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留学政策是晚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中德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开始,以及中国人对德国认识的逐步加深,清政府开始陆续向德国派遣留学生。1876-1911年的中国留德学生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留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德学生主要来自湖北和江浙,他们在德国的学习以军事训练为主,但后来逐渐转向法律和自然科学等科目。留学生的管理对清政府来说是个难题。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加,中德双方都在努力探索解决方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在《季羡林留德回忆录》中,作者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便身价百倍。"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真实国情。但现在,这样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近期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海外留学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近114万,同时,留学归国人数也同比增长了46%,被称为"史上最大回国潮"。留学出国和归国人数双双"井喷",令人思考。前者说  相似文献   

3.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德国留学的在校注册中国学生已有三万名,这些中国留学生将是未来中德两国经贸、社会、文化交流的支柱简策会三门语言的青年画家这个典雅文秀的中国少女身上,有一种让中国人和德国人都赞叹的美。对德国人来说,她的披肩黑发、柔嫩皮肤,小葱般苗条挺拔的身体,有着罕见的东方韵致。对中国人来说,她的单纯和透明,朝气勃勃又低调谦逊,同样是国内同龄人的稀缺品质。  相似文献   

4.
王昱蘅 《神州》2012,(17):95-95
近年来,随着中俄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赴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留学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加强对这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管理,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为例,就近几年出现的出国留学学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一、清末、民国时期四川欧美留学教育的特点。四川欧美留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期。早在1904年,川督锡良即选募官员士子13名,派刘钟琳为监督,带往比利时学习路矿。至1911年,四川留欧美的人数都不是很多,而以留学日本为主。虽然在清末美国就以“退款兴学”方式使中国政府派遣学生去留学,但据已有资料来看,1909—1911年全国招考并录取的三批庚款留美生中。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增加学校收入和刺激消费,美国政府和大中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国掀起了留学美国的新一波热潮,留美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受美国政府、学校积极推动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股美国留学热将持续升温,且呈低龄化趋向,但留学移民难度会有所增加。美国留学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日益扩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留学归国人员是民国前期海军的骨干力量,他们人数众多,并占据着许多关键岗位。他们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军事理论,有力地促进了海军的发展。他们参与进步活动,也参加了军阀混战,深刻地影响了民国政局。留学生文化交流桥梁的地位、海军留学特殊的制度以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是留学归国人员得以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1928年到1938年,此十年间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在华活动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史上主要内容之一。蒋介石国民政府之所以要在列强中挑选德国人做军事顾问,是基于中德双方当时的处境考虑的。从中国方面来看,蒋介石国民政府在与苏联绝交后,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留学活动中,以留日的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本文对辛亥革命前中国学生选择留日的原因、日本政府及国民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以及留日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为支持中国抗日,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本组史料即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关于赛珍珠所拟《派遣中国学生赴美实习工业计划》的来往文书,体现了民国时期对工业技术人才的重视以及赛珍珠女士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着手考虑新形势下的留学教育问题。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建设需要,特别是在"一边倒"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新中国教育文化交流的首选对象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派遣了少量留苏学生,为后续大规模实施留学教育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国伊始,新中国率先和东欧五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成了交换留学生的协议,约定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1950年9月,新中国首批25名留学生奔赴东欧五国;同年年底至1951年年初,东欧五国33名留学生相继来华留学。随着新中国和东欧国家交换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亚洲部分国家官生到我国留学并参加科举考试的状况,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外国官生就读国学的原因及简况 亚洲部分国家学生入华留学,早在唐宋时期已有,至元代,由于战乱及蒙古贵族的统治政策,留学一事稀见于史。明代外国官生复至,应当是唐宋之后的又一高潮,探其原因有: 第一,中国的儒家文化、教育制度自唐宋之后,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极大影响,亚洲各国无不“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藏》2009,(1):88-88
喜饶尼玛和央珍在2008年北京藏学讨论会上发表有关民国时期汉藏文化交流研究的成果。在近代中华民国这一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汉藏民族之间仍然维系着文化交流的纽带,交流活动不绝于书。民国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佛教文化交流和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人员贸易往来的交流:佛教文化交流包括蒙藏高僧内地宣化弘法、汉藏僧侣入藏游学、内地佛教研修机构的设立、  相似文献   

14.
哈佛燕京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华所主办的诸项文化事业中,“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无疑是一项很有特色、很有成就的机构。它是一个联合领导的机构,附设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和中国的燕京大学,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为中美双方创造学术研究条件、培养人才以开展中国学研究的作用,在中美、以至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欧洲其他国家,也曾在华创办过类似的机构,如中法合办的“华法教育会”,中德合办的“中德学会”等,也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过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日本亚细亚大学任教期间,通过资料查询和走访调查,发现了被我国中日关系史及留学日本史研究界忽视了的有关日本战后首批正式招收中国留日学生的史料。史料证明,战后第一批留学日本的是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这既是中日两国在战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也为战后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6.
黄国伟 《文史博览》2006,(12):22-24
从1928年到1938年,此十年间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在华活动是民国时期中德关系史上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刘慧颖 《神州》2013,(3):96-96
随着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出国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本国留学学生在国外的安全问题也成为高校管理学生的重要隐患。本文以黑龙江大学处理留学学生安全事故为例展开分析,力图找出防范、处理此类案件的规律,同时提出了关于做好出国留学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德文化协会第一届会务报告一、筹备经过民国二十四年一月间,在京中德人士,商议组织中德文化团体,以沟通两大民族之文化。因在德奥瑞同学会年会中提议,邀集留德同学共同发起。当推定滕固、郭有守、邱长康、蒋复聪、谢寿康、谢树英、宗白华、徐道邻、张平群等九人为筹备委员。旋于是年一月卅一日,召集第一次筹备会议,议定缘起及章程草案要点,推蒋复聪、郭有守二君起草章程,并推宗白华君起草缘起。二月二十二日召集第二次筹备会议,议定会名为”中德文化协会”,德文名“Chinesisch—DeutscherKulturver…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自日本留学归国之后,在北京结交了一些新的文友,其中就有出版近代学者研究西方史的开篇著作《西洋大历史》的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李泰棻.  相似文献   

20.
李革 《神州》2014,(5):83-83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出国留学趋势报告》现实,近年来,留学人数呈持续增长状态,中国现已成为最大留学生源国,2013年已有三万五千多中国学生在法学习,那么在法的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如何?他们是怎样看待俩国教育的差异及如何应对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