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400年历史的苏州评弹俗称“说书”,和北京琴书有点类似,是一门说唱艺术。专门听说书的地方,叫书场。上海最早的书场可以追溯至清咸丰年间,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好的苏州评弹就一定要到上海来听了——当时大批的评弹艺人,  相似文献   

2.
仁孜多吉是享有盛誉的格萨尔史诗说唱艺人。这位毕生耕耘于格萨尔史诗说唱领域的普通牧人,这位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起的文盲,却在格萨尔史诗这块宏富的园林里做了大量开拓性令人惊讶的实质性的贡献。 仁孜多吉老人的说唱执着于真情,执着于格萨尔史诗的原始面目。他与格萨尔史诗结下了六十多年的  相似文献   

3.
说唱艺人仁孜多吉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说唱艺术世界。迄今为止,仅他能够说唱的格萨尔史诗分部本《墨日器宗》《日巴器宗》《日朗器宗》《木雅器宗》构筑了他的说唱艺术地位。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1)对于仁孜多吉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史诗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尽管仁孜多吉说唱的三十多部分部本中仅有《墨日器宗》被抢救整理以外,其余各部均流散于民间,但是,他说唱的一部部风格独异、空灵的史诗分部本在众多的听众中掀起阵阵波澜,他的说唱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仁孜多吉历经痛苦  相似文献   

4.
我在旧社会从艺20 多年目睹黑暗社会的腐 ,朽污浊说唱艺人在旧社会被人称为下九流、。 “ ”,比戏曲艺人还不如特别是女艺人在豺狼当道的年 。 ,代有几个能逃得过邪恶势力的摧残与蹂躏财主, ! 、阔佬儿不把我们当人看而当成他们娱乐的工具高 , ,兴了喝上两声彩多扔给你俩钱不高兴了大茶壶就 , ,扔上台来再不就砸了你的场子掀掉你的饭碗记 , 、 。得有一次在天津南市的一个书场里我说到中途下 , ,了扣子伙计端一笸箩敛钱听众中有一恶霸二…  相似文献   

5.
豫南书场     
豫南淮滨素有“曲艺之乡”的美称。大集体时,逢年过节,乡乡跑旱船,舞龙灯,村村搭戏台,演大戏,竞相比热闹。民间评书艺人常年活跃在街道乡村,评书市场经久不衰。 豫南人没有四川人那么富贵,听评书,都跑到茶馆里去,一边听书,一边品茗,不担心阴天晴天,刮风下雨。他们听评书无固定地点,一般都在街头巷尾,或农民的打谷场。小时候,常到街上听评书,最爱听猴子一跳捉妖精之类的神话故事,因此,对书场情况也略知一二。 豫南书场分街上、乡下两种。街上的书场大都设在牛羊行旁边。说书人大鼓一敲,牛羊行的人和赶闲集的就呼啦跑过来…  相似文献   

6.
郭婷 《南京史志》2023,(26):13-14
<正>一、背景恒恒(化名)有孤独症倾向。在园期间,他不与同伴交流、玩耍,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班刚入园的时候,他不爱说话,遇到问题就会使劲地大喊大叫。教师要是把他抱在怀里,他就会拼命地挣扎。他不爱吃菜,也不吃水果,每天在幼儿园只吃些白米饭。如厕的时候,他不愿意蹲在便池上,经常把大便拉到裤子里。有的时候,他还会把大便抹在墙上、椅子上。  相似文献   

7.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6,(6):38-47
从前,苏州似乎就是陆文夫笔下的那个老苏州。她是山塘街上离家只相隔两三米的茶馆,每天坐在窗前读书,不时抬眼望望,看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着迷于里面的人生百图; 她也是苏州人屋后那个地地道道的、只卖酒不卖热菜的酒铺,充其量只有一点豆腐干、辣白菜、焐酥豆、花生米之类的供人下酒,每个喝酒的人都在讲话,因为酒客们喜欢这种一片轰鸣的气氛; 她还是秋天无数深巷里伴着桂花的香气传出的琵琶声,读书到深夜时, 总是听见刚从书场里回来的人,一边谈论着演员的得失,一边吃着小馄饨……而今,苏州摇身变成了新苏州,老苏州还在,只是一不小心地遇到了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王永福,男,土族,又名更登什嘉,1931年出生于青海省互助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现年74岁。他是我国唯一健在的一位能说唱长篇土族《格萨尔》史诗的艺人,他是著名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恰黑龙江(1875~1946)的外孙,王永福老人的父亲杨增(1890~1957)也是一位著名的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他很早就从岳父那里学会了说唱《格萨尔》。王永福老人在他一岁时,父亲为了逃荒避乱,带着一家人翻山越岭渡过大通河,来到今甘肃省天祝县朱岔乡多让沟,挖了一口窑洞住了下来,以租种荒山草坡、做长工、打短工勉强维持生活。到了1941年前后,他父亲得了眼病因无钱…  相似文献   

9.
藏族学者旺秋所写的《在漂泊的生活中——介绍<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一文里,有这么一段生动的记述,我摘录如下: “有一次,他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打猎,当爬到山腰时,天下起了毛毛雨。他找了一个躲雨的山洞,躺在那里。不一会儿进入半睡半醒的蒙眬状态。这时在眼前出现了许多谜一样的东西。桑珠带着恐惧的心  相似文献   

10.
这是我做的一个噩梦:我女儿跟一个家伙回到家里,跟我说:“老爸,我们要结婚了。”那家伙是个说唱歌手,满口大金牙,头戴说唱巾,胳膊上大块肌肉风起云涌,一副流氓无赖样。更可怖的是:你还没回过神,已经听到小脚板的啪嗒啪嗒声——他们的后代降临了。那声音长驱直入我的起居室,在我的生活里四下乱撞,把我淹没在自己的虚伪声音中,因为我年轻那会儿也曾是这么个傻瓜蛋,沉迷于我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声音。为此,我诅咒看见他脸的那天,那张脸简直就是我的翻版;我悔不该在那天听见他的名字,因为我惊恐不安地明白过来,一种似乎没有旋律、情感、乐器、歌词、和弦、没有序曲、没有尾声、没有高潮的音乐,一种根本就不像是音乐的音乐——说唱,统治着世界。那不再是我的世界。那是他的世界。而我生活在其中,生活在一颗嘻哈行星上。  相似文献   

11.
河南宝丰县城南八公里的马街村,平日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压,可它却是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中国四大书场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艺人们都赶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说书盛会。  相似文献   

12.
“他最爱看书,最讨厌应酬,”妻子植符兰回忆起高华年,说,“他总是一个人躲到书房里。”静守书斋、淡薄名利,是这位语言学大家给世人留下的形象。9月18日,高华年离去,带走了中山大学最后一片西南联大的云彩。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中国漫画界,提到丁聪,无人不知,在他的周围,总是聚拢着一批热心的读者和观众。从15岁开始发表作品,在半个多世纪里,丁聪的生命时光经历了战争、流浪、下放、劳改等意想不到的变化,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他都不肯放下手中的画笔,没有停止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是至今仍活在藏族民众口耳之间的一部英雄史诗,它既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见证着久远年代里那些已经只能存留于记忆中的历史事件;而其自身,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掀起浪花。我们可能永远搞不清,当初这些诗章——《格萨尔》是由什么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首次、二次、三次……说唱?但从她的部章的不断增多,每部内容的不断繁复,我们总能真切感受到这些说唱者——《格萨尔》仲肯们不朽的身影!这些传承“仲”——《格萨尔》的说唱家们,在长期的说唱活动中,逐渐发现把头脑中出现的雄狮大王格萨尔及其英雄们的故事画出来,既能招徕和…  相似文献   

15.
话说纪晓岚     
<正>继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又一部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走上荧屏。刘墉与纪昀,都是清代乾隆时期同朝为官的大儒,而且均以其聪明睿智、幽默风趣、学识渊博而著称。历来一些街巷里坊的闲谈,茶肆书场的说词,闲情细说的调侃,往往把两人的逸闻旧事,互相穿凿,彼此附会,  相似文献   

16.
张勇 《湖南文史》2014,(5):70-70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早期是位医生。1897年,毛姆弃医从事文学创作,接下来的日子里。名不见经传的他写了几部小说,总是不温不火,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关注,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  相似文献   

17.
晓勇 《中国西藏》2015,(2):42-45
喇嘛玛尼作为西藏最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长期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可惜的是,伴随着西藏现代化的进程,悠远的喇嘛玛尼说唱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喇嘛玛尼的重要支派——拉萨喇嘛玛尼到如今只剩下了一个传承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赤列。2014年9月26日,在拉萨市八廓南街夏扎大院举行的首届唐卡艺术节精品唐卡展上,我第一次见到赤列老人,也是第一次接触被称为藏族文化"活化石"的喇嘛玛尼说唱艺术。那天,在夏扎大院右侧二楼一展厅,赤列老人侧站在唐卡旁,时而闭目,时而双手合掌虔诚顶礼。似吟似唱的旋律回荡在藏式回廊里。那天的精品唐卡展热闹非凡,许多区内外知名专家、唐卡艺人齐聚一堂赏唐卡、品唐卡,引得众多媒体聚焦。老人的说唱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拍照。但也只是片刻的停留后,人们选择离开,涌入更加火热的精美唐卡展。后来,在回廊里,就只剩下依然故我说唱的赤列老人,还有似懂非懂的我。我感动于老人远古沧桑的声音,感动于老者史诗般的吟唱。那个下午,赤列老人孤独吟唱,而我是唯一的听众。几天后,我登门拜访老人。与老人走街串巷最大的感触是,许多稍上年纪的人知道喇嘛玛尼说唱艺术,非常想听老人讲说喇嘛玛尼。他们直言,老人是藏族史诗文学喇嘛玛尼的传唱者,喇嘛玛尼的根在群众中,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共享这个传自祖先的文化。而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拉萨喇嘛玛尼说唱传承人,希望赤列老人的说唱不会成为这座古城的绝响。  相似文献   

18.
很早很早以前,阿富汗北部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穷农夫,他的名字叫努尔·穆海默德。为了一天能吃上两顿饭,他终日辛勤地劳作,但到了雨季,他还是穷得无米下锅。象教堂里的耗子一样穷的努尔整天叫苦连天。每天早上做礼拜时,他总是衷心地祈祷说:“安拉:您是仁慈的,赐福给我吧,我将终生向您祈祷,请把财富放进我的壁炉里吧!”礼拜以后,他便开始努力地干活,边干,边祈祷,直到太阳落下去。他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停地祈祷。  相似文献   

19.
泥土的故事     
三年初中就快过去了,回顾三年生活,有许许多多让我难忘的人和事,同学之情,师生之情,而最使我难忘的是我们学校的食堂师傅。食堂师傅是一个很善良的老伯伯,他大概有五十多岁了,逢人总是乐呵呵地笑。有时中午锅炉里没水了,他便把自己热水壶里的水倒给我们喝,还说:“冷水喝坏肚子,孩子们到我这儿来喝热的。”每逢食堂师傅打菜,那天打菜的同学一定会非常多,因为食堂师傅很慷慨,总是打很多菜给我们。所以我们大家总是亲切地  相似文献   

20.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除有众多手抄本在民间流传外,尚有许多民间说唱艺人以口头说唱的方式加以流传。以说唱《格萨尔》著称或以说唱《格萨尔》为职业的民间说唱艺人,藏语称其为“仲肯”。“仲”,是指富有幻想、传奇色彩的故事;“肯”,是指说唱这种故事的人或专门家。有的地方也将“仲肯”称为“仲巴”。“巴”,亦即人或者的意思。被人公认为“仲肯”的民间说唱艺人,对于《格萨尔》史诗,有的能唱三四十部,以中等篇幅计,多达三四十万诗行;少的也能唱几部或若干唱段,一般也在几千至几万诗行。艺人们何以能唱如此浩瀚的篇幅呢?艺人们通常的回答是:“‘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