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梅田  李童 《江汉考古》2019,(4):95-103
招魂葬主要盛行于东晋和唐代,是一种针对非正常死亡而遗体不可得者的特殊葬式,以特殊方式体现了墓葬的藏形和安魂功能。墓葬功能的改变是招魂葬出现的重要原因,汉代以后墓葬和宗庙、祠堂一样成为安魂之所,墓葬既可藏形,亦可安魂。招魂葬在图像配置、礼仪空间以及墓志等方面存在一些有意而为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中,其成员死后的埋葬方式直接与家庭、家族和宗族相联系。“袝葬”现象揭示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拊葬墓是以一人为主,其他人从属,多人共用一墓的墓葬。考古学研究中墓室的多少常常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联系在一起。但袝葬现象直接表现在墓葬形制特征上,是墓葬类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袝葬需要出现的多室墓并非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不能作为判别墓葬等级的标准。汉代的袝葬墓一般不改变流行的墓葬形制,而是改变某些空间的功能,西晋以后袝葬墓影响到墓葬形制的改变。拊葬墓的流行,是因为社会组织中血缘关系密切的家庭的地位增强,土地所有制、生产经营和财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试论四川东汉崖墓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的古代墓葬,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多样。这里不仅有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珍贵化石“资阳人”,而且有原始社会时期相当或稍晚于仰韶文化阶段的有名的“大溪文化”。从先秦至两汉以来广泛流行的传统墓葬形制竖穴土坑墓,更是遍布蜀中。此外,秦汉以来的砖室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崖墓、石棺葬、大石墓、悬棺、岩棺、火葬墓……等,更形成了四川古代墓葬形制之大观。而流行于东汉时期的崖墓,又是保存到现在数量最多的古墓形制。数以万计的东汉崖墓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4.
西安凤栖原唐郭仲文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9月~2011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办事处东兆余村北发掘了一座唐墓葬共30座,。据墓志可知,墓主为唐郭子仪之曾孙郭仲文,葬于会昌二年(824年)。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对于研究唐代晚期墓葬壁画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墓的发掘为研究唐代墓葬的理葬制度提供r珍贵的实物资料,郭氏家族墓地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郭氏家族的变迁史提供厂新线索。  相似文献   

5.
2019年9~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山村浩门组山顶上的1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保存完整,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漆木、金属、石器、革制品、丝织品及殉牲、粮食作物等.根据墓志可知,墓主系吐谷浑王族成员喜王慕容智,葬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墓葬建造精美且未被盗扰,出土遗物丰富,反映了唐代早期武威地区吐谷浑王族成员墓葬的特征,极大丰富了吐谷浑墓葬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和复原唐代高等级墓葬及其葬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6.
招魂葬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丧葬风俗。唐代招魂葬的实施和礼俗,即折射出唐代社会浓厚的灵魂观念、政治压力及社会因素,并对后世的丧葬习俗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易晴 《中原文物》2008,(1):36-40
八角形仿木结构砖石墓葬在北宋仁宗以后流行,其形制来源于瘗埋佛僧舍利的地宫和墓塔以及遍及全国的佛塔,但其精神内核则是中国古代"象八方"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在民间堪舆思想和佛教观念的融合过程中,重新诠释后的再创造。八角形墓室建筑是中国传统墓葬"天覆地载"思想在北宋朝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贵州赫章可乐发掘的夜郎时期地方民族墓葬(报告称乙类墓)的基本观察,指出在"套头葬"探讨中应将用洗盖头或垫头的墓葬包括在内,然后通过墓葬分组和出土典型器物类型的分析,参考墓地分期研究,对"套头葬"墓的年代和演变轨迹进行归纳,探寻其产生、流行和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涛 《南方文物》2022,(4):156-168+155
洛阳西大郊东汉刑徒墓地是目前唯一经过科学发掘的东汉刑徒墓地,其中出土的大量铭文墓砖为进一步研究墓葬时代、墓地布局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资料。东汉刑徒墓砖铭文的制作和使用,一般采用“一砖一铭、一墓二砖”的形式,以标识入葬死亡刑徒的身份、死亡时间等信息。通过对刑徒墓砖制作、使用、错用过程的分析,确定了62座入葬姓名、死亡时间准确的纪年刑徒墓。通过分析这些纪年刑徒墓的位置和时代,可清晰地发现墓葬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划:发掘区内的刑徒墓可划分为有明确时代差别的东区和西区;东区墓葬的入葬时间集中于永初元年,而西区墓葬则集中于元初六年到永宁元年前后;东区与西区之间有南北向的道路作为分隔;虽两区内的墓葬时代有所差别,但均较为严格地按照日期顺序入葬。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早期道教文献资料可知,南京、两广地区东晋至南朝墓葬中所出符文牌(砖),与这一时期流行的道教真文关系密切。这些符文牌(砖)在墓中有禳煞镇墓之用,很可能是从两汉“五石”镇墓到唐代“五方镇墓真文”镇墓方式的过渡。结合墓葬年代等信息,推测在墓葬中放置道教符文牌(砖)这一葬俗,应是由当时都城建康向两广地区传播。  相似文献   

11.
翟霖林 《文博》2012,(1):15-18
鱼化寨遗址发掘了一批仰韶文化瓮棺葬墓,极大地丰富了仰韶文化墓葬的材料。通过分析,认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放入墓葬之前应该全部为实用器,不存在为埋葬而专门制作的葬具或明器;特殊的多重棺结构可能是棺椁制度的萌芽,"同穴异棺"的葬俗则丰富了我们对仰韶文化早期瓮棺葬墓的认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文化时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敏凤 《中原文物》2022,(4):126-130
洛阳伊川大庄M3是洛阳地区不多见的出土器物甚丰的小型刀形墓。出土器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马、骆驼、罐、铜镜等,发掘者根据铜镜的流行年代将墓葬的年代确定于不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然而根据墓内大部分器物特征,此墓年代应该在唐代早期,从而证明这种打马球的菱花镜早在唐代早期就出现。此铜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观念,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3.
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三峡库区明墓资料的大量积累,但并未得到相应充足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三峡库区发掘的明代墓葬有375座,见诸报道的有228座。通过对墓葬封固方式和葬具使用情况的梳理,发现本地区明墓流行使用石灰封固墓葬,多使用铁钉铆合葬具,同时随葬契砖和金银饰片的现象反映道教在本地区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唐代遗迹的考古发现有很多,晋南地区比较重要的发现有蒲州故城、绛州衙署、万荣薛儆墓,体现了唐代河东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新绛县在唐武德元年置绛州总管府,本次发掘地点与绛州衙署遗址相距不远,发掘的几座唐墓,形制呈“刀形”或“刀把形”,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种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均为中下层墓葬常见器物。本次发掘为当地唐代考古新增了珍贵资料,对研究绛州衙署以北墓葬分布情况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人口统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8年,南京博物院联合金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金坛三星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墓葬1001座、灰坑55个、房址4处,出土了大批文物。其中,墓葬的分布十分密集,各墓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已清理的墓葬中,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占有一定比例。另外,少数墓葬无坑,或无法辨别出墓坑。葬制可分为单人一次葬、多人一次合葬、二次葬、二次迁葬与一次葬合葬等几种形式,以单人一次葬居多。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俯身葬和侧身屈肢葬。墓主的头向除极少数外,均一致朝东北方向。墓中出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9月~2011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清理了汉、十六国、唐代墓葬共30座。其中,M15、M16为夫妻并穴合葬墓,出土了大量彩绘陶俑。据墓志记载,M15的墓主是唐代殿中侍御医蒋少卿,葬于显庆二年(657年);M16的墓主是其夫人宝手,葬于上元二年(675年)。唐代侍御医是宫内的主要医官,蒋氏家族在唐代初期的官方医学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蒋少卿墓的发现对研究唐代的医疗官署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陵的陵园形制既有秦国传统的因素又有关东地区陵园的特点,还有一些新出现因素;秦始皇陵的陵寝与秦代祖庙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先秦时期宗庙祭祀的框架,体现了宗庙祭祀向墓葬祭祀的转折;随葬制度之中的正藏内容体现了以墓主为中心的宇宙模式,而外藏内容则是墓主日常生活的各种必要保障.通过对秦始皇陵葬制中陵园制度、陵寝制度、随葬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陵所表现出的葬制特征既是对先秦以来高等级墓葬传统的继承,也有突破.  相似文献   

18.
殷墟的墓葬制度,是殷人的实际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种反映。殷商时代,敬事鬼神,祭祀祖先,成为社会生活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人们事死如事生,不同阶级的成员,死后待遇亦完全不同,这一点在殷墟的墓中反映的十分强烈。自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对殷墟墓葬的研究便成为研究殷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墓葬的种类、分期和性质殷墟的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圹。这种土圹是在平地上开掘竖穴,至一定深度后下棺椁。棺椁四周一般留有生土“二层台”或夯土“二层台”。以便陈放随葬物,而后再填土夯实。大墓根据运送葬具和器物的需要,又开出数量不等的斜坡墓道。通常在墓  相似文献   

19.
什邡荥经船棺葬墓地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出版了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辑的《四川考古报告集》①,其中发表了《什邡市城关战国秦汉墓发掘报告》和《荥经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发掘报告》,另外还有《涪陵小田溪9号墓发掘简报》和《广元市昭化宝轮院船棺葬发掘简报》。在小田溪以往曾发掘过两批7座墓葬②,此次发掘的9号墓从各方面看与“前两次发掘的一样”。其为巴文化墓葬已无疑问。昭化宝轮院共清理9座墓,“与1954年所出船棺葬处在同一个墓葬区域”。出土器物也“都与该地过去发现的船棺葬所出器物相似”。1954发掘的船棺葬属巴文化③,所以此次发掘的船棺葬属巴…  相似文献   

20.
“异穴并葬”墓是殷墟墓地中常见的一种埋葬现象。所谓“异穴并葬”墓,即两个墓穴较紧地并葬在一起,墓穴的方向一致,但两个墓主的头向相反或相同。这种形式的葬法应是后人有意将两个死者并葬在一起的。关于“异穴并葬”墓,笔者在以前的有关文章中曾涉及过。本文拟根据殷墟现有材料中的“异穴并葬”墓的概况、典型墓葬特征及性质,作一概述和分析,并对殷商社会的婚姻形态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