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毛泽东宪法思想的变迁是20世纪中国宪法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青年毛泽东宪法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一样,也经历了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马克思社会主义宪法观的变迁,最终形成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新型宪法思想。这种变迁既与时代潮流一致,也是毛泽东作为伟人自觉顺应历史潮流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罡拉卓玛 《攀登》2010,29(5):69-71
贺麟作为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在汇通中西文化方面成绩卓著。回顾与反思以贺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的思想,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对于进一步思考中国当代文化走向与建构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7年开始,我们在若干研究计划支持下,建立了1830年至1930年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专业数据库,并曾利用这一数据库,发表了数篇以“共和”、“民主”、“权利”、“个人”、“社会”、“经济”和“科学”等关键词为分析对象的论文,探讨这些重要现代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数据库方法不仅可以为观念史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基础,而且,进一步的分析疏理,还可以对以往某些公认的观点做出修正或质疑。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大致可分为如下三阶段:1840年至1900年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西方现代思想选择性吸收时期;1901年至1915年是儒家思想退到家族私领域,而在公共领域全面学习西方的阶段;1915年至1925年为第三阶段,正是在这第三阶段,学习引进西方现代制度带来的问题,引发了知识界对民主、权利、社会等重要观念的重构,形成了中国当代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精心编撰多年的十卷本《当代中国思想史丛书》。该丛书由河南大学已故校长靳德行担任主编,作者大多是在相关领域研攻有成的专家、学者。丛书共分10种:《当代中国哲学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史》、《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当代中国法律思想史》、《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当代中国统战思想史》,总计374万字。丛书时间断限上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5.
章开沅先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广摄各个领域,思想领域亦为相当突出的一部分。他不仅探索了大时代与大思潮的关系,而且探讨了时代变迁中思想者的心态演变,还探究了近代思想的当代意义。这些研究体现了章先生对思想与时代关系——时代需要思想、时代产生思想,思想反映时代、思想推进时代——的深邃洞察,更体现了章先生一以贯之的史家风范:唯实,高远,鲜活。  相似文献   

6.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依据研究重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80年代末,研究重点集中于思想家个案及政治思想史方面;二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研究重心逐渐转变为以社会思潮史及思想家个案为主;三是90年代末以来,研究重心集中于社会思潮史和学术思想史领域.正是在研究重心的逐渐转移过程之中,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亦渐次深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复兴;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新趋势,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勃然兴起.长期无人问津或受人冷落的研究领域,如近代科技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意识与观念、文化心态、公共空间领域、新词语与观念变迁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近代社会文化史正在成为史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允熠  张瑞涛 《安徽史学》2003,(1):37-41,112
主流文化也称主流意识形态,或称“文化—意识形态”。中国近代“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根源于社会转型、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它滥觞于明清之际,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是在学术蜕变、儒学瓦解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曲折进行的;三、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和时代主题下完成的;四、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并没有终止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主流文化完成了二千多年最伟大的一次转换,但这种转换不仅没有中断传统,传统仍在不断秉赋新质和创意。转型不是固型,任何主流文化都要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申日臻强化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对地理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对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比较缺乏.地理学思想史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讲述地理思想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演变过程,而且要通过这一过程达到对地理学性质的把握和准确认识.通过地理学思想史研究可以把握地理学的要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是地理学的关键,而对此进行描述和解释是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地理学思想史有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在面临坚持传统与积极创新的抉择时,地理学家应该多从思想史中吸收和借鉴,并避免掉入二元论的语义陷阱.  相似文献   

9.
姚力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4):33-39,124,125
中国当代社会史是国史的分支史,是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为主脉的社会历史研究,这一学科定位决定了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旨趣。口述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以唤醒记忆的方式重建个体生命经验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因此,口述历史蕴含着带有普遍意义的当代社会变迁问题,也是当代社会史研究参与多学科对话、为现实问题提供历史依据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迈克尔·奥克肖特是20世纪英美学界治政治思想史名家。相比于此领域几种主要的研究路径,其对政治思想史研究所作的反思和讨论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因而不容忽视。第一,奥克肖特认为,政治思想之内涵不是单义的,不可以定义的方式把握之,而需要在学术传统中探寻政治思想的范围。第二,因为政治思想具有不同的层次,所以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历史的观点和哲学的观点可以并行不悖。第三,奥克肖特反对一种找寻作者式的研究路径,但其观点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亦有所分别。第四,奥克肖特批评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实践考量的渗入,而提倡一种为历史而历史的纯粹研究的态度。当然,奥克肖特式的融贯论没有完全解决历史真实性的问题,历史与实践两分的哲学构想,也缺少必要的学理支撑,这是其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方面,主张控制人口,主要涉及绿色发展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要素方面,倡行植树造林,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观、群众主体观和持续绿化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条件方面,强调科教对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先导作用,突出立法建制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蕴含有绿色发展的科技观、教育观和法制观。总结和研究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对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历史与理论逻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设计、新规范,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鞍钢 《攀登》2010,29(2):1-12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破除新式教条主义(不顾国情和省情的超高速发展)的束缚,准确认识和把握基本省情,进行科学的发展战略定位,是确立适宜本地区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边疆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是学术研究内在学理自然发展之结果,也与当代社会各界关注边疆问题的历史性反思有着密切关联。对近代边疆史的研究,既不能割裂其与古代边疆史的延续性,也不能拘泥于断代史的话语诠释;既不能忽略边疆问题的殊相,也不要陷入地方史的思维;既要有纵向的深入思考,也要有横向的宽广视野。须从整体思维出发,在全球史视野下审视近代中国边疆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秩序重构的复杂关系,以国家史观念从全局上把握近代边疆问题与中国国家建设之间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毛泽东对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瑞 《攀登》2010,29(5):33-37
跳出执政"历史周期率"是毛泽东始终思考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这一问题继续进行思考与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毛泽东关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思想,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对于推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城乡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苏俏云 《人文地理》2002,17(2):78-81
21世纪,知识、技术的竞相发展,使社会范式发生转变,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社会中,封闭、地区性社会向开放、全球性社会递进,城乡间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城市与乡村加速发展,城乡关系由传统的对立、两极化向新的协调、一体化发展,市场型城乡关系形成。本文在分析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关系是城乡关系的主体,城乡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城乡生态环境日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城乡政治关系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By and larg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research on environment: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 as a field of natural history studies,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 as within the scope of history of society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a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ity and environmental distinguishes the third from the previous two. From this perspective, when we probe the mutual effect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e will stress on their interactions. The new era and the realiti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foster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which has not only theoretical values but also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ranslated from Xueshu Yanjiu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2006, (9):12–22  相似文献   

17.
“自下而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的社会史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体制结束,是一个前后相继、不可割裂的时代。从"自下而上"的社会史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可以纠正以往研究的缺失,丰富我们对新中国历史的认识。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当引入到现当代史的研究,这亦是社会史研究应有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18.
Since 1989 Situationism has been the object of renewed critical attention. Recent discussion has, however, tended to neglect the anthropological dimension of Situationist theory, and in particular the key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exchange. In fact, this relationship, articulated through the Situationist account of the gift, is essential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agonism between Situationism and structuralism, whose intellectual and academic hegemony established in the course of the 1960s serves to explain the exclusion of Situationism from the mainstream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period. Furthermore, the confrontation with structuralism and its post-structuralist successors reveal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 Situationist position that account for the current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movement, offering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image of the movement as both paradoxically radical and anodyne.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mplex and contested geo-poli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cept of a universal human society during the er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It focuses on the figure of Constantin-François Volney (1757–1820), a neglected philosopher wh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both French anti-imperialist thought and French imperial practice in North Africa and the Levant. It uses that focu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ons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xercise of global power during the 1790s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