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圖書館發現的陳三立《文録》抄本,與范當世致陳三立書函所論不大可能是同一文稿,范當世書函所論即吴汝綸評點本。陳三立早期文稿《七竹居雜記》殘本仍存於天壤之間。  相似文献   

2.
近年发现的陈三立早年未刊《文稿》有多条范当世的评语。范氏认为陈三立的古文创作成就可以上接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王阐运。范当世在评点《文稿》後曾致函陈三立,这封佚函为我们了解范当世评点陈三立《文稿》的情况和《文稿》的版本流传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南齊書·顧歡傳》中收録了顧歡所作《夷夏論》,文中批評當時佛教信衆"下育妻孥,上廢宗禮"。《弘明集》卷六明僧紹《正二教論》,卷七朱昭之《難顧道士〈夷夏論〉》、朱廣之《疑〈夷夏論〉諮顧道士》、釋惠通《駁顧道士〈夷夏論〉》四文中"育"字作"棄"。中華書局標點本《南齊書》據《弘明集》改"育"爲"棄",並得到廣泛認可。"棄"、"育"二字意義相反,改字對文意影響甚大,  相似文献   

4.
南宋官員牟巘,入元後退居湖州,在江南文人中頗有影響。其生平事迹不詳,從所著《陵陽集》中,得知他曾出任武岡軍知軍,其中有關文獻記錄了地方官處理當地政務的措施,爲宋代地方行政史補充了具體實例。史籍和地方志失載牟巘曾在武岡任職及事迹,本文試圖發掘有關資料加以闡釋。主持祭祀是當時地方官的重要職責,因此重點介紹當地民間信仰的神靈,闡發其與現存古迹和神廟的歷史淵源。  相似文献   

5.
<正>吴闓生(1879—1949),原名啓孫,字辟疆,號北江,安徽桐城人。近代學者、詩人,桐城派後期大師吴汝綸(1840—1903)之子。1924年吴闓生所輯《晚清四十家詩鈔》(以下簡稱《詩鈔》)由文學社刊行,2006年寒碧以范曾家藏本爲底本,以北京圖書館藏本補足,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吴氏自序云:"今鈔近代詩,以師友源瀾爲主,凡四十一家可觀覽。"~②所謂"以師友源瀾爲主",是以吴汝綸弟子范當世爲中心,以張裕釗、姚永概、柯劭忞等桐城中堅爲輔翼,以易順鼎、鄭孝胥、曾廣鈞等同光體詩人爲周邊。《詩鈔》3卷,共録詩人  相似文献   

6.
上博楚竹書所謂的《子道餓》篇當稱之爲《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此篇記載的主要是子游之事,與孔子無涉。簡文所謂"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子游辭行"至宋、衛之間"遇險,當是子游爲孔子"廬墓三年"以後之事。這是傳世文獻從來沒有過的新記載。以此與《荀子·非十二子》篇互參,可知子游在孔門中的地位,遠勝於子夏、子張之輩。上承孔子,下啓思、孟的,不是顔、曾,而是子游。  相似文献   

7.
<正>劉躍進主持編纂的《文選舊註輯存》(以下簡稱《輯存》)是一部集成性的學術著作,爲古籍整理、文本細讀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典範。該書以尤袤本正文爲經,以各本所存舊註爲緯,並繫以案語,對異文、音註、諱字等加以詳細的説明和精要的辨析。本文僅擬從版本搜聚、異文比勘、文字訓釋、方法啓示四方面對該書比較突出的特點加以評述。  相似文献   

8.
《三國志·吴志》卷四七所載孫權遣衛温、諸葛直浮海求夷洲與亶洲史料中的"亶洲"當指日本,而"貨布"應是"貨市"之誤。早在東漢、三國時期,會稽郡與古代日本之間已存在一條海上航道,而當時的航海技術爲這一航道的存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會稽郡爲當時中國南方地區銅鏡、瓷器、布帛、紙張等的重要産地,並且圍繞這些物資,有着活躍的市場交易。亶洲人來會稽的目的正在於此,他們的登陸地點當在會稽郡東部沿海的鄮縣和句章。而會稽市場上的人則對亶洲所産的明珠感興趣,雙方的交易推測以綿爲支付手段來進行。  相似文献   

9.
薄音湖 《中华文史论丛》2012,(4):335-347,392,393
《元史》載成吉思汗1227年攻打西夏,七月壬午病重,己丑逝於薩里川哈老徒行宫。薩里川哈老徒行宫在漠北,他不可能在八天之内從西夏趕到漠北。較爲符合邏輯的觀點是,行宫可以隨着守斡耳朵的皇后遷徙至西夏,所以成吉思汗去世地點仍是西夏境內。元代漠北的成吉思汗祭祀在他的四大斡耳朵舉行,由此出現了"斡耳朵思"一詞,它是後世"鄂爾多斯"一詞的來源。元之後的成吉思汗祭祀地點轉移到了漠南的鄂爾多斯,其轉移的原因,是因爲蒙古人深信成吉思汗曾表示願在鄂爾多斯安度晚年的傳説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漢書·藝文志》(下文簡稱"《漢志》")獨"詩賦略"把兩類(詩、賦)合爲一略且每種後面没有小序,所以後世學者疑說紛紜,甚至掀起有無類例的爭論。鄭樵批評劉向父子所校經傳諸子詩賦"冗雜不明",班固也"胸中元無倫類",但章學誠不僅以賦略"當日必有其義例"批駁鄭樵,還假借鄭樵之論肯定《漢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學界遂多認同有類例之說。陳剛《〈漢書·藝文  相似文献   

11.
宋代官制極爲繁雜,給有關宋代古籍的整理點校帶來了不少困難。本文以官制爲中心,對點校本《續資治通鑑長編》(以下簡稱點校本)中的幾處標點進行勘誤。一,太平興國七年(982)二月辛未,"擢(陳)恕爲度支員外郎、鹽鐵推官,耿振戶部推官,元圯並權本曹判官事"(頁513)。  相似文献   

12.
<正>敦煌寫本S.2078號文書,正面爲《佛説無量壽宗要經》,背面内容混雜,據筆跡判斷爲同一人所書,依次爲:社人張員住身故轉帖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寶雲經卷第七》、習字和《寶雲經》。《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十卷對背面的一、四、五部分作了文字釋録1,筆者忝爲整理者之一。據我們考證,其中"習字"的範本當是有關隋末唐初留居中原的突厥人史大奈的碑文2,本文稱之爲"史大奈碑"。《釋録》付  相似文献   

13.
聯邊指部首相同的字前後接續的文字現象。漢賦中存在大量的聯邊,這一方面與漢字的象形屬性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漢賦家同類相從的理念所致。漢賦聯邊承襲了始自《詩經》的修辭傳統,具有字形圖像化、聲韻音樂化的特點,生成了漢賦的形式結構層次,體現了漢代以多爲美、不忌重複、追求險奇的審美風尚。聯邊的衰落是時代風氣變化使然,劉勰提出的"省聯邊"觀點並非當時文人的共識,而是面對魏晉南北朝日趨縟麗的文風和)替濫造的用字情況,宣導新的文風以匡正時弊。漢賦聯邊衰落之後,它有時也爲險怪詩風借鑑,在後世文學創作中局部復活。  相似文献   

14.
本文詳細考察康有爲的學説,尤其是"大同三世説",與進化論的關係,具體分析康在不同階段對進化論的態度,由此探討康對這種學説理解與認同的程度:康有爲、梁啓超一開始對嚴復所譯"天演論"是回拒的;在《禮運注》等"大同三世説"的重要著作中,康雖大量使用"進化"一詞,但僅僅是"拿來主義"式的運用;"大同三世説"雖主張進步,卻不是進化論所催生的;康在《大同書》中甚至將"進化"與"天演"當作意義不同的概念來使用。本文由此認爲,康有爲對進化論的學理並未真正理解,這種理論在他的頭腦中亦未成爲一種系統性的學説。  相似文献   

15.
李勣,曾用名李世勣,是唐初傑出軍事將領。傳統史學對李勣的評價很低,有的甚至徑直以"姦臣"相稱。關鍵是在唐高宗"廢王立武"事件中,李勣采取了支持唐高宗的立場。陳寅恪先生不以道德觀念評價歷史人物,認爲李勣支持武則天當皇后是因爲他們同屬於一個地域政治集團,這一觀點影響巨大。有學者棄用地域集團概念,轉用階層概念,認爲李勣與武則天同屬於"庶族地主"階層。考察李勣與唐高宗的關係發現,唐高宗長期信任李勣,在高宗的故臣中,李勣、李義府、許敬宗都是廢王立武的支持者。以李勣爲代表的高宗故臣在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的政治鬥爭中的立場與作用,具有必然性。研究"廢王立武"事件,地域集團説和階層集團説,都有過度解釋之嫌。  相似文献   

16.
魏晉玄學家王弼的《周易略例》一直被學界作二類理解。一類將《周易略例》作爲王弼對《周易》的若干體例的理解,可謂就易學而易學(如朱伯崑先生)。另一類將《周易略例》理解爲王弼掃除漢易象數學而提出的魏晉新易學,可謂對《周易略例》作哲學的分疏(如余敦康先生)。本文則對王弼的《周易略例》作別樣的理解,將《周易略例》置於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考察,用魏晉時期的事例印證其觀點,指出理論學說——王弼《周易略例》中的若干觀點與時代背景是可以互相批注的。本文對《周易略例》的解釋,有別於作過實(就易學而易學)的疏理,也有別於作過虚(哲學上的疏理)的解釋。  相似文献   

17.
<正>我曾撰文討論漢唐户主資格的變遷,認爲家庭中的哪位成員可以擔任户主,在不同的時期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大體經歷了由百姓自由選擇到政府硬性規定的變化過程,孫吴作爲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一環,也曾有所涉及(1)。這一部分内容當時論證較爲粗疏,依據的資料也主要是吴簡《竹簡》〔壹〕,〔貳〕、〔叁〕利用較少(2)。學界關注孫吴户主問題的,就筆者所見,僅有于振波《户人與家長》一文,但該文同樣僅以竹簡〔壹〕爲據,對其  相似文献   

18.
<正>我曾撰文討論漢唐户主資格的變遷,認爲家庭中的哪位成員可以擔任户主,在不同的時期情況並不完全相同,大體經歷了由百姓自由選擇到政府硬性規定的變化過程,孫吴作爲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一環,也曾有所涉及(1)。這一部分内容當時論證較爲粗疏,依據的資料也主要是吴簡《竹簡》〔壹〕,〔貳〕、〔叁〕利用較少(2)。學界關注孫吴户主問題的,就筆者所見,僅有于振波《户人與家長》一文,但該文同樣僅以竹簡〔壹〕爲據,對其  相似文献   

19.
丁延峰 《中华文史论丛》2012,(1):331-359,399
唐女郎魚玄機的詩歌至少在五代時已集結行世,約刻於南宋中晚期的臨安陳氏書棚本《唐女郎魚玄機詩》是至今保存下來的惟一宋刻本。在書棚本之前,當有一個與之差異較大的本子,這個本子部分地爲《唐人萬首絕句》和《才調集》保存了下來,但錯訛尤多。明清及民國的刻本或影印本都是據書棚本或書棚本的臨寫本而來。諸本中,以書棚本爲最佳,流行最廣。其仿刻本中,以清沈恕、沈慈刻本,江標刻本最爲逼真。明本改竄最甚,然也有可取之處,如所補缺字,就爲他本所不及。《全唐詩》本雖有訛誤,然又是收録詩篇最全的本子。葉德輝仿刻本還將諸家題跋和印章以宋體字迻録。當代整理本有兩種,但在利用底本或校本上都有缺憾。故對其版本的源流梳理和優劣比勘,對校注《魚集》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似文献   

20.
<正>黄庭堅《漫興》詩云:"肉食傾人如出凡,藜羹飯我是朝三。曉來不倦聽衙鼓,雲裏捲簾山正南。"此詩見清乾隆時人謝啓昆所1《山谷詩外集補》,中華書局2003年尚榮校點本《黃庭堅詩集注》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黃寶華點校本《山谷詩集注》均以此爲底本,故字句相同。但我們認爲此詩中的"出凡"乃"出九"之誤。一,有三種南宋文獻均引此句且載爲"出九"。吴曾《能改齋漫録》卷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