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漕运是借助江、河、湖、海等水路调运粮食等物资的活动,其中运河漕运是最重要的水运类型。今大运河江苏段沟通了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8市,然而江苏13个设区市全被列为运河城市,原因在于除运河主河道外,与之相连的“盐河”也被作为运河的一部分,从而确立了江苏运河的网状结构。本文拟从盐政、盐运、盐署、盐商、盐官、盐城镇等方面梳理漕运时代淮盐与运河的关系,以期有助于讲述生动的运河及盐业故事。  相似文献   

2.
<正>每次仰望流淌于家乡的运河,恍如穿梭于时光隧道,运河伴随家乡的历史而逝去。当我们与之渐行渐远时,他们就会变得苍老而模糊起来,因为运河历史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是现实和未来的多棱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就想用手中的笔,记录那多姿多彩、富饶美丽、然而又凄惨破败的古城和运河的景象。运河是常  相似文献   

3.
高飞  张静 《民俗研究》2016,(1):129-135
山东济宁向有"江北小苏州"的美称,其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古城内外密布着具有江南风韵、形神具备的宅第园林。近古济宁园林,呈现出南北文化交融的深深印痕,并有着巧纳周边名胜为景观、彰显邹鲁儒雅风致和追求归隐山水、寄情林泉诗境的民俗特色。由园林的兴衰嬗变,既可证运河时代经济社会的兴衰变化及济宁城市文明演进的轨迹;又可考地方名门望族发展脉络和士绅乡贤的社会习俗等。捡拾近古济宁园林的残影碎花,旨在襄助"江北小苏州"城市风貌的重塑,助力"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形象的打造。  相似文献   

4.
<正>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苏州历史发展而言,大运河的开通影响深远,可以说奠定了苏州“人间天堂”的城市地位。关于大运河对苏州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很多结论对于运河沿线城市同样适用,无法说明为什么苏州会在众多的运河沿线城市中脱颖而出,也就无法彰显苏州的城市个性,因此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运河申遗应建立运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是自然与人创作的杰作,它的价值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长城、运河这两大工程自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两千多年间不断修造.延续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涵之丰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相比长城而言,运河不仅仅是一个防御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工程,从吴王夫差到隋炀帝,运河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相似文献   

6.
饹炸饸又名咯炸盒,名虽不雅倒也名副其实、通俗响亮,是一种古老的北京特色食品。它伴随京杭大运河之开凿而生于运河北端之通州,历经人们千百年品味,视运河渐衰而不顾至今留存于京东民间。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苏州段位于江南运河中段,低湿多湖,是太湖流域重要的水利工程体系,且千年来始终奔流不息,成为江南地区文化孕育的母体之一。苏州“运河小镇”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市镇,其生成与发展既是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也受到大运河的影响。将苏州大运河沿线的运河小镇单独分类研究、厘清属性,从遗产价值的角度加以分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化阐释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推进,苏州段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在宝带桥附近出生、喝运河水长大、长期和大运河打交道的苏州人,我见证了40多年来大运河苏州段的发展变化,并参与了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的报道和文化挖掘工作。见识运河1972年我生于苏州葑门外小集镇郭巷。这里离葑门直线距离只有6公里,相传系苏州外城(郭)所在地,因此得名"郭巷"。集镇一带是典型的江南水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打造"苏州样板",把苏州段建设成为"最精彩的一段",关键在于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文章从文化角度对蕴含千年文化意蕴、与运河相伴相生的古镇横塘进行解析,认为横塘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了作为运河文化带景观圈节点的外在条件;在众多诗文中的横塘,拥有不同的意象,也为打造横塘景区提供了文脉基础。文章在介绍与解析的基础上,提出打造"诗意横塘"的概念,并由此提出了基于历史史实、具有操作性的五条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淮安是大运河重要的枢纽城市,运河文化因此成为淮安的代表性核心文化,也是新时期淮安精神的鲜明标识。21世纪后,淮安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将运河文化研究与城市运河文化建设融合并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08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授予"运河之都"称号。"运河之都"城市名片是淮安人民以运河文化为荣,对运河文化自信的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运河上的桥     
从现代的意义来讲,运河是这座城市最早的“高速公路”。它不仅为杭州城的创业史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传统,也献出水、桥、风光和岸的两侧;它既流淌过惊心动魄的岁月,也摇曳着温润平凡的时光。当我试图去了解这些过往而穿行于两岸的杨柳丛中时,运河上的桥梁,就像往来摆渡的船只,引领我听到这座城市地心处的荡桨声。  相似文献   

12.
<正>苏州最出名的街道是观前街,它东西走向,西端连接人民路,东端与临顿路交叉,交叉口是醋坊桥,南侧是青龙桥,桥下是与临顿路平行的临顿河。青龙桥对面临顿路50号曾经住着许多家苏州平民,沈家阿婆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点滴琐事,勾勒出那个年代里百姓无奈而艰辛的草根生活,她们用善良、勤劳斑驳了岁月,婆娑了时光。  相似文献   

13.
从苏州城区出阊门,经石路至广济桥与新民桥之间。有一条座北朝南的小巷,那就是窨制花茶的花茶之巷——杨安浜。一般苏州的小巷都是以民居为主,而杨安浜全长336.6米,却只有很少几家是居民住宅,绝大多数是窨制花茶的加工场。房屋都比较古老,如东杨安浜的开元茶栈,内有一座阁老厅,是市里保护的古建筑之一。其它如广盛、福泰、方裕泰等茶栈,也都是三四进深的高墙大院。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农业文明鼎盛时期的"运河时代",京杭大运河作为国家统一的保障线、经济交流的大动脉、文化融合的主纽带、沿岸城市的母亲河、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开放之河,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作用。它是内涵与外延最为丰富的线性的、活态的、依然在发展变化着的世界文化遗产。江苏省不仅是中国大运河的摇篮与最早生长点,而且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运河大省、第一运河  相似文献   

15.
正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开凿自东吴苏州望亭到中吴常州奔牛的运河(即江南运河),常州人从此开始了沿运河筑城的生活模式,汩汩流淌2000余年的运河穿城而过,形成了常州城依水、水抱城,城河相依、人水相亲的城市格局。因此说:因有运河,才有常州。大运河与古代常州  相似文献   

16.
<正>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苏州文盛出状元,达到半百之数。就家族而言,除了唐代归氏出了5个状元,加上清代的归允肃,归姓状元有6个。挨下来是陆姓,一共出了5个状元。唐代2个,清代3个。苏州历史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状元都是陆家的,分别是陆器和陆润庠。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积淀了丰厚的灿烂的历史文化。2005年,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淮安市建设成苏北中心城市,打出“运河之都”名片的重大决策,并要求淮安市志办在打造“运河之都”品牌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若说大运河的往事,那要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算起,2500多年的历史,漫长到一如水流,浩浩荡荡,任何言语都是自说自话。但对于生活在大运河附近的人,总有一些与大运河相关的往事记忆。一、运河上的温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住在苏州吴县西津桥镇。西津桥镇位于与大运河交汇的鲁班江边(现在称枫津河),与枫桥寒山寺相距不过三四里地。  相似文献   

20.
从小到大,喝的最多的是长江水,偶尔也涉足过大运河,像在苏州寒山寺的枫桥边、无锡惠山的山脚下,但毕竟都是柳树下的蜻蜓点水,游之兴致而已。第一次较长时间住在大运河边工作学习生活,是十几年前带学生在运河边测绘古建筑,每天收工,我和学生都喜欢坐在河边的坝上,注目着来往的船只、观察着辛劳的搬运工、再回首我们测绘的古老建筑。脱离了喧嚣的城市中心,静静体会着城市边缘的另一种忙碌和即将消失的建筑,对大运河就产生了一种深切的关爱,也就在这以后,我自己或我带着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行走于大运河两岸,或乘舟于河上。沿着大运河,建筑与城市有着另一番情形和风景,也有着另一种发展规律和况味,我称之为“边缘格调”。一路走来,“边缘纪实”由此而生,如下仅为片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