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铜器是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中的一种,其研究价值不言自喻。但是由于青铜器的伪器极多,因此对于青铜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真伪的辨别。本文主要从青铜器的锈蚀着手,通过锈蚀机理分析锈蚀特点,再参照常见的作伪方法、辨伪手段,来讨论青铜器的真伪。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刚出土的青铜器在新的环境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宝鸡眉县27件国宝级西周窖藏青铜器出土一年半后,对这批器物出土前后的锈蚀类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并对每一器物的锈蚀产物进行了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腐蚀类型主要为封闭环境中的大气腐蚀,主要产物为碳酸盐和氧化物。但同时在其中一个器物上发现了氯化物类有害锈成分,分析认为,出土前后环境的变化是有害锈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考古现场青铜样品土壤埋藏腐蚀实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的腐蚀过程极为复杂,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青铜器的锈蚀过程更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青铜器的锈蚀除与器物自身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等因素有关外,更为重要的是受外部环境的影  相似文献   

4.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物价值极高。青铜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古铜器专家依据铜器外表锈蚀特征,将其皮壳概括为黑漆古、绿漆古、水银沁、枣皮红等,对铜器真伪锈蚀的鉴别,是判断青铜器真伪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辨别古代青铜器的真伪,是个复杂的问题。青铜器的鉴定专家,一般是从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地子与锈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形成了一套鉴定的方法,它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新丰秦墓出土青铜器腐蚀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丰秦墓是一处重要秦代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青铜文物。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OM)、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AX)、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拉曼光谱(RM)等方法研究了新丰秦墓出土青铜器的残片的锈蚀特征,为了解北方地区青铜器腐蚀情况提供了参考。同时,研究发现:一些样品存在不同锈蚀层交替存在的现象,是因为Cu20层内出现了横向贯通裂纹,为基体元素迁移提供了通道;青铜器中的铅元素会在埋藏过程中发生明显的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7.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联用、X射线衍射、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手段,对20件湖南出土青铜器的锈蚀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出土青铜器的锈蚀物分层明显,大都铜含量较低、高锡,铁含量偏高,部分器物铅含量较高。结合湖南青铜器保存状况,由此推断湖南青铜器的腐蚀属于吸氧型电化学腐蚀。  相似文献   

8.
文物造假历史已久,高仿青铜器更是自古有之,现在对非科学发掘出土青铜器的真伪及时代鉴定,仅靠个人的目测经验来判断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利用现代仪器进行科学的检测分析,从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锈蚀物检测、制作工艺等诸方面以及与其他文献中的文物进行对比,从而证明非出土文物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罗尧  张悦 《东方收藏》2023,(12):64-66
我国青铜器文化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和器型纹饰都充分体现了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魅力,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但如今所见的大多数青铜器都存在锈蚀的情况,可能对青铜器的外观和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对这些锈蚀进行有效清除就显得尤为关键。文章对现有常见的青铜器除锈方法进行梳理,旨在对青铜器的科学保护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羊甫头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结构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出土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冶金技术、制作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器物及残片上采集了32个青铜样品,应用扫描电镜、面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及锈蚀产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羊甫头墓地青铜器物是用多种金属制作而成,器物主要是Cu-Sn合金,其次是红铜、Cu-Sn-Pb、Cu-Pb-Sb等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以孔雀石、锡石、石英、赤铜矿等为主。  相似文献   

11.
何娟 《中原文物》2012,(5):93-97
为了解河南博物院藏三件青铜器的保存现状和腐蚀特征,我们应用激光拉曼、偏光显微等,对青铜器上的锈蚀样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其中两件青铜器上存在有氯铜矿,即有害的"粉状锈"。同时说明科学仪器分析方法是了解青铜器腐蚀特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青铜病是青铜器上的一种锈蚀,这种锈蚀为淡绿色,疏松膨胀呈粉末状。这种病一旦在铜器中传播蔓延,器物就会溃烂、穿孔,甚至全部解体。这种锈蚀对铜器的危害性极大,俗称青铜病又叫粉状锈。消除这种锈  相似文献   

13.
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RD、XRF和显微照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九连墩1、2墓中出土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成分和物相组成,发现该产物的物相主要为氧化亚铜.结合埋藏环境土壤的理化分析,探讨了这些锈蚀产物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青铜文物的影响.同时使用XRD分析方法研究了这批青铜器在大气中的腐蚀情况,发现了一部分文物已经滋生了"粉状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重庆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腐蚀产物种类和埋藏环境特征等,并探索其锈蚀成因,为即将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对青铜钫附着土壤进行成分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钫锈蚀物含孔雀石、白铅矿、铅钒、磷氯铅矿、砷铅矿和赤铜矿等;外层锈蚀存在磷和氯元素富集现象;土壤中的磷、硫和氯等元素向青铜器迁移,青铜器中铜、锡和铅元素因腐蚀向土壤中流失;附着土富含多种真菌类微生物,促进了磷氯铅矿和砷铅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青铜文物的腐蚀行为与其赋存环境息息相关,赋存环境的差异导致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进而形成各异的锈蚀产物。通过对青铜器锈蚀种类和产生机理的研究,同时分析土壤、水体、人工营造等三种不同赋存环境对青铜器锈蚀的影响,有助于研究文物埋藏地域的环境变迁,也为后期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故宫藏蟠虺纹簠是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借助X射线影像技术、X射线荧光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荧光照相技术和显微红外光谱仪对蟠虺纹簠内部伤况、锈蚀物相和锈蚀层次、蟠虺纹簠原修复痕迹、断口疑似“胶状物”等进行了科技检测。结果表明:蟠虺纹簠原破损严重,基体成分为铜锡铅合金,锈蚀物相主要为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原修复材料中使用的有机物为虫胶,做旧中使用了硫酸钡、硫化锌、碳酸钙、铅铬黄、群青、巴黎绿和氯铜矿等颜料。最后,基于对蟠虺纹簠的研究,对“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蟠虺纹簠原修复技艺与故宫博物院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相差不大,应均属于“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范畴。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考古出土错金银青铜器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金银青铜器对于研究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的金属工艺、装饰风格和题材等方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埋藏环境中长期受到地下水、盐类、氧气以及金、银及铜不同电极电位金属之间形成原电池等因素的影响,考古出土的错金银青铜器表面往往覆盖一层绿色锈蚀物,从而遮掩了其表面华丽的错金银装饰。本文从错金银青铜器的腐蚀特征入手,就其保护过程中表面锈蚀物的去留以及清理方法的选择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新干商代大墓青铜器的腐蚀机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面探测器X衍射仪、离子色谱等仪器,对这批青铜器的腐蚀现象分三个方面进行了锈蚀结构、青铜基体、微观形貌观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类型的腐蚀结构表面锈蚀成分主要是SnO2,样品表面锡含量均高于基体。漆古表面有龟裂纹,氧、锡元素分布从外至内层递减;铜元素从外至内递增。青铜器上残留土样中未检测出侵蚀性氯离子。实验结果可为保护这批青铜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惠州市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器。本文采用显微镜、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衍射、显微拉曼等方法对其中一件春秋时期青铜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矛为铜锡二元合金。受酸性潮湿的埋藏土壤环境影响,青铜矛基体矿化严重,表面存在大量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浅绿色锈蚀物和少量以碱式碳酸铜为主要成分的绿色锈蚀物。X射线探伤分析显示,青铜矛内部存在泥芯铸造产生的空腔和多处小孔状铸造缺陷。此外,青铜矛表面大部分区域覆盖有结晶态的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致密半透明锈蚀层,这在同类型的锈蚀青铜器中较为少见,是其出土之后能长年保持稳定的表面锈蚀状态且器形较为完整稳固的原因。实验结果可为该青铜矛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研究南方地区同类型青铜器锈蚀产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古代青铜器的真伪及时代鉴定没有一个科学的鉴定标准,仍仅靠专家的个人经验来判断。作者长期在山西博物院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经常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对青铜器进行检测分析,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发现这些古代青铜器在成分配比、锈蚀结构、铜锈成分及铸造特征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信息,从中归纳出了利用现代科学仪器鉴别古代青铜器(主要为汉代以前)与仿古青铜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