作。会议还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兴化市史志档案工作会议召开@陈莉 @邹付元  相似文献   

8.
何文珺 《神州》2012,(13):12-13
闽南文化就是"闽越文化"中的一支亚区域文化,它从地域上说是指地处闽南(福建南部)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所存在的文化。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区域。我国大陆的浙南、粤南、海南以及台湾地区,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70%的华人也是说闽南话的后裔,在当地被称为"福建帮、兴化帮、潮州帮、  相似文献   

9.
兴化的竹泓镇,历史上曾是出海口,由于洪水频发,常有毛竹从上游飘下,横于此处,当地人就把此地称作“竹横港”。竹泓镇具有典型的里下河水乡特色。河流纵横,垛岸相隔,湖荡相连,隔河千里出脚难。千百年来,船,成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千家万户对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二轮《兴化市志》(1991~2010)于2017年由北京方志出版社梓行,全书2569千字,较首轮增近1000千字,为兴化有志乘以来卷帙最为浩繁的方志。此志"以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二十年间兴化的自然环境、地理风物、社会变迁、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方之全史’"。"集地方性、资料性、综合性  相似文献   

11.
新书介绍     
《中国地方志》2011,(9):64-64
嘉靖《兴化县志》校注兴化市史志档案办公室主编,王强校注。方志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嘉靖《兴化县志》是兴化存世的最早县志,孤本,由于历史原因暂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大陆仅存缩微胶卷,这次校注出版属抢救性整理。嘉靖《兴化县志》前有舆图,后设天文、地理、古迹、建设、祠祀、寺观、户役、田赋、物产、  相似文献   

12.
垛田之美     
垛田坐落在里下河腹地兴化。其实,垛田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行政区划上的,一个是地貌特征上的,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话,"兴化城东有个垛田镇,垛田镇里有无数的垛田"。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弄混了,不过倒也可以互换,怎么说都行。那就去看垛田吧。找一个制高点,极目远眺,呈现在眼前的,  相似文献   

13.
舒娟 《南京史志》2023,(18):41-43
<正>兴化市实验小学前身为昭阳书院,坐落于海子池畔,创办于1899年,横跨三个世纪,至今已走过一百二十多年历程,是古城兴化唯一没有迁址的学校。一代代先生在此扎根,立言立行;一代代学子由此出发,负笈远方。书香一脉,根植水乡。近年来,学校注重搭建教师成长支架,锻造世纪书院“大先生”,形成“集大成、致众乐”的实小精神,即实小教师在学识上要做一名“集大成”者,在情怀上要做一名“致众乐”者。铸“大先生”之魂:坚守“持志养正”的教育初心  相似文献   

14.
兴化市沙沟镇,位于盐城、高邮、宝应、建湖、兴化五县(市)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素有"金沙沟"之称。据志载,远古时代盐城以西、淮安以南、宝应以东、兴化以北地区曾是一片湖泊,称古射阳湖。沙沟是古射阳湖中的一座小岛,先民以捕捞为生,战国时期称蔡家柳垛,公元前206年称射阳村。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赐项伯为射阳侯,沙沟成为项伯的封地。西汉武帝元狩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发展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属性的地方志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新修方志要顺应这一趋势,内容上增加地域文化体量。反映地域特色,表现形式上适应时代文化传播的需要。开发利用新修方志。要注意从文化角度切入,更好发挥其存史、资政、教化作用。地方志工作机构应主动将新方志编修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之中,为地方志走进民众搭建立体多元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2014,(5):116-117
<正>2014年4月7日,江苏省兴化市,上万亩垛田油菜花正开得金黄耀眼,为期3天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本届会议由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联合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项目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举办。来自主办方及中日韩三国科研人员、专家学者、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并考察了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与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是地方志的主体。所谓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其实主要的也就是地域文化特色。志书要全面深刻地反映地情,就必须要重视对一方水土上一方人的思想文化的研究与著述。地方志的编纂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文章对地域文化的主体是人的活动、传统文化在方志中的地位、从文化变迁看地情演变、文化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黑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几乎就是一部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史。通过对黑龙江地区移民史的梳理,探讨黑土文化所包含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流人文化、侨民文化多种元素的形成根源。时间下限止于二战结束,地域范围以黑龙江地区为主,受历史区域划分不同的限制也会涉及黑龙江邻近区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主要包括:清代之前的东北移民、清代及民国移民;流人;国际移民。  相似文献   

19.
<正>天水市位于陕、甘、川三省交汇处,是甘肃省的东大门。这里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由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石窟艺术文化这五大文化构成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喊好闹新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里下河地区高邮、兴化、盐城、东台和大丰等地,闹新房都有“喊好”的习俗。喊好,形式简单,只要有一人领喊,说上一句吉祥吉利的话,众人随即附和一声“好啊”!这种闹新房的形式,流行于乡村民间。俗话说:“新婚三天无老少”,意即在办结婚喜事期间,同辈人之间,或上下辈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