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的圩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圩田,这是兩宋时盛行于江淮、钱塘江流域的一种水利田湫拗旆ù蟮质前训透D的土地或沼澤、陂塘、湖泊、河道、河边沙地等用堤圍起來,辟为农田(其中多数是新辟田),以防止水旱,收灌溉之利,并扩大耕地面积。北宋人范仲淹解釋圩田说:“江南应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域,中有河渠,外有门閘,旱則开閘,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1) 圩田是这种水利田的通称,但各地也因习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大抵兩淮与江南东、西路称圩田,浙西路称圍田,浙东路称湖田。圩田、围田和湖田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別,南宋人楊万里說:“农家云:圩者,围也。”(2)元人王楨說:“复有圩  相似文献   

2.
江淮地区圩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圩田,宋代学者多有阐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说:“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湿下,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说:“江东水乡,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水高田低,筑堤围护,提上筑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放水入田,也可用提水工具把水灌入或排出,这就是圩田。圩田是江淮地区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河汊纵横,湖泊棋布又多洼地的地形特点,经  相似文献   

3.
古代江南地区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南地区的圩田大致滥觞于三国之际,迅速发展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是我国江南人民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农田开发的一种独特形式。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全面考察了江南地区圩田开发的历程与特点,研究了江南圩田兴盛的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并简要分析了圩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圩田开发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认为因过渡围垦破坏了江南地区原有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造成“水不得停蓄,旱不得流注”的严重局面,这便给圩田大大增加了防患水灾的压力;历代地方政府在圩田管理方面也是各自为政,各地圩田缺乏相互间的协作,使因破圩而形成的局部水灾年年有之;大量构筑圩田,使湖泊面积大为缩小,影响其调节水量的功能,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条件,致使灾害频频发生。此外,围湖特别是废湖以后,使众多的水生资源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4.
<正>太湖以东长三角地区人与环境互动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建立在以水网为基础的圩田体系之上,圩田农业生态形成以后,发展各种前近代的产业和生态体系。这一生态系统经历千年的稳定、积累和发展,为传统江南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也为19世纪下半叶成功的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条件。许多近代发展所必须的自然生态条件是逐步积累形成的。河流与圩田水利体系经历了千年的经营与传承,这其间,人们在长江口、太湖、运河、吴淞江、黄浦江和浏家河等自然河流之上建成了许多水利设施。  相似文献   

5.
<正>里下河地域是苏中以兴化市为中心的一碟形洼地平原。兴化市约占里下河地域总面积的18%、总人口的15%,是里下河地域的大市(县)。从地形上分析,兴化是里下河地域建湖、兴化、溱潼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但从文化上考量,兴化是里下河地域的文化高地,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和文化遗产众多而闻名于世。兴化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人类生存发展史和2000多年封邑史及文脉传承史的江淮古邑。  相似文献   

6.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9-15世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宋代的塘浦系统开始瓦解以来,吴淞江流域的泾浜体系开始发展。泾浜水系和以后溇的出现,基本上人为形成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泾浜体系形成具有干枝结构的网状水系,这种结构非常稳定地存在了近500年。这种结构下的圩田水利模式一般是小圩模式。在冈身感潮地区,泾浜体系比较密集,且末端水系有弯曲化现象;在低地地区,为了排水的方便,河道的干枝体系较为顺直。在这种体系下,治水必须与治田相结合。到后期,随着圩田治理的深化,进一步出现了称为溇的末端水系。  相似文献   

7.
施大尉  郭琪  胡冉  陈柳 《旅游纵览》2015,(2):169-171,173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资源。江苏省兴化市处于淮河里下河腹地,自古以来,形成了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垛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兴化垛田于2014年正式入选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将以兴化垛田为案例,梳理兴化地区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传统旅游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利益主体间的责任划分,探讨在新形势下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自古及今,兴修水利是人类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经济活动,而圩田则是稻作农业区水利建设中的杰作。所谓圩田,又称为圩垸、湖田、围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河汊纵横、湖泊棋布、地势低洼的地形特征,筑造长堤短坝,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高效优质的水利田,堪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圩田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珠江流域,存在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对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分布于兴化城东南郊垛田街道内,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其原貌四面环水、大小不等、高低错落,为兴化先民与洪水抗争的智慧结晶。于古代文人雅士而言,垛田更极富诗情画意,“昭阳十二景”中垛田便占“两厢瓜圃”“十里莲塘”“胜湖秋月”三景,故自古以来便为兴化一邑之大观。历代典籍中都有垛田四季之美的记载和吟咏,反映农作生活以外的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0.
<正>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特定自然区域的地名。其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段,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区域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里下河之名源于里运河(简称“里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又称内河、淮扬运河)与下河(串场河,也叫官河、大盐河)的首字。这片区域内河湖密布,是“四周皆筑圩,村庄俱临水,下田要乘船,上路不离桥”的水乡泽国。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南方地区古人类的几个问题汪洋(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秦岭—淮河以南13个省(区)60个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化石地点所出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据分析表明,我国南方很可能是早期人类起源地之一;南方地区古人类分布与华南动物群动物地理特性一致...  相似文献   

12.
珠江文化在我国文化地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珠江文化指我国南方热带地方珠江流域地区的文化地带而言。通常可与岭南文化同义,亦即陈寅恪、岑仲勉所谓“南学”。他们在50年前即说今后“南学”应加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2014,(10):122-124
9月3—4日,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CHCD2014)在清华大学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ICOMOS-CIPA)主席马里奥·桑塔纳,以及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翻译:将消逝的遗产带回当代”的论坛主题,探讨文化遗产科技化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聚焦遗产“翻译”在认知和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作为遗产包容性保护的重要环节,传统线下公众参与模式参与途径少、地域限制大、人员组织难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数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荷兰积极搭建在线参与平台,“网络公众”作为新主体参与到了城市遗产保护实践中,使跨越时空的普遍联系成为可能。文章选取荷兰9个在线参与平台为案例,通过线上参与式观察与访谈,探索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在线参与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叙事”通过“叙事编码-叙事解码-设计专题”的逻辑,将碎片化的个人叙事材料转化为系统性的遗产保护参照,实现了遗产认知的集体表达;“数字制图”基于“参与-转译-传播-反馈”的循环运作机制,为遗产空间记忆呈现提供了路径。(2)“数字祛魅”与“政策转向”让网络公众参与的技术阻碍趋于消解、参与权利逐步明确,保障了在线参与机制的民主性与公平性。(3)中国可以从“网络公众”参与引导、参与路径、参与正义三个层面学习荷兰的经验,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2023年8月12—13日,“新中国工业遗产与红色文化传承”研讨会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基地——青海海晏原子城召开。本次研讨会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题学术活动的支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国史学会当代工业遗产研究分会、中共海北州委宣传部、核工业221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党校承办。  相似文献   

16.
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特征的包产(干)到户的冲击波,20多年来一次次地冲击着我国原已僵化了的集体经济模式。斗争,失败;失败,再斗争。直到1980年中发75号文件,才正式为多少年来视若异端的包产(干)到户开出了第一张“通行证”。但“通行证”仍被严格地限制在全国贫穷落后地区使用。据农业部门统计,其时,全国贫穷落后地区有两亿人口,只占十亿农业人口的五分之一。纵然如此,这冲击波也是巨浪排空,声震神州。  然而,全国更多的五分之四的农民命运如何?下一个冲击波将会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怎样解决?本文向读者介绍了一场富庶地…  相似文献   

17.
串场河是苏北沿海人工开凿的一项集水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工程。作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串场河既是里下河的泄洪通道,同时也是一条古代的盐运河道。古串场河自唐代开河以后就肩负起海盐的运输任务,历代官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从这里运出。它是苏北东部地区历史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苏北千年水利水运和厚重海盐文化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8.
<正>自春秋以来,中国就形成了“北风南骚”的文学传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传承,即以此为依托的载体而展开。所谓“风”(或“诗”),就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文学传统,其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温婉中正的特质,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创作对现实关注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所谓“骚”之传统,是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南方长江流域的文学传统,以其自由而富于变化、激情而富有想象的琦玮瑰丽气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发展长河中,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的史前粟作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古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基,世界上凡是古文明产生较早的地区都是农业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中国古文明的摇篮,其原因之一,就是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产生较早和发展较快。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按经济文化类型来划分,可分为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经济文化、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经济(兼有农业)文化、南方地区(指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以采集经济为主兼有农业(园艺农业)的经济文化。从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不论是稻作农业,还是粟作农业,都必须经历选育及驯化、诞生…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南方文物》2002,(2):66-7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道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思想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累积了大量遗存和献资料,是我国传统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是道教活动和传播的主要地区,道教物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