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健 《考古与文物》2019,(3):95-101
卧虎湾西汉早期墓葬M103出土玉覆面及玉鞋的组合,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本文通过对西汉早期出土玉覆面、局部玉衣及玉衣的墓葬中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墓葬等级及玉覆面形制的对比,可以看出只出土玉覆面的墓葬等级相对较低,局部玉衣和玉衣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在玉衣形成的初期就是存在的,两者并不具备明显的先后关系。卧虎湾墓地出土的玉覆面及玉鞋,正是由于墓葬等级的限制而采取的减省做法。而局部玉衣之所以在头部、手部及脚部重点用玉,因为受到先秦两汉时期丧葬仪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熊增珑  叶晓红  樊圣英 《文物》2020,(3):82-91,F0003
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大杖子村北600米的山坡上,西南距牛河梁遗址80公里。经过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的时代为红山文化晚期[1]。除发现北部祭祀遗迹外,还出土了140余件玉器,其中,璧是除环、镯之外最常见的玉器。本文拟从类型、材质、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墓地出土的玉璧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2001年5月,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小刘杖子村发现一座金墓.墓室平面呈圆形,采用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随葬品丰富,陶、瓷、铜、铁、木器等种类齐全,是近年来朝阳地区发现的比较典型的金代墓葬.  相似文献   

5.
玉石覆面是玉敛葬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在型式分析的基础上,对玉石覆面的分期和各期特征、定名与功用、产生与消亡的原因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玉覆面出现于西周中期,西汉前期以后消亡.形制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西汉前期之后,逐渐演变成较为简单的窍塞和更复杂的玉衣这两种形式.玉石覆面具有殓尸、防止尸体腐烂、引导灵魂升天和体现身份等级的功用,一般只有贵族才能使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朝阳南塔街出土的金代窖藏文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年5月,在朝阳市南塔街发现了一处金代窖藏.窖藏出土文物96件,其中陶瓷器9件,石器13件,铜器73件,骨器1件.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区南部马场村发掘清理了三座辽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随葬遗物。这一区域属于朝阳市公布的中山营子古墓保护区,曾发掘三燕、唐、辽等各时代墓葬数十座。此次发掘为研究朝阳(辽代兴中府)地区的历史又增添了一份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玉覆面是指用玉石缝缀于编织物上并覆盖在死者脸部的一组丧葬用玉。目前发现的玉覆面主要出土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其制作形式也多种多样。据已发表的资料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多块玉石组合而成的组件,另一类是由整块玉石雕刻而成的单件,其流行年代自西周时期开始,至西汉早期结束[1]。辽宁普兰店姜屯汉墓(M45)出土了一件玉覆面[2],出土时编织物已腐朽,缝缀的玉件也较散乱(图一)。根据出土情况对这件玉覆面进行了复原,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完整提取,实验室清理,后期修复复原的工作流程对陕北米脂出土汉代玉覆面进行了及时保护及有据复原。利用X-光探伤、多光谱摄影、三维扫描和高清摄影等信息提取记录技术,对整个清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提取和记录。同时通过总结工作过程中可以避免的问题,阐述了实验室考古与现场保护的紧密关系。强调了作为整个大考古理念的不同阶段,需要有各个领域知识结构的团队共同完成。其中文保人员参与的作用,除了未雨绸缪及时介入,还需结合专业所长,准确合理地选择与使用现场保护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协助考古人员完整保存考古学信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0.
玉覆面是古代玉敛葬的重要形式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用玉制度与葬俗。此次研究以米脂县银南新区M103出土的玉制品为对象,通过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RD分析以及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显微分析对选取的11片玉片样品的材质和加工工艺以及玉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透闪石玉是组成玉覆面及玉鞋的主要玉种,此外还有少量蛇纹石玉和石英岩玉。玉片上的红色附着物为朱砂,很有可能是用于纺织品染色。纺织品痕迹显示其为麻织物,织物可能是用于承托和固定玉片。玉片的加工痕迹显示,可能是受工艺水平限制或制作时间仓促,制作较粗糙。  相似文献   

11.
朝阳曾是隋唐王朝统治东北地区的边陲重镇,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在这里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以砖构墓为主,形制复杂多样,等级差别明显,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本文首先总结砖构墓葬的形制,然后以纪年墓葬为标尺分析其演变过程,最后将朝阳唐墓与中原唐墓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2.
正红陶钵覆面葬是史前时期用红陶钵将墓主人头部或面部覆盖的一种特殊葬俗。这种墓葬发现的不多,集中分布于太湖地区、江淮东部及淮北等南北相连区域,年代也集中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目前对这一特殊的埋葬形式论述者极少,本文拟从墓葬、年代、形制、功用及反映的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简要探索。一、相关发现红陶钵覆面葬主要发现于以下几个重要  相似文献   

13.
韩国祥 《文物》2013,(7):72-74
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现朝阳博物馆)考古队于2006年5月在朝阳市开发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座古代石筑墓葬(编号CYKM1,以下简称KM1),墓葬结构简单,出土器物很少,其中2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为朝阳地区首次发现,亦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图大量丝织品文物。吐鲁番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许多在地下埋藏的精美丝织品在出土时保存相对完整。其中发现的织锦覆面,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丰富,为丝织品覆面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作为西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丝织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晋唐时期织锦覆面,包含着中原葬俗意义的渗透,萨珊纹饰的融入也给覆面的文化意义添加了神秘的一笔。织锦覆面蕴含的这种双重意义体现了丝绸之路给西域带来的经济繁荣以及东西方文化因素的汇聚与交融,对于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隋龛墓是在辽宁省朝阳市中山营子村清理的一座唐代早期砖筑单室墓。此墓中出土墓志一合,文字清晰规整,可辨识度高。内容记载了墓主的家族世系、生平、婚姻、卒葬等情况,并涉及唐代丧葬制度、朝阳宗教发展等多个方面。拟从隋龛世系、营州地区勋官获封、隋氏与营州宗教、铭文习惯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挖掘其重要的内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童 《丝绸之路》2022,(2):32-37
我国的玉器从旧石器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非常严格的用玉制度。而丧葬玉作为其中的一支,其分类较多,本文重点谈丧葬玉中的玉覆面。玉覆面也称为“玉幎目”“缀玉覆面”“玉掩面”,到后来逐渐发展成“玉面具”“玉头套”,是贵族才能使用的。本文通过对玉覆面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出土情况的整理研究来了解玉覆面的类型、特征及其发展分期。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初,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发现两座辽代壁画墓.本文就两墓壁画的内容及壁画的绘画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汉学师承记》卷三言及钱大昕犹子钱坫,坫著《史记注》,临终托于松筠曰:"坫疾不起矣。三十年精力,尽于此书,惟明公怜之,勿使蜡以覆车焉。"漆永祥笺释:"近藤(光男)注:‘此语当有出处,未详。'祥案:《后汉书》卷一○下《皇后纪》末曰:‘其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章怀注曰:‘沈约《谢俨传》曰:  相似文献   

19.
张军 《北方文物》2005,(4):40-43
覆面葬俗与毁器葬俗、焚物葬俗是契丹族葬俗的三种文化形态,表现为对与人世间相对应的文化不完整性、个人物品通过焚烧转到死亡和终结生命、隔绝生死界限的复杂而神秘的文化内涵,这三种葬俗应用整体观察方可认识契丹族的生死观念.  相似文献   

20.
辽宁朝阳西三家辽代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5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抢救发掘了朝阳市西三家辽代遗址,共发现6座房址,13个灰坑.出土了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骨器、石器等遗物.此遗址属于辽代晚期的一处小型村落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