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和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中世纪西欧《教会法大全》讨论当时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世纪的教会法学家和教皇们有一种二元论的政治理论 ,认为世俗政权和以教皇为首的教会领导机构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势力范围 ,前者负责国家的治理 ,后者负责宗教事务。他们以为这一理论有利于教会和国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划分清楚教会和国家的权威范围 ,教会法学家把教会法界定为独立的法律体系。在复杂的现实政治中 ,对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做这种区分是极为困难的。  相似文献   

2.
夏、商神权法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统治者经常宣扬“天命”、“天罚”,实施“神判”,有人据此得出了夏、商是“神权法”时代的结论。此说值得商榷。其一,“神权法”是维护神的法,而不是利用神的法,“神权法说”的理论依据是不正确的;其二,夏、商时期,神权不独立,宗教不发达。不存在形成“神权法”的政治和社会心理条件;其三,夏、商时期,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都掌握在王的手中,法律以维护世俗权力为核心,这样的法律不应是“神权法”;其四,“天命”、“天罚”是法律思想,“神判”是审判方式,法律思想和审判方式都不能决定法权本质,“神权法说”的论据不能说明其论点。严格地说,夏、商法律是“俗权法”,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规定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知文明     
《大众考古》2020,(2):92-92
礼、宗教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模式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世俗政治秩序为核心的中原模式,以及以神权政治为核心的神权模式。良渚、红山文化时期等神权政体走的是无限扩大神权的路径,采取了以个人为取向的政治策略,为了维护贵族统治,在宗教祭祀上消耗大量能量,从而导致缺乏自我更新调整以及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4.
托勒密王朝是古代埃及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法老埃及的王权与神权之间从来就不是和谐统一的,始终存在矛盾和斗争。但是,在托勒密王朝,二者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王权有效地控制了神权。这主要是因为托勒密王朝的国王借鉴了法老埃及的经验,采取了有利于王权的政治、经济政策,等级和阶级关系决定了宗教祭司集团不可能干涉世俗政权,文化背景也使托勒密国王从意识深处拒绝给予宗教和祭司各种权力。托勒密王朝王权与神权之间是赤裸裸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也正是托勒密王朝逐渐失去本土埃及人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对于西欧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封建政权与教权的依存和斗争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线。罗马城内的教会是西欧天主教的精神统治中心,教皇是其中的首脑。当教会的势力发展到鼎盛时期,教皇则拥有了无可比拟的权力,并将权力延伸到了世俗领域,权势超过了世俗君主。从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末,教权超越了西欧各国的王权,不管是在精神领域还是在世俗领域都可以与世俗王权相抗衡。  相似文献   

6.
索罗什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具影响力且最有争议的宗教知识分子之一,其伊斯兰民主思想植根于东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并深受西方自由主义哲学的影响。他通过区分宗教与宗教知识质疑法基赫制度的宗教合法性,进而反对神权在世俗政治领域的延伸。他主张宗教多元主义和政治世俗主义,并且致力于从宗教领域之外的自由与人权探讨伊斯兰教与民主相容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他认为,民主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以及信仰自由,而伊斯兰教是民主最好的"道德堡垒"。他构建的理性与启示并存的伊斯兰民主模式,否定了关于民主的"宗教与世俗"两分法,为伊朗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哈桑·班纳的思想和实践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世俗主义杨灏城自70年代起,伊斯兰思潮和运动风起云涌,席卷了整个中东地区。其主体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和运动,它以世俗主义反对宗教为名,推翻了几个国家的世俗政权,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权,并对不...  相似文献   

8.
先秦帝王称号主要经历了后、王、天子、帝、皇帝等几个阶段,每一种称号都体现了中国字神秘的象征意义,其演变与社会化背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先秦神权的日益衰落与王权的日益强化,王权居于神权之上,上古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合而为一等历史事实。帝王称号所透视出来的不仅仅是政治的、更多的是社会的、思想的化信息。因此,把握帝王称号的演变,也是了解上古社会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政教合一制,是指政权与教权合而为一的一种政治制度,有时又被称之为“神权政治”或“神权政体”。这种政治制度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在我国,政教合一制表现得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藏民族聚居区,尤其是在西藏,存在时间达数百...  相似文献   

10.
以权力弥散、政治参与多元为特征的国家治理形态,是法兰克加洛林时代留给中世纪欧洲的一大政治遗产。查理曼的敕令《广训》和兰斯大主教辛克马尔的政论《宫廷治理》对"训诫"话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现世政教生活原则以"职分"为核心的特别理解,体现了加洛林君主与治下政教精英之间的合作性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构成了加洛林"合作政治"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加洛林时代国家治理活动的基督教化,标志着欧洲中古"神权政治"的正式奠基。  相似文献   

11.
李莉 《满族研究》2016,(4):73-77
母系社会,肃慎族系[1]盛行母权与民主,晚期以萨满为核心实现政教合一,并依据原始自然法维持社会秩序;父系社会,肃慎族系盛行父权与强权,神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俗权的压制,并出现"血亲复仇";阶级社会,肃慎族系盛行皇权与专制,萨满在皇权的压制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家法律取代了原始部落自然法,成为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社会、文化及政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变化是以苗瑶语为主的土著族群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所进行的华夏化,这方面留下史料最多的是长江中游的所谓蛮族。深入观察诸蛮社会华夏化的历史过程,会发现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这些多样性极端突出的诸蛮族群,都经历了在霑沐王化与依阻山险之间的艰难选择,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土著族群被吸纳进华夏政权的政治秩序之中。南方各土著族群的华夏化主要是一个政治过程,而且这个政治过程通常都与华夏政权的国家意志和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考察国家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角色,是解释南方社会历史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古教廷财政收入动态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世纪教皇的财政来源由属世与属灵两种收入构成。前者是教皇担当世俗封建宗主而获得的收入 ,主要反映教皇与教皇国的财政关系 ;后者是教皇充当天主教世界首脑而获得的收入 ,反映教皇与西欧各国教会的财政关系。通过对两种财源不同时期在教廷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量化分析 ,证明以教会大分裂为界 ,教皇的财源发生了从依赖于属灵收入到属世收入的转变。教廷属灵财权的萎缩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宗教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郭晓灵 《神州》2013,(8):12-13
唐朝统治者终朝都对道教进行扶植利用,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在唐代前期主要以政治利用为主,将道教改造成皇族宗教,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并吸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国,利用道教打压佛教,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用道教教义和经典来教化民众,维护其统治秩序。在唐代后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统治者的崇道活动因动乱而有所减少,对道教的政治利用也减弱。但是,对神仙方药的迷信却加剧,信奉祈禳之术。  相似文献   

15.
尽管神权政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其核心含义则是宗教在意识形态中占有主导地位。宗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但神权政治则不具备世界性意义。商代的政治思想中包含着原始宗教成分 ,但它从未能独立发挥作用 ,因此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商代神权政治论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敦煌寺院文书和世俗文书中多见有僧职判官,此职务是佛教资料中绝无仅有的。僧职判官是吐蕃占领敦煌后,效仿世俗政权中的判官新设立的僧团释吏,并延续至归义军时期。判官由僧众选举而生,任命权则掌握在世俗政权手中。代表都僧统司监督寺院经济和法师活动是判官的职责所在,部分判官为僧中富户与其家庭背景有极大关系。研究敦煌僧团判官一职,无论对于认识敦煌僧官体系特色还是全面认识中古僧官制度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叶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为了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是以慈禧为首的维护封建统治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他们千方百计破坏、阻挠维新运动,抵制和疯狂反对维新变法,并于1...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努尔哈赤为首的政权,不是一激而就一朝一夕就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其名称也是一变再变,先后有“女直国”、“建州国”、“女真国”、“诸申国”、“金国”等称号,最后在1616年至1619年的四年间正式确定为“后金”。1616年是努尔哈赤政权发展史上的分界点,是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的一年。在这之前,这个政权虽被称为“国”,但就其实质而言,只不过是明廷治下的、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少数民族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单位而已——地方民族政权。并不是政治、经济、外交独立的“国家”。努尔哈赤与明廷保持着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27.八七会议:这是一次决定中共生死存亡的会议,毛泽东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这次会议“反对了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20.
吐谷浑是中古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其本为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永嘉乱时,"始度陇而西",通过"兼并羌、氏",形成一个地处西北边陲,"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的政权,其政治中心是伏俟城,即东距青海湖约15里的今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本文以临津关为切入点,探讨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对吐谷浑的政策以及隋朝和吐谷浑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