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芳 《中国钱币》2008,(1):35-35
在百万海外移民的历史中,最为悲惨、辛酸的一页莫过于鸦片战争以后的“猪仔”贩运。“猪仔”又作“猪崽”,是广东方言,指被掠卖的华工。囚禁华工的地方,称“猪仔馆”,运载掠卖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猪仔船”。华工们在号称“浮动地狱”的“猪仔船”上遭受囚禁并随时受到死亡的威胁。历尽苦难折磨,被贩卖到东南亚、美洲、南非和澳洲等地作苦力。这些华工为西方殖民者垦荒、开矿、修筑铁路,他们吃苦耐劳,却饱受歧视与压迫,地位等同奴隶。雇主付给华工低廉的工资多以物品代替现款,有时也支付“猪仔钱”,但这种钱币并非实用货币,它只能在雇主的种植…  相似文献   

2.
早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劳动人民在同族、同乡的招引下,常自愿结伙随泉、漳商船到南洋各地谋生。他们自发地订立公凭(即约据),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以部分劳动所得,扣还‘客头’垫付的船资。后来的契约华工制,即由此演变而来。”而“猪仔”贩卖,是契约华工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19世纪10年代。“猪仔”华工具有“一拐二卖三为奴”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大批华工进入美洲,达10多万人之众,其中绝大部分是以“猪仔”身份被骗去的。他们在那里充当苦力,干的是白人不愿干的活,遭受非人的待遇,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低于白人。在短短的几十年里,10万华工队伍为美国西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尤以修建铁路、开垦荒地等方面的卓著贡献载人史册。  相似文献   

4.
民国11年底,报纸上突然冒出来许多“贩卖议员充猪仔”、某某人“甘作猪仔”的报道。倒不是当时人口买卖猖獗,原来适逢北洋军阀政府执政,直系军阀曹锟为了当总统,在北京大肆贿选。前后花了1350万元,国会议员们每人给5千到1万元,结果—下子收买了500多人。  相似文献   

5.
大连中华工学会的新文化活动大连中华工学会(下简称“工学会”),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大连,全国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和随之而来的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影响之下产生的。大连工人从它诞生伊始就积极投入了反抗民族压迫,...  相似文献   

6.
“卖猪仔”是华侨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辛酸经历。然而,凭借华人天生的勤劳聪颖,一样也有人能出人头地。20世纪初,有一位被誉为“富甲全马”的华人就拥有这样一段从“猪仔”到南洋巨富的传奇经历。  相似文献   

7.
本在系统发掘与研究战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档案及相关劳工证词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了战后美日遣返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的政策及事件始末;并首次以国内的新史料对赴日华工战后的主要遗留问题,如被掳至日本的华工人数、美日战后遣返华工数、赴日华工死亡人数等重要数据,以及赴日华工的“工资”与赔偿问题等,作了进一步澄清和考证。  相似文献   

8.
华工联合会原名中华旅俄联合会,1917年由在俄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成立以后,华工联合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进入俄国的华工提供了大量帮助。1918年底,华工联合会转变为“无产主义者组织”,它积极对在俄华工进行革命宣传,建立起与中国境内革命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此外,华工联合会还促成中国政府与苏维埃俄国之间进行对话,在俄中两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据大量史料,追溯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在救援、革命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对华工联合会这一以往较少引人注意的华侨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开发西方殖民地的华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我国沿海劳动人民结伙随贸易商船到南洋佣工,大约从明代就开始了。但是,作为契约华工,作为贩运谋利的对象被诱骗出国,则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达到高潮,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告结束。粗略地估计,这前后二百多年出国的华工约有一千万人次。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0.
北洋政府国务院侨工事务局,曾于1920年1月和5月,相继组织人员,实地凋查了南洋荷属勿里洞岛和邦加岛锡矿的华工状况,留下两份附有多幅照片、插图的“调查书”。它们是弥足珍贵的华工历史资料,也是华工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前夕的旅俄华工,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盗人的贼”拐卖到沙皇俄国这座“民族监狱”里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劳动力的需要急剧增加,英、法、俄等国竞相在中国招工。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英国在华招工5万人,法国招工20万人。战争爆发后,俄国不但民用企业劳动力不足,而且军事工业也深感劳动力缺乏。因此俄国政府一反过去排斥华工的政策,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有利条件,捷足先登,开始在中国大肆拐卖华工,其人数远远超过英法各国。马克思在研究17世纪荷兰人的殖民掠夺时指出,欧洲殖民者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指出他们  相似文献   

12.
提起当华工,那真是天大的罪孽,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当华工,有被抓去的,有被招去的;有去日本国的,有去“满洲国”的。我是被招去“满洲国”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时期华侨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山 《近代史研究》2002,18(4):290-314
华侨华人研究在20世纪曾4次引起学术界的兴趣,这均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有密切关系。20世纪初,由于英国在南非引进契约华工开采金矿及美、澳等国的排华运动,华工的待遇、引进华  相似文献   

14.
百多年前,西方世界利用已发达的航海业,以极廉价的合同骗取沿南中国海岸善良敦厚的闽粤劳工,一船船地载运到马六甲海岸诸国及中美洲,种殖蕉园蔗林,或生产大麻白粉,亦或沦盗沦娼……“买猪仔”的行为已变成久远的传说,遍布海外的“猪仔”的子孙们,早已用自己的血汗奇迹般的推动了当地的经济高度发展。对这段铭烙在他们先辈脊背上的历史,但愿不要再重演了。 布什总统 始料不及的“黄祸” 百年后,美国第四十一任总统布什,于1989 年签署的总统政府政令: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宣称自己是政治难民,就能在美国得到政治庇护,乃至获准有居留权。这个极富…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发现金矿,轰动了世界,引发了继美国加州之后的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潮(GoldRush)。当时大批华工飘洋过海,前去位于南太平洋的陌生大陆澳洲淘金,人数一度多达6万余人。华工置身其中并洒满血泪的淘金热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澳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就华工赴澳淘金背景、淘金热时期和排华运动打击下的华工等三方面加以论述。一澳洲金矿的发现与华工赴澳的背景金矿大发现是澳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华工大批赴澳是和金矿的发现与开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澳大利亚有…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期望中国实业兴旺,科学教育发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且重视与关心出国侨工,曾为维护出国侨工的权益,开展旅法华工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呼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本文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积极推行华工教育及其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王文宝 《东南文化》2003,(10):74-77
我国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蔡元培(1868-1940)先生,1916年5月在法国华工学校师资班上课所用讲义于当年6月在《旅欧杂志》上以《华工学校讲义》为题连载,共分40题。其第16题是专讲迷信研究的“理信与迷信”,不甚长,全录之于下:  相似文献   

18.
华工大批输出澳大利亚起于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对此史学界一般没有争议,但关于首批华工确切的入澳时间及人数,中外华人史、移民史学者却有不同说法。据笔者目前所能查阅到的中外文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其一,时间为1846年,人数为121人。陈泽宪先生在《19世纪盛行的契约华工制》一文中说:“澳洲于1846年从厦门运走第一批契约工121名去悉尼。”  相似文献   

19.
当中国大地掀起一股出国热时.一批普普通通的“洋人”却走进神奇的东方古国,干起那些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也不屑一顾的厨师、乐手、餐厅服务员等蓝领阶层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刻写着生命的历程 广东人把做一般工种的人称之为“打工仔”。随着这些没有经理、老板等显赫头衔的“洋人”进入广东,“洋打工仔”的名称诞生了。 尚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字能表明广东的“洋打工仔”到底有多少。据知情人士粗略估计,广州市的“洋打工仔”少说也有两三千人之众。目前,主要分布在饮食、宾馆等服务行业和“三资企业”。 广州南海渔村:“老外”为你开门 位于广…  相似文献   

20.
论文探讨了在中国参战语境、社会革命语境以及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一战华工历史论述的形成过程及特定意义。百年来,中国围绕一战华工形成的论述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国家视角,着重从中国作为参战国与战胜国的角度展现中国在华工招募过程中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与华工扮演的参战角色;另一类立足于华工视角,最典型的是在社会革命语境下从华工作为帝国主义、军阀主义对立面的角度揭示英、日、法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势力的压迫本质与华工的革命精神。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华工论述似乎接续了中国参战语境下的华工论述。虽然同是立足于国家视角,但在当代改革开放语境下的论述更侧重展现华工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进程。尽管社会革命语境下的华工论述逐渐瓦解,但个体视角的论述依然不失为国家视角论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视角,二者之间的矛盾突显,是当前中国一战华工论述重建的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