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辽代进士的初授官职、官职迁转、最终官职分布及进士入仕的功效和意义等问题,认为随着大批进士官员进入契丹统治阶层甚至入主宰执,汉官乃至整个汉人群体在辽代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以进士为主的汉族官员在治理北疆、传播儒家文化、加速北方游牧民族儒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艳 《福建史志》2023,(1):15-17
<正>壹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就是用来形容福建学霸之多的。毫不夸张地说,福建茶叶在全国多有名,古代福建学霸的名号就有多响亮。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开闽第一进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成了“屠榜”级的存在。宋代时,福建省进士6713名,位居全国第一。明代时,福建省进士2116名,每百万人口的平均进士数位列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3.
夏昕 《文史博览》2014,(9):61-62
中国官场,可以缺明主,可以缺贤士,但从来就不缺圈子。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就将中国官场形形色色的圈子分析得非常透彻: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团体。出生于一省一县,视为“乡谊”;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视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就像学校里的同班一样,在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他们的考官则不消说是终身的恩师。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视为“婚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科举时代的进士是考察人才的绝佳样本。民国《湖北通志》收录明代湖北进士1132名,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他们分布在湖北省除施州卫外的其他8府,以黄州府、汉阳府、武昌府为代表的鄂东地区集中了全省71%以上的进士,是进士人才的高产区;以荆州府、承天府为代表的鄂中南地区拥有全省22%的进士,为中产区;鄂西南和鄂北地区为进士人才低产区。除长阳、兴山、郧西、保康等县外49县均有进士产生,平均每县23名。进士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体现出湖北省各地人文水平的高低、演变及其经济发展的损益。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必定要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但对人才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具体到明代湖北而言,进士人才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移民、经济开发,以及包含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刻书业、家学、人才交流等在内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陈如斯 《福建史志》2022,(5):18-29+71
本文以“明清福建省进士量化数据库”与“清代福建省官员量化数据库”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明清福建省进士以及清代福建省官员的分布与变动,总结福建省进士分布的地域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考察考中进士到成为官员二者之间的延续性。从明到清,福建省进士分布广泛,但地区之间不平衡性,表现出东南沿海兴盛、西北内陆衰弱的自然集聚性。总体而言,福建省内进士集中度和官员集中度相关性极高,明清两代进士辈出之家,在清末的官场也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殿试合格的进士。  相似文献   

7.
张佳 《文史月刊》2011,(9):65-65
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发牢骚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 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相似文献   

8.
包拯,老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其大名可谓妇孺皆知,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社会上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欧阳修,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与包拯两人年龄差不多,包拯大了8岁,包拯仁宗天圣五年(1027)考取进士,欧阳修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按理说,两位北宋巨人本应惺惺相惜。其实不然,欧阳修根本就看不惯包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9.
《高轩过》     
李国文 《文史天地》2002,(12):20-21
据《剧谈录》:“元和中,进士李贺善为歌篇,韩文公深所知重,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由此声华籍甚。”其实,李贺幼年,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被这位领导古文运动的韩愈赏识。《全唐诗》说李贺“七岁能辞章”,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文坛的领袖人物韩愈,听说长安城内,有这么一位小小年纪的文学神童,诗文辞章,做得十分漂亮,惊喜之余,也有点不大相信,便约了皇甫浞,一起到李贺家去看望,想证实一下这个小孩,是否真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具有天分。  相似文献   

10.
<正>岑巩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近年来传出不少奇闻。先是水尾镇马家寨吴家一千多号人自称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后裔,陈圆圆墓就葬在寨子右边的山坡上。此事在社会上闹腾得沸沸扬扬,有大骂荒唐置之不理的,也有好奇直奔现场一睹为快的。此事闹腾了几十年都没得定论,最终引起了北京清史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亲赴现场展开了全面细致的考察研究。笔者参加了史学界这一次艰难的考证过程,事实最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定。  相似文献   

11.
宋朝进士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史学界的关注,就北宋初期进士群体而言,深入、系统而细致的研究当属徐红博士的《北宋初期进士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以下简称《研究》)。该书分为九章,约30万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利用明朝进士题名碑的拓本及其他文献资料,对明朝历科进士题名碑的立石年代进行考证。通过研究历科殿试与立碑之间的时间差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明朝进士题名碑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依据清代进士《同年录》等资料,选取嘉庆朝以后4250位进士居地、家世及相关资料信息较全的样本,检视清代社会流动中城乡差别问题,系统考察了清嘉庆以后(1802—1903年)百年间登科进士的城镇乡分布、三代家世和重复会试等情况。研究所见,嘉庆后百年间所取城居、镇居、乡居进士比为52.99%、8.12%、38.89%,尤其是省会和大城市进士中式者最多,这一趋势在清末更突出。研究样本中三代无功名的进士占15.40%,其家族上行流动率为66.15%。城居进士的家世背景略优于乡居者,中举人和中进士的间隔也略短于乡居者。这说明科举功名具有一定的社会流动性,而乡居者上行流动的机会更少。  相似文献   

14.
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特赐进士及第,这一现象在唐后期开始出现,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偶见性举措,属于皇帝在科举制外的"文柄自决"。经过五代宋初的发展,特赐进士及第逐渐制度化。与此同时,宋初还将"赐进士"普遍化,通过进士科考试者都被"赐进士",进士以外诸科亦以"赐"的形式给予出身,这标志着所有科举出身者都成为皇帝"文柄自决"的产物。唐后期五代统治者针对科举制存在的问题采取过诸多举措,但直到宋初"赐进士"的普遍化与殿试制度相结合,特赐进士及第所代表的皇帝"文柄自决"权威被引入科举体制中,这些问题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桐城文化论     
桐城文化论徐天祥桐城,在明清两代有过一段文化的辉煌时期。一说到桐城,人们自然想到桐城派。其实,桐城派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桐城文化的内涵远不止此。一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桐城科举考试,明代自永乐到崇祯,中进士者80人,中举人者165人;清代,中进士...  相似文献   

16.
《巴蜀史志》2015,(1):39-44
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现象就像一面镜子,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特征 现在的眉山市辖一区五县,即东坡区(原眉山县)、彭山区、丹棱县、青神县、洪雅县和仁寿县。宋时眉山建制,据《元丰九域志》载,除仁寿县之外,其他五县均隶属眉州,其中洪雅县在宋太宗淳化四年(993)隶嘉州。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朝中晚期的朝中汉族重臣和封疆大吏当中,多为进士即所谓科举正路出身:陶澍,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林则徐,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沈葆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可是,同样声名显赫的左宗棠,却始终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上层社会,然而他的仕途却也辉煌,口碑似乎比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要好,这其中有许多机缘。  相似文献   

18.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对孙伏伽的身分,早在30年代,邓嗣禹先生就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论及他作为隋代进士“是确凿无疑的”①。后来,何忠礼先生在《科举制起源考》一文中认为,孙伏伽在隋朝中进士一事应予否定,他作为唐武德进士理由充分。但对何文,又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孙伏伽在武德中考进士,于情理不通,他不可能是唐武德进士,并认为孙伏伽为隋进士一说仍然可信②。近年出版的各种“状元传”、“状元谱”、“状元录”、“状元史话”等,都无例外地把孙伏伽当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显然,论者所歧义者乃是隋进士或唐进士…  相似文献   

19.
关于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骆兆平先生已对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介绍,并做了初步整理①.惜其没有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13种、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23种和尚未著录的藏于山东省东明县文物所的<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等共37种各类明代登科录统计在内.近来,多洛肯<明代浙江进士研究> ②、<明代福建进士研究> ③和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④也皆列有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简表,然亦不完备.有感于此,本文重点探讨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  相似文献   

20.
清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陈国生,罗文,赵筱青我国自有科学制度以来,进士一科就成为莘莘学者们追逐的目标。商衍鎏在其《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就认为,“观其数目之多寡,既能推之各省时代文风之高下,并可能有助于人物之参稽也”。本文就是以《明清进士题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