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筲箕窝水库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属渔沙坦村。那里三面环山,东有凤凰山(海拔373米),南面是村落,西面是大和嶂(海拔391米),北面是杓麻山(海拔388米)。因四周群山环抱,成筲箕之状,故名筲箕窝。因60年代此地属龙洞村.因而又称龙洞水库。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七年六月,在湖北崇阳县大市河的岸边,出土了一件商代兽面纹两面铜鼓。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一件铜鼓,在考古学和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这件兽面纹两面铜鼓,均由铜质铸成,凝重浑厚、造型华丽、纹饰清晰、气魄雄奇,极其引人。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2厘米,重约92.5公斤。鼓面呈圆形,素面,每面边缘饰排列均匀整齐的乳钉三列,鼓身遍  相似文献   

3.
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一) “何年涌出石屏风,内卫陈仓外汉中。遮住西南天半面,白云深处碧玲珑”。宝鸡县人徐冲霄的诗句道出了秦岭石质构造、高耸入云、屏障南北、幽林密布的地理形胜。地处渭河与汉江谷地之间的秦岭,东西长400多公里,南北宽120—180公里不等。主分水脊海拔多在2000—3000米,东连淮阳山脉,西接昆仑山系,是一条巨大而典型的东西走向山系。从终南山峰腰处向西,有三  相似文献   

4.
国内有羽人划船纹的铜鼓可分为石寨山式和冷水冲式。石寨山式铜鼓的羽人划船纹图案写实,是本文论证的基础。冷水冲式铜鼓的羽人划船纹已高度图案化,以致变成一种几何形态,故本文论证从略。 关于铜鼓船纹,大体说来以前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是一种祭祀仪式,第二种认为是越人“安渡重洋到达新居的一段历史回忆”,第三种认为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竞渡习俗的写照。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此种看法冯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件东汉时期铜鼓的保存状况和病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分析了铜鼓本体材质及其腐蚀产物。结果表明,该铜鼓本体材质为典型的铜锡铅三元合金,推测为泥范法铸造:铜鼓锈蚀产物主要是孔雀石,此外夹杂有针铁矿和石英。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局部实验效果,对铜鼓采取了表面清理、脱盐清洗、缓蚀、封护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措施。历经三年多沿海地区馆藏环境的考验,铜鼓保存状况稳定。  相似文献   

6.
阿尼玛卿亦称玛积雪山或玛卿岗日、积石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玛沁县西北部,是东昆仑山系支脉,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位于东经99.4度,北纬34.8度。  相似文献   

7.
黎盛勇 《文博》2005,(6):80-81
陕西平利女娲山,又名中皇山,民间也称女华山,方圆60平方公里,属巴山余脉,山系庞杂,沟壑繁复,位于平利县中北部,坝河、黄洋河之间,最高海拔984 米。(图一)山下周围有新石器遗址四处,两汉及南北朝墓葬数十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覃剑萍 《文史春秋》2004,(12):56-57
1990年,广西东兰县开展铜鼓普查登记,仅壮族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63面。因为普查时间短促.农民还有顾虑,漏报、瞒报不少.实际数字应是600面左右。学术界称东兰县为“铜鼓之乡”,又说是全国“铜鼓之最”。广西博物馆入藏铜鼓343面.为全世界铜鼓最多的博物馆.相比之下,东兰壮族铜鼓也可称世界“铜鼓之最”了。  相似文献   

9.
陕西平利女娲山,又名中皇山,民间也称女华山,方圆60平方公里,属巴山余脉,山系庞杂,沟壑繁复,位于平利县中北部,坝河、黄洋河之间,最高海拔984米.(图一)山下周围有新石器遗址四处,两汉及南北朝墓葬数十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0.
九华三日     
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和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并名,位于长江南岸的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方圆一百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二十余座。登上海拔1341米的最高峰十五峰可南望太平湖、黄山,北眺长江,号称“江南第一山”。九华山重峦迭嶂,云海翻腾,悬泉飞瀑,幽谷深涧,田园山庄,景色四时阴晴变幻无穷。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李白游秋浦〈今贵池市郊外〉遥望九子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  相似文献   

11.
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共出土铜鼓十七面,又出土与铜鼓有密切关系的铜鼓形贮贝器三十一具。从考古学上言,在一个地区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铜鼓,是没有先例的。并且出土的情况比较明确,时代也极为肯定,所以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讨的。这不仅对古滇族的生活习惯的阐明将有所帮助,而且对于铜鼓的创制、发展等问题的推断,亦将有其一定的意义。晋宁出土的铜鼓十七面,以及铜鼓形贮  相似文献   

12.
在南中国分布着一列著名而且是最大的山系——南岭。南岭不仅是我国亚热带林木和野生动物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地下宝藏也十分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宝库。  相似文献   

13.
1956年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收集到一面铜鼓,同年六月送交到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现将这面铜鼓介绍如下: 这面铜鼓形如圆形柱础。鼓身可以明显的分为胴部、腰部和足部三段。胴部特别鼓胀、腰部猛收,向下又逐渐展开,到足部有一明显的折边。胴部与腰的衔接处有四个绳纹耳,均是焊在鼓上的。鼓高31.2、鼓面直径48.8、胴部直径57.6、圈足直径59厘米。  相似文献   

14.
广西古代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最早的铜鼓就是煮饭的铜釜,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将铜釜改进,作为专用乐器。早期的铜鼓面部较小,胸部突出,腰部较细,足部展开,没有纹饰或有较简单的纹饰;后来鼓面加大,腰部增粗,纹饰逐渐精美,出现写实图案。由于流传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使用民族众多,铜鼓的形制和纹饰不断发展变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类型,形成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铜鼓除了用于娱乐还有祭祀的用途。在古代,铜鼓曾作为一些民族统冶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用来指挥军阵和传递信息。在这些民族中,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拥有铜鼓越多,权力越大,越是富有,甚至“得鼓二三,便可潜号称王”。他们相信,铜鼓有神,可以与神灵沟通,所以在某些祭祀场合,一定要有铜鼓。因而对铜鼓敬畏有加,不能随便触动,启用和收藏都有很多繁缛礼仪,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西南民族学院馆藏两面铜鼓考略戴奎铜鼓,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曾广泛使用。其分布范围较广,数量较多,除开各地文博单位所收藏,至今仍有部分散流民间。譬如贵州的一些苗、侗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留存有铜鼓。逢年过节,遇事则取出,“舞蹈击铜鼓”,单面或数面合击...  相似文献   

16.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西南 闽浙交界的庆元县境内,属洞宫山系,由 福建武夷山向东北伸展而成,主峰百山祖 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区 内群峦叠嶂,峰岭逶迤,风光绮丽,气象 万千。  相似文献   

17.
水族与铜鼓     
铜鼓在水族社会中被当成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因此,水族人民视铜鼓为传世珍物,以有铜鼓为荣,失去铜鼓就是对祖先的玷辱,丢掉铜鼓就意味着丢掉了家业的精华,被夺去铜鼓就是被夺去了欢乐和幸福,否定铜鼓就是否定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水族人民对铜鼓具有的这种心理素质,是来自对祖先遗产的尊重和民族尊重的维护。历史上有“水亦僚类”的记载,水族是“骆越”中“僚类”的分支,由南方迁徙到桂北和黔南一带,东汉马骏南征,曾在广西一带缴获大量的“骆越铜鼓”,《隋书·地理志》载:“诸僚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都老”是汉族史学家对…  相似文献   

18.
河南收藏的铜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收藏的铜鼓分析●赵世纲罗桃香图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铜鼓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一种乐器。1989年配合全国音乐文物普查,发现河南各地文物考古单位和博物馆内收藏有不少铜鼓。现在作简略介绍并对其来源、产地、类型与年代加以分析,望方家指...  相似文献   

19.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文物,是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青铜艺术瑰宝,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古朴庄重、工艺精美、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枝瑰丽的奇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藏的铜鼓有1500多面,是当今世界上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铜鼓大体上分为八种型制:北流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灵山型、西盟型、麻江型、遵义型。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博物馆目前共收藏有八十二面铜鼓,其中七面是解放以后地下出土的实物,其余七十五面,均为传世品。这批铜鼓,Ⅰ型b式二面,Ⅰ型c式五面,Ⅱ型a式一面,Ⅱ型b式七十四面。铜鼓的起源地是云南省,铜鼓传入贵州的时间,约在战国末年——西汉之间,这时已经普遍使用Ⅰ型b式铜鼓。Ⅱ型铜鼓,主要是两广地区使用,Ⅲ型a式铜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边境地区。因此,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从整个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