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相传夏代末年,夏桀暴虐,人民发出了要与之决裂的誓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这一句话,孔安国《传》是这样解释的:“比桀于日,曰:是日曷时丧,我与汝俱亡。欲杀身以丧桀。”这解释,后来成了传统的解释。直到今天,从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史》,到各大学中国古代史讲义、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勿一不在重复着这种解释。但是,这种把夏桀比做太阳的解释是错误的。上古时代,帝王总是比之于帝、于天,臣民才是比之于日的。日为臣民,“羲和生十日”、“羲和驭日”、“后羿射日”的传说,就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民主这个词是外来的。中国古文献中有“民主’二字,却无“民权”一词。那里的所谓“民主”,并不是“民作主”,而是“作民主”。它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相通,而与近代民主思想义殊。据《尚书》载,周王朝建立后,为安抚殷商遗民,周公告之说,在夏代末期,夏王桀“慢神虐民”,“灭德作威”,引起天帝不满,乃更“求民主”,即另求民之主,看到商汤有德,便下召命给汤,诛灭夏桀,“代夏作民主”。但商代到了殷纣王,亦“暴虐无道”、“诛杀不已”、“淫乱不止”。天又赞美周文王有德,“兴我小…  相似文献   

3.
“历代王朝几经更迭,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历史曲折前进,反复循环,为何其亡也忽焉,考诸历史,大多系自取败亡。《尚书·太甲下》说:“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史记·商君列传》也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这些话都道出了治乱的根本原因。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衰朽的朝代,残暴的君主,都是祖国发展的障碍物。”障碍物是人为设置,也是统治者自作自取的。朝代败亡,人民历尽磨难,却活了下来。回顾历朝自取灭亡的情况,大都未出如下几种类型。 1、腐化导致灭亡我国第一个因腐化而亡国的是夏桀。《史记·夏本记》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深入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同时还广泛收集了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俗谚和歌谣,并引用在《史记》中,创造了新颖优美的语言风格,增强了《史记》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民和秦王朝势不两立的反抗情绪以及立志推翻其黑暗统治的决心。在《殷本纪》中,司马迁引用了《尚书·汤誓》中的一句俗语,“是日何时丧,予与女偕亡”。矛头直接指向了荒淫残暴的最高统治者夏桀。针对地方豪强的横行无忌,司马迁在《魏其武安候列传》中弓用了一首儿歌“颖  相似文献   

5.
辑佚是将久已散佚的书,见载于其他书籍中的一句一段辑录出来,再加以编辑,复为原书。辑佚这门工作开始于何时,据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篇”所说:“昔王应麟以《易》学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编。”章学诚此说认为辑佚古籍工作,是开始于南宋时王应麟。但是在王应麟以前的辑本古书,不是没有,还是很多;所以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一条,他例举  相似文献   

6.
《尚书·金縢》有一段话;“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龠见书,乃并是吉.”伪孔安国《传》是“三兆既同吉,开龠见占兆书,乃亦并是吉.”陆德明《经典释文》:“龠……马(融)云:‘藏卜兆书管.”’孔颖达《疏》对《尚书·金縢》正文“启龠见书,乃并是吉”的解释是“占书在于藏内,启藏以龠,见其占书,亦与兆体,乃并是吉.”孔颖达《疏》对伪孔安国《传》“三兆……是吉”的解释是“郑玄云:‘龠,开藏之管也.’开兆书藏之室以管,乃复见三龟占书,亦合于是吉.王肃亦云:‘龠,开藏占兆书管也.’然则占兆别在于藏……略观三兆既已同吉,开藏以龠,见被占兆之书,乃亦并是吉……”  相似文献   

7.
“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是《康诰》开头的一句话。①其上下文是: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②称呼康叔为“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的“王”是谁?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成王说、武王说、周公代成王宣告说、周公以王的身份宣告说等几种观点。这些观点都紧扣着一个重大历史问题,即周公是否称王,因此这句话就成为探求西周初年某些历史真相的关键材料。成王说与周公代成王宣告说,以《书序》、《尚书·康诰》郑玄注为代表。这种说法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蔡沈在《书经集传》中曾批评:“按《…  相似文献   

8.
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乃、汝、爾(尔)、而、若”五个,.从出现频率看, “汝、乃”为高频词,后三词出现频率很低.句法功能方面, “乃”和“汝”截然有别,即“乃”几乎只充当定语,而“汝”可以充当宾语、主语、兼语,几乎不充当定语.出现时间上,“乃”集中于西周时期,且各个阶段差别不大;“汝”亦集中于西周时期,但西周晚期比例更高; “爾”(尔)东周时期比例更高, “而”则全部见于东周时期.与殷墟甲骨文相比,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系统更加完备,一方面新出现了“爾(尔)、而、若”三词,另一方面“汝、乃”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与《尚书》《诗经》相比,可以看出三者中代词的个体数量基本相同,常见代词基本相同,“汝”的句法功能相同;不同的主要是“乃”,其在两周金文中的用法与《尚书》接近而和《诗经》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秦汉王朝的行政中枢主要由三公九卿等构成。汉武帝前,国家行政权力主要掌握在三公手中。汉武帝开始,出于集中皇权,削弱相权的目的,重用尚书,使之成为发号施令的工具。这是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变化。东汉初,光武帝为进一步集中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对此,《通典·职官四》说:“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历代职官表》也说:东汉“事无巨细,皆是尚书下三公,或不经三公径下九卿”。似乎,尚书成为行政首脑,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夏初史     
一我是相信有夏这一代的,因为西周初年人(公元前1100±)都说有夏这一代,还说大禹治水(当然是率领部落联盟群众治水,不是一个人治水),我们无法否认。西周初年大政治家周公对他的小侄子周成王说:“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鉴)于有殷。”(《尚书·召诰》)他又对商国亡国奴隶主说:“天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  相似文献   

11.
李鑫 《文史月刊》2022,(11):70-71
<正>在先秦传世文献中,“邑”是区别于自然生长的一般性村落的特有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特有的含义。在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中,“邑”主要指代的是王朝都城或“类都城”,如“夏邑”(《汤誓》《多方》)、“新邑”(《盘庚》)、“商邑”(《牧誓》《酒诰》《立政》)、“大邑周”(《武成》)、“新大邑”(《康诰》)、“洛邑”(《召诰》《多方》)、“新邑洛”“天邑商”(《多士》)。而如果结合殷墟卜辞所载,“邑”的指代就出现了多义性。但无论“邑”的早期含义如何,其在整个先秦时期所表现出的政治属性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引书异文,是指某一古书因引用原书所保存下来的而又与原书有异的书面语言材料。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这部历史巨著时,曾引用过大量的先秦历史文献,如《尚书》、《周易》、《诗经》、《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引用这些历史文献,尤其是象《尚书》这样诘诎聱牙的上古文献,既要忠实于历史原貌,又要能让当时及后人庶几可读。这就需要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作某些改动,以消除时代所造成的语言隔阂,于是就形成了《尚书》引书异文。 清人王引之说:“汉人用经,改变者多矣。”(《经义述闻》卷七)似乎是汉人积习,其实乃时代使然。黄季刚先生说:“时代有浇淳,则文字有深浅。汉之于周楚,犹唐宋之于汉魏也。故凡后之引古者多改今语,以便通晓。”(《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史记》引书异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反映了这种时代变化对语言的影响,为我们研究汉代语言以及上古和汉代语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史记》引用《尚书》等上古经典,从孔安国,采用古文经,自成一家,与今文说和马融、郑玄的古文说鼎立而三。因此,《史记》引书异文对于此三家的比较研究以及上古经典版本源流异同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尚书·舜典》说舜“同律、度、量、衡。”孔疏:“律者,候气之管,而度、量、衡三者,法制皆出于律。”认为这时已经把计量单位和声律相联系。但远古时代显然不可能对乐律和度量衡的关系理解到这种深度。《尚书》几经窜乱,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很成问题。因为如《管子·君臣篇》只说:“衡石一称,斗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界在探讨夏文化过程中,经常涉及到涂山地望问题,这同禹娶妻或会诸侯于涂山的传说直接有关。古代文献中提到涂山的地方非止一处。《尚书·益稷》载禹的话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云:“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吕氏春秋·音初》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  相似文献   

15.
《北齐书·文苑·颜之推传》载之推《观我生赋》 ,赋自述其于梁湘东王萧绎自立为帝后的经历 ,有“摄绛衣以奏言 ,黄散于官谤。或校石渠之文 ,时参柏梁之唱”之句。颜氏自注后两句 ,有云 :“王司徒表送秘阁旧事八万卷。乃诏 :‘比校部分 ,为正御、副御、重杂三本。左民尚书周弘正、黄门侍郎彭僧朗、直省学士王、戴陵校经部 ,左仆射王褒、吏部尚书宗怀正员外郎颜之推、直学士刘仁英校史部 ,……’”诏书中“吏部尚书宗怀正员外郎颜之推”之语显然说的是两人的官职及姓名 ,如何点断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卷…  相似文献   

16.
清阮元校刻《尚书》(《十三经注疏》本 ) ,以宋刻十行本为底本 ,参以元明刻本等。诸刻本之祖本为唐《开成石经》本。《开成石经·尚书》所据乃唐卫包改伪《古文尚书》隶古定字为楷体字本。伪《古文尚书》存汉代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中《虞夏书·甘誓》篇末句为“予则孥戮汝”。唐石经、宋、元、明刻本均同。可知 ,自唐以来此句经文传刻无误。然而汉人引此句文字则有异。《史记·夏本纪》作“予作帑女”。《汉书·王莽传》云 :“秦置奴婢之市 ,与牛马同。《书》曰‘予则奴戮汝’。”《周礼·司历》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 ,女子入于春…  相似文献   

17.
《尚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是零散的、宽泛的、芜杂的,有的甚至是不可靠的,这正是文学批评理论萌生之时应有的现象。然而,《尚书》中的文学批评思想亦是十分丰富的,而且其中有许多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了《尚书》中“诗言志”的思想;“言以道接”的思想;“辞尚体要”的思想和“察辞于差”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曹操尚俭     
曹操尚俭,有史可察。他在《度关山》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节俭是公认的美德。曹操饮食不讲究,魏明带时一尚书上表说,“武皇帝之时,后它食不过一肉”。他也不讲究穿,其《内诫令》中说:“吾衣被告十岁也,岁岁解烷补纷之耳。”所用器物不要求华美,“孤不好鲜饰严具……个方竹严具绿漆甚好。“严具”就是箱子,曹操说他不喜欢华丽的箱子,用徐漆的竹箱就很好。东汉西晋,奢糜之风甚烈。京师显贵的仆佣都穿彩衣,着丝展,用珠玉象牙作妆饰。其时又兴厚葬,三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今京师贵戚……死乃崇丧。或至…  相似文献   

19.
一、道家和儒家学派的形成 1.知识群体的产生和 道、儒学派的形成 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着一则“绝地天通”的神话故事。据《尚书·吕刑》记载,在远古时代,曾有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天人相混”、“民神杂揉”的时期,于是帝尧“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对这件事,《国语·楚语下》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李庆英 《百年潮》2023,(4):88-96
<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作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人民民主旗帜,百年来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得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