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宝鸡郭家崖秦国墓地与周边同时代的大型秦国墓地具有显著区别,其特征表现为:洞室墓与设壁龛墓占据绝大多数,随葬器物种类较单一,仿铜陶簋、陶豆、附耳长颈方口壶、大喇叭口罐以及秦式鬲等未有发现,而戎式高领袋足鬲比较多见。戎式高领袋足鬲与洞室墓几乎同时出现的现象,既可相互印证彼此与姜戎文化的紧密联系,同时还从历史的角度验证了秦人与姜戎族在西周晚期直至春秋战国时的关系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张家界张良墓质疑李映辉湖南省张家界的水绕四门,有一景点颇能引发游人思古之幽情,这就是传说的朱良墓。道光《永定县志·仙释志》载:"张良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按:青岩山是过去对张家界和天子山的统称。)又《陵墓志》云:"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  相似文献   

3.
文博简讯     
《文物》1977,(9)
甘肃泾川发现早周铜鬲 1972年12月,泾川县泾明公社蒜李大队庄底生产队社员在土崖上挖出铜鬲一件,我们赴现场进行了清理,发现铜鬲出自一长方形土坑豎穴墓内,墓壁除西部一部分挖去外,其他部分保存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4)
1978年3月,滕县庄里西社员在该村西约20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铜器三件,我馆闻讯后进行了清理。清理后证明器物出自一座墓葬中(编号78STM3)。墓南北向,残长1.7、宽1.4、墓口距地表约0.6米,墓底有板灰痕,为一棺一椁,椁残长1.6、宽1.27、椁板厚约0.12米。棺残长1.53、宽1.19、棺板厚约0.05米。尸骨一具,已零乱。铜器置于北首棺椁之间,计两(?)、一鬲,东西并列,鬲居中,(?)置两旁。鬲一件(图一)。通高17、口径13、  相似文献   

5.
路国权  侯纪润 《文博》2009,(4):36-39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文化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器类,以往的研究多将其年代绝对化,认为高领袋足鬲只存在于先周时期。通过对张家坡类随葬高领袋足鬲的腰坑墓的重新认识以及宝鸡林家村墓随葬铜簋年代的再认识,可以证明高领袋足鬲的年代下限已经进入西周早期,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相关遗存的年代下限也已进入西周早期。  相似文献   

6.
西汉大臣朱买臣(?~前115年)的籍贯与墓址一直有几种不同说法.一、嘉兴说.见明代吴敬所《国色天香》(卷七).明清时修的嘉兴府志、县志也持此说.而朱买臣的墓.陆广微《吴地记》载:“嘉兴县,……(天心池)东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太平寰宇记》嘉兴县条,清光绪《嘉兴府志》等有类似记载.二、建德说.新编《建德县志》(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如是说.持此议的还有民国《建德县志》宋淳熙《严州图经》(卷二)载:“朱太守祠在乌陇,汉会稽太守朱买臣之神也;又有别庙在朱池.”建德亦有朱买臣墓,明万历十年(1582)建德知县俞汝为之立碑,《中国名胜词典》(第376页)有此记载,现墓碑尚存.三,吴县说.自宋范成大《吴郡志》至明清历代的《苏州府志》、《吴县志》都作此说.据《吴县志》及其他地方志乘记载.朱买臣的故宅就在苏州城西边的穹窿山.《光福志》载:“穹窿禅寺在穹窿山麓,俗曰茅蓬,旧名福臻禅院,相传来买臣故宅.”另据有关古籍记载,或曰朱买臣故宅在茅蓬显忠寺,或云即藏书乡朱家场.  相似文献   

7.
院文清  院琨 《收藏家》2013,(4):13-20
(四)鬲 鬲是西周时期最为常见的器物,发现较多。在随州叶家山基地出士有象目纹鬲、雷纹鬲和素面鬲。  相似文献   

8.
1992年8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在配合市旧房开发公司公园东街住宅小区建筑工程时,在南小汪西周遗址的一座西周墓内清理出土1件嵌兽首玉戈。该墓为土坑竖穴,墓向7°。基长2.25、宽1.05,墓口距地表1.5、距墓底1.6米。玉戈出于死者左胸肋骨处,出土的其他器物有浅盘粗柄陶豆、陶罐、陶鬲各2  相似文献   

9.
高领袋足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领袋足鬲是指苏秉琦先生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中所说的瓦鬲墓初期A1型陶鬲。这类陶鬲的制作过程是先模制三个相同的圜底罐(即袋足),再将三罐口部用泥拼粘在一起,然后接上高领和足尖,最后加上耳、鋬和附加堆纹等(图一)。这样,这类陶鬲很自然地形成高领、三袋足和分裆三个基本特征,因而称之为高领袋足鬲,以强调其特征及与其他陶鬲的差别。有些领内有模糊的反绳纹,说明部分个体的高领也是模制的。目前所见高领袋足鬲标本基本都是通体饰有绳纹,分双耳、双鋬、无耳无鋬三种类  相似文献   

10.
《文博》2018,(6)
宝鸡郭家崖遗址北区共发现战国时期秦墓葬37座,与以往发掘的秦墓葬相比较,极少见到与其匹配的秦人生前居址,而此次发现的"聚落型"墓地在宝鸡一带秦墓发掘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此次发现的秦墓葬均为屈肢葬式,多为东西向;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偏洞室墓、直线洞室墓三类;葬具有木质棺椁、生土二层台与棚木搭建的棺室,以及瓮棺葬三类。出土器物包括陶鼎、陶釜、陶罐、陶鬲、陶壶、陶甑、铜带钩、铜镜,还有少数礼器如玉器残块、兵器如铜箭镞及生产工具如铁铲等。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座秦墓瓮棺葬较为特别,虽然瓮棺器形显现秦文化特征,但同出的一件铲形袋足鬲却是戎式风格,这为最终确定研究该墓地属性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何莉 《南方文物》2013,(4):40-41
1983年2月,南昌市郊塘山公社塘山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市博物馆筹备组闻讯后即刻派员赶往现场。该墓为券顶砖石结构,短甬道,单室,系一座明代墓葬,惜早年被盗。清理后出土“大明阌乡县君圹志铭”一盒,为我们确认墓主身份、了解墓主生平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另出土遗物有金凤挑心一支,金凤穿牡丹鬓簪一对,镶蓝宝石金戒指一只。  相似文献   

12.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西,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北邻山东省,共计发现西周墓葬71座,兽坑12座,其中马坑10个,牛坑、狗坑各1个。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墓向以东西向为主,有的可能有葬具,有一定数量的腰坑;有21座墓葬出土了典型陶器,随葬品的组合以单鬲或鬲、簋、豆、罐(罍)的组合为主,不见鬲、罐组合或单罐组合,还出土有典型的周式鬲。墓葬的形制与随葬品特征揭示,这批西周墓葬应该是殷遗民墓葬,直接来源为殷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东山,又名栖霞山,相传此山原有苗王墓,故俗称“老王山”,海拔约1200米,位于今贵阳市东里许,与贵阳黔灵山东西遥相对。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东山,在治城东,山颇高大,而林木丛茂。俗名老王山。本朝郡人知县陈昌归隐于此。”嘉靖《贵州通志·山川形胜附》也载:“东山·在治城  相似文献   

14.
<正>楼子湾是盘龙城遗址中部的一处岗地,曾配合农田基建进行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五十余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建筑遗迹、灰坑和墓葬。其中LWM4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350°,墓口2.55×1.22、墓底2.4×1.1、深0.6米。葬具和人骨已朽,头向北;人骨下的长方形腰坑中有兽骨;墓底铺朱砂,四周有二层台;坑中填褐色土。墓中随葬器物包括青铜、陶和玉器,其中青铜器包括爵、鼎、鬲、戈和钺各一件,斝两件。墓葬被划分为盘龙城第四期,相当于二里岗下层Ⅰ、Ⅱ期。本文仅分析讨论青铜鬲LWM4:3的风格和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15.
鬲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实五觳,斗二升曰觳。"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说:"鼎空足曰鬲"。苏林注:"鬲,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苏州高新区大墩在抢救性发掘中发现少量遗迹遗物。春秋中晚期竖穴土坑墓4座,均出土原始青瓷器。所出土一件陶鬲具有典型北方陶鬲的特征,应是北方文化因素向这个地区渗透的反映。明清时期墓葬5座,均为夫妻合葬墓,规格均为苏州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制度之常规。另在大墩遗址南侧严山的北麓,发现有东周以来的遗址堆积,有待今后的考古工作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一地理环境和发现经过七子山一号墓,位于苏州城西南横山山脉的九龙坞中。根据《吴郡西山访古记》卷二载:"入九龙坞,坞中有山脉九支,自乾元寺派分而下,聚于坞中,坞之得名以此。"九龙坞,当地俗称七子山,即山颠上有七个烽燧墩,传为吴越争霸时留下的遗迹。据《吴县志》载:"山下九龙坞正中,是吴越王钱元璙墓所在地。"七子山一号墓,即在钱元璙墓的西边、祝家山的山坡上。该墓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武 《安徽史学》2008,13(3):33-38
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物资料,向来为相关领域文史研究者所重视.然关于墓志的起源.学界歧见纷陈,究其原因在于对墓志定义的模糊与论说角度的不同.综合来看,先秦时期仅是"志墓"观念的积累阶段."志墓"形式相对简单,"志人"意识薄弱;至秦汉时期,"志墓"形式趋于多样化,"志墓"观念与内容逐渐式微,而"志人"意识强化,墓志萌芽.  相似文献   

19.
湖北广水巷子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巷子口遗址是随枣走廊东南部一处重要的东周时期遗址。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汉水的江北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形成许多小方国,汉阳诸姬文化在这里才得以兴起和发展。巷子口遗址出土的鬲、盆、豆等与随州擂鼓墩1号墓、2号墓和庙台子遗址、叶家湾遗址、梅鹤子塆遗址以及枣阳周台遗址所出土的同类器特点相同,陶鬲与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周台遗址和广水黑洞湾春秋早期的陶鬲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与汉水以西的襄樊真武山和其他楚文化遗址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认为巷子口遗址应是曾国的一处村落遗址。巷子口遗址的发掘,揭示出随枣走廊东周时期曾国的文化面貌,对研究曾国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自海 《郑和研究》2006,(1):105-105
2005年10月26日,位于牛首山东侧正德学院内施工中发现一座明代古墓,市博物馆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墓主尸骨无存,陪葬品只有烛台、长明缸、水罐等寥寥数件。最重要的是在墓中出土了一合墓志,两块志版保存完好,有关部门正着手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