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重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出于备战考虑,东部沿海城市不仅工厂大量内迁,国家投资减少,而且城市人口的发展也受到严格控制。三线建设为内地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并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内地城市现代化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全国层面,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渐与工业化脱钩,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三线建设是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三线建设在四川省的全力推进,不仅使该省城市借此跃入国家工业化的主流进程并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使其城市体系得以重塑。重工业城市快速崛起,成为四川省城市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一城市新体系,既对国防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又对四川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建小三线建设是国家小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军事上长期处于战备状态,与其他省份小三线相比,在企业布局上有其特殊性。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可分为军工和民用两类,其中军工企业是福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在建设方式上,军工企业以新建、迁建为主,民用企业以迁建为主。基于福建地形地貌、工业基础以及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等因素,福建小三线建设企业呈集中分布于闽西北地区、以南平和三明两市为核心、以交通便利和自然资源丰富为导向、沿河谷分布等特征。小三线建设改善了福建经济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充实了经济门类,推动了经济发展,在福建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福建经济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英国近代海滨休闲城市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城市化进程中海滨休闲城市(镇)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在19世纪上半叶,海滨休闲城市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伦敦和其他工业城市,使所有其他类型的城镇相形见绌。因此研究英国休闲城镇的崛起与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近代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而且对于在进行城市化、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国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攀登》2016,(3)
城镇化是青海藏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从青海藏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入手,结合实际分析了推进藏区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遵循规律、文化传承的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壮大藏区区域性中心城镇、培育和发展新兴城镇、打造重点城镇的藏区城镇化发展的设想。并从搞好科学规划、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推进青海藏区城镇化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在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大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线,改变了旧中国生产力不合理的分布和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六十年代中期世界战争爆发可能性的估计,作出了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和河南、湖南西部等地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工业布局、生产资源配置进行了重大战略转移。三线建设是运用军事术语对我国六十年代经济建设布局的一种经济地理概念。贵州在全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都有利于战备,而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又很丰富,因而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一九六四年下半年,贵州的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中央各部当时确定搬迁到贵州的民用工业项目有20多项。治金工…  相似文献   

8.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学制度价值。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深受苏联影响,但是在苏联模式基础上有着自己的发展和创造。三线工业正是我国第一次具有系统性制度创新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实践。它的遗产不仅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性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仍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它作为活态的历史样本,又有着可资对照和借鉴的重大现实意义。三线工业遗产在国际工业遗产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为国际遗产界、工业史界和政治经济学界提供了一个可资比较和评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更为广阔的学科支持,应引导社区参与,实行创新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三线建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布局,化学工业建设围绕军工配套和支援农业两大主线展开,一批配套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迁建、新建、扩建形式在三线地区相继落地,化肥工业、酸碱工业、橡胶工业、石油化工等多个子行业相应发展,实现倍增,改变了内地化学工业发展薄弱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迎接西部大开发搞好青海省城镇规划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西明 《攀登》2000,(2):15-18,29
西部大开发对青海省城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青海省城镇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不够,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水平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必需重视城镇建设,城镇规划是前提。青海城镇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在高起点上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规划,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搞好村镇建设。  相似文献   

11.
山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进行了长时期的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三线建设在当时虽然是从战备出发的,但对山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起了重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和总结三线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对于加快山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后作出的决策,其直接原因和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三线建设,指的是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目标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虽然由于这些项目的建设地点太过偏僻,给后来的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那么,三线建设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马的呢?  相似文献   

13.
河南城镇历史地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品交换的发展,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形成的居民点。河南省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城镇发生很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河南的城镇在数量上、规模上以及规划布局和建筑艺术上,都曾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深入研究河南城镇历史地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镇发生、发展的条件与特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不仅对于正确认识河南城镇地理现状,搞好城镇规划、布局,更好地进行城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了解我国古代中原文化的发展与城镇地理面貌的变化,也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三线建设,指的是从1964年到1980年,我国在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目标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虽然由于这些项目的建设地点太过偏僻,给后来的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那么,三线建设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马的呢?  相似文献   

15.
<正>“三线建设”是自1964年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建平 《攀登》2004,23(6):67-7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青海省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不仅是低层次的,而且与全国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贫穷落后仍然是青海的省情。全面建设青海的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以增进各族人民的福利、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尽管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远比过去艰巨复杂,但现有基础和有利条件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已经具备持续快速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前景是光明的。  相似文献   

17.
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三线建设企业涵盖了机械、冶金、化学、电子、能源、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及核工业等工业门类。三线建设提高了四川的工业生产能力,增强了其工业实力,使四川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分散、靠山、隐蔽"布局方针的指导下,三线建设企业以成都、重庆为轴心,沿铁路线呈"H"形分布,既基本遵循了工业布局的客观规律,又将"分散、靠山、隐蔽"布局方针同四川的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特殊年代既达到了战略防御的目的,又使四川的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同时起到了平衡全国工业布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贫困地区的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五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自力更生、很苦创业,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重点确保的项目.当时我担任物资管理部部长,直接参加并领导了物资战线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卫美云 《攀登》2007,26(4):35-36
建设青海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而且还要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本文针对当前青海农牧区的农牧民综合素质偏低问题,提出要切实把提高农牧民素质摆到重要位置,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