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扬之水 《收藏家》2009,(4):63-69
银牡丹鸾凤纹项牌(图1) 江西星子县陆家山宋代银器窖藏 常见的项饰主要有两种,一是项圈,此多为孩儿佩戴,邯郸峰峰矿区金代崔仙奴墓出土的红绿彩婴儿俑即是形象的一例(图2)。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一件宋代银鎏金花卉童子纹项圈,与婴儿俑所佩正是相同的样式。《西游记》第四十三回日红孩儿的颈项、手足被观音套了金箍,  相似文献   

2.
1981年 4月洛阳市文物队在龙门东山北麓发掘了唐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墓葬(编号 C7M27)①。安菩死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先窆于京师长安龙首原,其夫人何氏死后,又于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由后人迁其遗骨干“洛州大葬”,即今之合葬墓。该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中随葬器物十分丰富,其中尤以三彩器出土数量最多。这些三彩器大中小俱全,大者高达1.1米以上,小者仅有几厘米,分为人物、动物和生活用具三大类。其组合为文吏俑、天王俑、镇墓兽、牵马俑、马、牵驼俑、骆驼、男骑马乐俑、女…  相似文献   

3.
汉景帝阳陵的帝陵从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着衣式陶俑(即出土时的裸体俑),其中绝大部分具有明显而完整的男、女性别特征(图一),但另有少数“较之其他男性陶俑除面容和润外.最典型的特征是阴部只塑有较为短小的阴茎.而无阴囊。”这类陶俑目前被学界普遍认为是西汉时的“宦者”形象,但仅依据外貌就断言其身份,  相似文献   

4.
1994年版50分缅甸纸钞的正面,绘有一把精美的缅甸民族乐器弯琴。 弯琴,缅语称之为“桑告”(Sang gao),早在七八世纪时,即已在缅甸境内流行(从当时的佛教建筑浮雕上可得证实)。在我国唐代史书上,称之为“凤首箜篌”,清代则音译为“总藁机”。它由竖琴演变而来,属竖琴的一种,只是将琴身(即共鸣箱)卧置而已。弯琴由琴身、琴颈、琴头、琴弦以及系琴板和流苏等几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
胡西林 《收藏家》2005,(5):77-78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将推出张大千巨幅山水《松下观瀑图》(见图)。此图纵361、横140.5厘米,纸本浅设色,署名为“己巳冬日过长椿寺,走笔图此,似寿泉大禅师印正。蜀人张大千。”钤张爰白文印、大千朱文印及阳刻肖鹤印各一方,画幅右下端另钤“长椿寺藏”白文收藏印一方。  相似文献   

6.
江南曾流行过一种说法:“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左手执扇、右手赋诗,如此风雅乐事而今虽已无从得见,但曾为扇坠的核雕,却依然是众人心头之物。它长不盈寸,却透出时光的韵味,而它的主人,也在把玩中历练出从容。  相似文献   

7.
陕西乾县近期发现了一批清代民间钱庄钱帖票。时间自清咸丰十一年(1861)经同治年间到光绪十三年(1887),历三帝26年;钱帖票计93张.票面共计三百二十六串.句话钱庄字号十五家;材质有纸质、布质及罩桐油的油布质,部分纸质本已经严重破损。详情见下表插一及图:这批私帖钱票有如下特征:票面中央有“凭帖、(执帖)取钱X串整”,另有“认票木认人,收帖要有下家”、“遗失不认”。“灯下不付”,“近者即照,远者讨保”等字样。票面一般盖有印章五、六种,如字号章、图案字号章和骑缝章等。钱帖两面均有付利息及分红的墨迹和印章。有…  相似文献   

8.
我爱在古建筑基建工地捡瓷片,林林总总数以千记,其中易于得到的不过是乾隆、嘉庆、道光等常见品,几年前,喜获两枚清瓷片,其中一枚绘有“乾隆通宝”制钱图案(图1).另一枚为残币图,可辨见满文“源”(图2)。  相似文献   

9.
韩建武 《考古与文物》2007,(6):72-74,102,F0003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丰富的秦汉铜器,其中多见刻铭者,它们对于秦汉铜器的断代、秦汉职官和度量衡制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择要考释如下: 1.二十五年铜盛(缺盖)高15、口径20厘米。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收购。通体分五棱六段。每段内刻云纹,云纹间原镶嵌有绿松石等,现已基本脱落,器底有“二十五年”、“造攻”、“一升八斗”刻铭(封三,3;图一,1)。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古图及其所代表的“以图叙事”的传统,在明代传到了日本。绘制和问世于日本江户时代的《怪奇鸟兽图卷》(76幅图),可能是受中国明代杭州(钱塘)著名编选家和出版家胡文焕《山海经图》(《格致丛书》之一)的影响或根据其摹写而成。本文从中日两种山海经图版本的构思设图、编排布局、奇神异兽造型、线条运用与整体艺术风格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的异同,为中日两国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材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1.
对洛阳卜千秋墓壁画的注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在洛阳西郊所发现的空心砖墓主室里画有壁画,这在《文物》1977年第6期上已有所报道①。关于壁画的内容,已故的孙作云发表了考释c。曾布川宽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考察”。可是如果重新再考察一下,令人不能赞同的地方也还有不少,因此不揣冒昧试图再加以注释。一、所谓“升仙图”关于这座墓天井壁画(图一、图二),孙作云认为这是升仙图“。也就是说编号为“四”的砖上画有驾着三头鸟和蛇的人物,他认为这个人就是该墓被葬者的形象,前者为一女性,与此有关的三足鸟是西王母的使者③。这可以解释为:这鸟是西王母派遣来迎接墓主人的乘…  相似文献   

12.
《百苗图》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是珍贵的历史民族志。“百”是概数,含多之意,并不是指有百幅苗族画图,也不是指有百支苗族。《百苗图》形象再现了苗族支系的繁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百苗图》原本已佚,后世转抄临摩者众多,据初步查寻,目前在国内外收藏尚存的《百苗图》抄本、印本估计不下100种。主要收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各图书馆现藏,在海外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图书馆也有收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山东省曹县大汉口文化时期诸遗址中,出土了部分白陶器物,其中以乌形警为最多。为了了解古人这一生产工艺,以期对现代陶瓷业有所借鉴;同时分析它所折射出的文化思想,以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进一步认识,笔者从1990年初开始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拟复制,至1995年春始获成功(见图———图四)。一、对出上器物的分析探讨图一笔者采用的标本是该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0064号(代号“陵A”)、0692号(“陵B”)和大朱家村遗址M;出土的0672号(“朱A”)、0674号(“朱B”)4件鸟形Q,及其部分残片和破损陶…  相似文献   

14.
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是一部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野史小说的大型类书。是书用字用词,颇多“字面生涩而义晦”及“字面普通而义别”者,近年来钩稽考释者不乏其人,成绩斐然。笔者不揣浅陋,选取其中未见辞书或其它论著言及的若干词语进行训释,以求教于专家及同好。 1.(纟监)缕 (纟监)缕,贫困。《太平广记》卷158“阴君文字”条(出《玉堂闲话》);“其士人官至冀州录事参军,(纟监)缕而卒。”又卷292“徐郎”条(出《幽明录》):“京口有徐郎者,家甚(纟监)缕。常于江边拾流柴,忽见江中连船,盖川而来。”  相似文献   

15.
上海博物馆藏吴伟《词林雅集图卷》,描绘了弘治十八年(1505)浙江按察佥事龙霓在金陵与友人雅集的场景,雅集者多为其同僚,或同级、同科进士,也有部分诗友。此次雅集兼具送行与雅会的性质,又可堪称诗社之发轫。是图创作于雅集之后不久,即弘治十八年。吴伟此图兼取了送行图、雅集图、宴乐图的创作手法,白描线条轻快简淡、而不失工谨、细劲,其独特的风貌创造了雅集图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张大千抗战时期去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了一批壁画,在成渝两地展出时轰动全国。这批国宝绝大多数至今由海峡两岸公家收藏(四川省博物馆183幅,台北故宫博物院64幅,)共计276幅。亦有私人所藏的,可谓凤毛群角。有幸的是笔者曾见几幅私人收藏的精品,更值得一提的这几幅是以密宗题材为主的《密积金刚》和《大威德金刚》。金刚名的由来“密积金刚”和“大威德金刚”为佛教密宗神像,“密积金刚”,即是“金刚密迹”,又名密迹力士,金刚力士、秘密主、金刚手、执金刚等,为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的通称。其形象凶猛,常手持断烦恼、伏恶魔…  相似文献   

17.
2000年6月至9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位于雁北师院的北魏墓葬11座,其中M2、M5出上了一批人种不同,动作各异的跪姿或立姿乐舞俑。陶俑手中的乐器早已不知去向(乐器很有可能是以木材制作,早已腐朽不存),但从他们所作不同动作观察,这些陶俑多数为乐伎,并且正在演奏某种乐器,亦有作“杂技”或“舞蹈”。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在拍卖会上出现一件湖州籍文人凌霞的册页。这个册页由于允鼎题签,名之为《赠琴图》,施薰(应施补华之嘱)题名,画心有凌霞落款。后柯凌霞、施补华、戴望、陈长孺、姚宗减、杨岘图记。该册的戴望题记与戴望“记明地山人琴”一文比对,可以印证这是一件难得的、流传有绪的珍贵书画遗迹,它不仅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清晚期同治前后湖州的社会状况,也为研究湖州“苕上七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二).“半”、“两”系列别品钱 “半”字或“两”字钱和五铢一样,是以重量命名的钱币,钱文多在穿左右,也有在穿上或穿下者(彩页④)。  相似文献   

20.
葛金根 《收藏家》2009,(12):65-70
嘉兴博物馆藏有清光绪五彩耕图瓷板8块,均采国画勾勒线描线描填色,并配墨书耕诗,诗画合一,意境深远。因其描绘农家耕种的生产场面,又称为“田家乐”或“农家乐”。虽仅是传统耕图中的部分,但作品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种的场景和生产过程,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的作用,不失珍贵的耕作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