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寿仙 《世界汉学》2003,(2):143-148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美国学者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他们之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与他们重视相互之同的讨论、批评,总是对以往的学术成果进行反思,是大有关联的。在美国学者发表的反思性著作中,比较重要的有柯文(Paul A.Cohen)撰写的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①,沈大传(David Shambaugh)编辑的论文集《美国的当代中园研究》②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中国史学界出现的一股在近世中国内部寻找现代性的思潮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并把这一思潮置于一个更为长远的历史时段内予以考察,重在揭示其中的方法论特征。作者认为,被众多学者发现的所谓中国历史内在自发的"思想现代性",与其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如说是这些学者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明,而这一思想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西方冲击的产物,蕴涵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逻辑困境。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以来,在大陆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开始遭到舶自美国汉学界之“中国中心观”潮流日益强劲的挑战和冲击。这一挑战,固然是对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进一步反动,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但其最终结果既非唯物史观的复原,亦非真正中国气派和本土特色的新范式的确立,而是逐渐走上了另一种新教条主义的道路。这种局面,并不仅是中国学者对“中国中心观”教条式运用的产物,同时也是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推演扩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力图从这一理论自身潜在的逻辑矛盾着手,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解读,以期深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维以其巨著《建城以来史》奠定了他在古罗马史学中的卓越地位。他秉承西塞罗的史观,在记述罗马自建城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既强调历史内容的真实可信,又措意于叙事形式的优美动人,历史的真实性与叙事的艺术性成为他历史编纂观的一体两面。李维以精妙的修辞手法具体再现罗马历史时,虽以史料为依据,但有时却为增强戏剧化效果不免夸大其词,偏离了他所追求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7,(1):F0002-F0002
《历史三调》与其说是一部汉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史学理论."义和团运动"只是作者阐释其史学思考与史学理想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6.
李修贵 《沧桑》2010,(1):216-217,255
古今关系指古今的联系、变化,其中涉及古今是否有联系、怎么联系与古今是否有变化、怎么变化、为什么变化等问题,也即探究社会历史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对于古今是否有变化,《管子》提出历史在变的思想,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朝代不断更迭,治国措施、法令制度、社会思想以及价值取向等都相应在变。关于循环交易的思想,《管子》提出否极泰来、盛极而衰、终则有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完成一次循环运动。《管子》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主张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与时而化,即“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相似文献   

7.
《文献通考·四裔考》及其续作,保存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或国家关系的翔实史料。从中可以发现,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民族与国家关系时,所秉持的基本观念就是中国中心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华夏文化优越感。这一观念决定了古代中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时,一贯采取区别内外、隔绝华夷的封闭性决策。这种决策反过来又让古代中国人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始终沉迷於中国中心论与文化优越感的良好感觉中,却对外部世界与域外文明基本上抱着闭目塞听的排斥态度,从而导致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文明的相遇中最终败阵。  相似文献   

8.
中国观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非基督教的伦理文化,它表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政治伦理和哲学思想之中;中国的宗教也是非神学的,是与之无关的道德实践伦理.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高潮。中国文化受到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极力赞誉和追捧。然而,1748年,英国海军上将安逊出版了他的环球行纪——《安逊环球航海记》。该著详细记述了安逊航至中国东南沿海时的所见所闻,对中国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否定,在英国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致使一些人开始质疑此前英国社会流行的乌托邦式中国观的真实性,并最终成为“中国热”退却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0.
张涛 《史学集刊》2004,(3):73-79
作为美国社会中一个较大的学术群体,美国历史学家的中国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知识分子的中国观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最权威的美国史学刊物——《美国历史评论》——在20世纪90年代所发表的中国研究文章便从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展示了美国史学界的中国研究在最近十年的主要线索:中国的传统儒家思维方式左右着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1.
“文革史学”是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史学”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既是中国史学史、也是“文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史学”是动乱年代政治运动的特殊产物,是中国史学史上极为黑暗的一页,给中国史学蒙上了极大耻辱。它截断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并离群索居,与不断前进的世界史学背道而驰;中国史学成了政治史学、影射史学的代名词,失去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性与尊严。  相似文献   

12.
13.
14.
王健 《东南文化》2002,(1):45-47
中国明是汤因比研究比较的非西方明中的重要明形态,他在《历史研究》中多次涉及并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汤氏重视研究非西方明重要价值,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5.
西方科学发展史上学者传统的科学观把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视为科学的目标和动力,认为科学是与经济利益无关的一种纯学术活动。这种科学观一方面激发了科学家投身科学、献身真理的勇气,倡导了一种纯洁的学术风气;另一方面,它又忽视了科学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对科学本身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多样化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5 0年代 ,经过中国史学会精心组织 ,由一批第一流学者分别担任主编 ,1 0年之中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 0种 ,62册 ,共计 3 0 0 0余万字。它是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对近代史资料的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整理 ,为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和最有价值的史料 ,成就巨大 ,影响深远 ,因而堪称是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盛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据日本正仓院所藏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认为:日本奈良时代后期(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孝谦天皇于奈良内宫举行的“初子祭”(又称初子仪式)乃中国古代“躬耕帝籍”与“躬桑亲蚕”祭祀仪式的联合搬演。它表明了中国礼制文化对日本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显示出公元6-8世纪间日本古代政治中强烈的“东方小中华”意识。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古都学近年来实证性研究蓬勃开展, 成果丰硕, 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形势, 强调了适时加强理论建设对推进这门新兴学科深入发展之重要作用; 同时对当前加强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从学术层面上提出了三点见解, 指出应充分注意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与任务、深刻把握其学科特性、恰当关注其学科组成的层次性与相应之理论体系之层次性; 论文还对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之途径提出了三条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绍侯 《史学月刊》2000,(1):104-110
黎虎教授的力作《汉唐外交制度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的奠基之作。它弥补了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书中内容多有独到的创见,但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