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口叶开泰中药店始创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有385年的历史,应该是武汉老字号中的“老中之老”.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同为中国四大药店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制药作坊并入“健民制药厂”.药店延至1963年改为国营江岸区中药店.改革开放后,又恢复原牌名,永葆青春.叶开泰的先祖叶文机遭逢战乱,因懂医术明脉理从江苏来汉口,在大码头鲍家巷赁一店屋,悬壶应诊,是为“叶开泰”之始.此后相传17代,一直是独资经营,前店后厂.从清乾隆至咸丰百余年间,业务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自设作坊,狠抓质量.制参桂鹿茸丸,要选一等石柱参、正安桂、马铌茸;制八宝  相似文献   

2.
叶凤池公馆     
叶凤池及叶凤池公馆的兴建叶凤池是解放前汉口著名中药材商号“叶开泰”的老板。20世纪20年代,他在汉口友益街2号(现16号) 建成二栋西式楼房。该楼造型美观,端庄稳重,为当时华界内屈指可数的小楼,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叶开泰”中药店创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是中国四大名中药店之一(其他为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  相似文献   

3.
梁仁志 《安徽史学》2022,(6):125-133
从徽商家族发展变迁的视角看,于明崇祯十年(1637)创立了著名的汉口叶开泰药店的叶氏家族,先后经历了从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再从江苏溧水迁居湖北汉阳的两次重要迁徙,其根本目的是以家族的地域流动来推动家族商业发展。叶氏家族并不满足于商业上的成功,而是把叶开泰药店的商业利润作为养家和提升家族政治、文化地位的资本。叶氏家族通过对“徽州人”身份和“商人”身份的自我超越,不仅实现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推动了家族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使其从休宁淄溪一个普通的徽商家族蜕变为驰骋于政商两界的汉口著名世家。叶开泰叶氏家族的发展史,开创了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商人商业经营和自我发展的新模式,为我们跳出商帮史的视角,超越地域和职业,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重新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商人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4.
武汉叶开泰药店(下简称“叶开泰”)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并称为中国四大药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我对“叶开泰”这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一直非常敬仰,在晨练和休闲之余,恰好结识了叶开泰药店陈吉庵、何瑞祥、郭远候、戴诗猛等几位退休老职  相似文献   

5.
汉口的酒楼     
30年代汉口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行各业均有其巨擘.如金号之邹协和,正头号之谦祥益与怡和,海味号之王裕率,国药号之叶开泰与金同仁.茶叶庄则推四达瑞,大、小毛笔数邹紫光阁,至于酒楼餐馆,当以吟雪、蜀珍、味腴三家为最.30年代亦国难当头时代,日寇步步进逼,前方将士浴血奋战,而汉口旧法租界内外仍歌舞升平.当时小报上曾载有诗讽刺,诗曰:“升平歌舞仍如旧,破碎河山渐觉寒.汉口繁华何日了,灯红酒绿夜阑珊.”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汉阳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就是1848年出任广东巡抚、1852年擢升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叶名琛在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7年)生于汉阳县(现武汉市蔡甸区).他的原籍是江苏省之南的溧水县,明朝末年他曾祖父叶迁芳从溧水迁到蔡甸定居,在汉口创办了后来闻名于全国的药店“叶开泰”.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学有根底,孰谙诗文,其祖父、父亲并有著述.在这种文化气息很浓的家庭熏陶下,加之  相似文献   

7.
涂德深 《湖北文史》2005,(1):123-130
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素以诚信称的叶开泰药店,创始于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至今有369年的历史。当初,叶开泰以自制的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等名药,驰名湘、鄂、赣、豫、陕等各省,并远销港、澳及海外。加之清朝“四不”(不战、不和、不死、不降)将军叶名琛的影响,使得叶开泰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广州的陈李济齐名的中国名中药店。  相似文献   

8.
汉口北京路“汉安里”上世纪50年代叫“汉安邨”,在那时是一处建筑水平较高的新式里份。当时,老汉口的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主体建筑,往往在近旁都建有供自己职工(主要是高级职员)居住的里份,如大陆银行的大陆坊、金城银行的金城里、四明银行的四明里等,汉安邨和建在前面的原“盐业银行”也有一定关系。汉安邨建于民国初年,原业主为大地产商刘祥,1930年后转售盐业银行。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20年代,在汉口英租界有一个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纪念碑,叫作“WAR MEMORIAL”(直译为“战争纪念碑”)。这个碑由汉口英租界工部局修建,用于纪念从汉口赴欧洲参战而阵亡的英国侨民。历史风云变幻,这个纪念碑两建两毁,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和文字记录,今天的人们只是凭借当年留下的一些照片,才知道汉口市内曾有过这么一个纪念碑,但对其来龙去脉毫无了解。  相似文献   

10.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闻名遐迩的汉正街已是汉口繁华的主要标志,呈现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口修筑“袁公堤”(今长堤街)后,居民区迅速扩大,河下帆樯林立、市廛日盛,楼馆酒肆进一步发展,汉正街出现“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的兴盛。  相似文献   

11.
汉口沦陷于日寇之手时,教育界为“亲日派”的“江汉系”所把持.所谓“江汉系”,是因为汉口在抗日战争之前有一所日本人办的“江汉中学”,其中的教职员有王知生、王叔槐、高伯勋和肖治平等人.他们在日军侵占汉口期间,极得其日本主子之宠,以高伯勋首任汉口教育局局长(后为武汉赛马会的负责人),王叔槐是汉口教员训练所所长,肖治平为汉口教育局的秘书主任,王知生则为幕后指挥,实际上他那时是汉口教育界的“真正决策”人,后来才任汉口一女中校长.高伯勋卸任汉口教育局长后,肖治平  相似文献   

12.
中山大道是汉口最早的一条马路,也是纵贯汉口东西最早的一条主干道.这条干道的修筑,对促进汉口的繁荣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山大道原名“后城马路”,是拆除旧汉口城墙后,在城基上修筑而成的.80多年前,为了修筑这条马路,清朝的官府与汉口商人之间曾闹过一起轩然大波.结果,在被革职“递解回籍”,闲居汉口的徐沟知县密昌墀的参与下,以汉口绅商取得胜利而结束.  相似文献   

13.
武汉的市民,没有到过汉口中山公园的,恐怕极少。 包括台湾在内,中国的“中山公园”共有40余座,论历史悠久、声名显著,汉口中山公园当仁不让。  相似文献   

14.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没有到过汉口,汉口接驾嘴也不是因他来过而得名,这个问题我们两人曾经认真讨论过,以上结论便是我们的共识。并由严昌洪执笔在《武汉春秋》 1996年第 6期上发表《接驾嘴不是接嘉靖皇帝的驾》的短文,完全否定清人黄心庵、范锴所谓“嘉靖帝御跸曾过汉口”、“停轨汉口”等说法。 即不论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由钟祥入京承大统的一次,也不论嘉靖十八年他由京往承天(钟祥)谒父母陵的一次,抑或是他这次由承天再返京的一次,共三次的交通路线中,都不包括汉口。 然而范锴所著《汉口丛谈》,仍在书店出售。而《…  相似文献   

15.
汉口统一街“洋帮”广益书局汉口分局以经营本版书,兴华书局汉口分局以经营品种齐全,东亚书局以经营石印书而著称,但这三家书局,因权力分配引起不睦,致使在经营中都发生过内讧,使业务受到损失.广益书局汉口分局以经营本版书闻名  相似文献   

16.
叶开泰,是享誉全国的武汉市一家著名的老字号中药店.当初,叶开泰以其自制的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等名药,驰名湘、鄂、赣、豫、陕各省,并远销港、澳及海外.自明末叶开泰创业起,至20世纪40年代初,叶开泰的名气越来越大,它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广州的陈李济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中药店.建国后不久,叶开泰联合武汉的陈太乙、陈天保等中药店建起了“健民制药厂”.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50年代初的健民制药厂到90年代已成为健民药业集团.它拥有15家子公司,是国家重点中药企业,湖北省中药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二级企业,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先进企业.  相似文献   

17.
老河口在京汉铁路修通之前是一个繁华的商埠,有“小汉口”的美称,民间音乐化活动也十分兴盛。民国初年,这儿的民间音乐家还成立过一个社团,名叫国乐社,一直活动到“化大革命”前夕。  相似文献   

18.
正大凡经商成功者,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靠的就是诚信。在相当长时间内,徽商都能占到汉口商户半数以上,能够发展到如此规模,肯定有其缘由。徽商会做生意。会做生意是什么概念?能够赚到钱是会做生意的一个基本标准。只赚良心钱则是会做生意的根本标准。像叶开泰药店,店堂里高悬两块金匾,写着"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这就是在坚守凭良心从业的根本标准。我在作坊制药,用什么料,工序到  相似文献   

19.
<正>在汉口车站路附近,有一个由中山大道、车站路、岳飞街三条路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小广场,底边的老法租界工部局大楼前,曾有一座纪念碑,早已不存。武汉的地方志和各类史料,都没有纪念碑的相关记载,相当长时间还被民间学者误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在汉口历史上,确实有过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纪念碑,叫作 “war memorial”(正式名称为“战争纪念碑”)。这个纪念碑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于1922年11月11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建成,  相似文献   

20.
《武汉文史资料》1989年第四辑《汉口忆旧》曾发表过徐明庭、裕和两同志撰写的《六渡桥究竟在哪里?》一文,对六渡桥的桥名和地址作了一些考证和论述,兹根据有关史料和个人所了解的情况对此作进一步探讨.一、桥名“妾似垂丝牵不断,郎如飞絮任斜飘,人都说是伤心树,怕上春风六度桥”.这首“汉口竹枝词”,为清嘉庆道光年间范锴《汉口丛谈》载入.作者是范锴的儿子范涛.《汉口丛谈》一书问世于清道光二年即1822年,书内对当时汉口“坊市街衢”,“大略纪之”.关于玉带河,书上说:“河上木桥横跨,或相距里许,或半里许,在在有之.”书内所列桥名,多达30,其中的六度桥,竟被骚人墨客写入诗中,可见六度桥在170多年前已很有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