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廖东凡老师走了,在北京的初春。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惋惜和悲伤一道涌来。窗外是北京难得的蓝天,这才感到一丝慰藉,有阳光护送着他。我知道,从1961年他到拉萨起,他就习惯了蓝天,习惯了阳光,灰色和阴霾会让他感到难受。此时,耳边响起:"小廖啦,您来啦!""小廖啦,很久不见!""小廖啦,您胖了!"这是三十年前,从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上传来的。那天,应该是1987年夏日的一个早晨,廖  相似文献   

2.
<正>我跟胡耀邦同志没有私人过从,甚至没有近距离接触过。但什么时候想起他,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之感。让一个只远远地看见他的人,对他感到亲切,在他逝世后二十六七年,越发感到他仿佛仍在身边一样亲切——这对于一个世俗所谓"大人物",我以为并不容易。那么这种亲切之感从何而来?从1949年往后数,我只在1955年到1957年这两三年跟他有过某种交集,但也是间接的,不过那一段生活经历对我个人影响深远,是忘不  相似文献   

3.
胡同专题刚启动,我这个外地人意外被拉“入伙”。这是一个老北京的话题,我能理解好它吗?那一日,我来到城南的教子胡同,采访作家李金龙。李老师从小在宣南长大,对北京胡同和南城掌故如数家珍。“什么是北京人?俗话说,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他一张嘴,满口京味。“不过这二黄呢,原本还真不是北京的东西,是徽班进京给带来的。”  相似文献   

4.
我最后一次拜访陈永贵,是1984年的初冬,11月下旬的一天。这时的陈永贵,已经是没有任何领导职务的一个平民百姓了。他住在北京木樨地的一座公寓楼房里。作为农家子弟,我从幼年时起就崇敬劳动模范。直到退休之时,仍然如此。看看他们那憨厚、淳朴的笑脸,听听他们充满泥土芳香的庄稼话,就感到亲近。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劳模,总觉得他们就是自己的长辈。而陈永贵,我还没有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是什么样儿。从1972年夏天开始,十几年间,我多次采访他,1974年在大寨、昔阳住过一年时间,与他有一些交往。可惜,那时,他已经不是一般农民,政治上正处在节…  相似文献   

5.
转眼间,丁丁来到这个世界快两年了。在这两年里,丁丁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起来。由于工作的原因,丁丁由婆婆照顾,他很听话,从来不作人。可是最近,我发现丁丁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每当看到大人手里拿着什么东西,他就想要,不给他,他  相似文献   

6.
朱光亚先生的灵堂前,儿子朱明远回忆起一件往事。少时的他和大院里的小伙伴聊天,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没人能答出来。大伙思量:咱们回忆一下,是不是每次核试验,爸爸妈妈们都不在北京?“一验证,果然都在出差,都去了西北地区。确认了这一事实,大家感到非常神圣,静静地坐了好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对于西藏传统音乐而言,电子音乐是一个崭新的行业,这在观念上对西藏音乐人而言构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一个高原人从北京引进第一套现代电子音乐设备的时候,他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他需要克服的又是什么?最终又是什么使他成功走上了革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英勇就义30多年后,竟因为他的一篇遗言《多余的话》,在文革中被“揪出打倒”,甚至砸碑掘墓。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逐渐恢复名誉。但《多余的话》仍然是个“谜”。虽然今天人们不再说它是什么“叛徒自白书”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认为:这至少是瞿秋白的一个污点,甚至是一个严重的污点罢?……至于《多余的话》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瞿秋白又为着什么目的而写?这桩近60年的谜案,我们请这位瞿秋白研究者来进行一次破译他是在肯定自己初读《多余的话》,总让人感到消沉的情绪比比皆是:“留恋文学”、“厌倦政治”……简直自…  相似文献   

9.
我怎么也想不到陈干会先我而去。我总觉得他比我年轻得多,谈起话来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想不到1994年11月3日那次谈话,竟成了最后的倾谈!他心脏病第三次复发,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出院后,我去看他,一谈起来,陈干简直是又讲又画,滔滔不绝,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陈干说,听到一些情况,心里很憋气,早就想说一说心里的话。陈干感到憋气的是,这些年北京街头出现了一些怪物,如“××广场”,就是一怪。这个庞大建筑,四周并无广场,而恬然命之曰“广场”。还有,北京城里城外,出现了许多“城”,几间房子就可以叫一座“城”,不知道这…  相似文献   

10.
语像     
《旅游》2011,(3)
鸟宣情声,花写情态,香传情韵,山水开情窟,天地辟情源。——清朱锡绶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样遥远。只有在他似乎是一无所有的时候,他的痛苦才最为轻微,因为,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东西,而在于对那些东西感到需要。——卢梭  相似文献   

11.
江文轶事     
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审查“四人帮”特别审判庭检察员、江青的公诉人江文同志,系仙桃市下查埠人,现年80岁,已离休。他一生对党忠诚,为人正直,清正廉洁,这里仅撷取其二三事,以飨读者。“招待费该我出”1985年,江文从北京回来看望他年近期颐的老母,县委书记周想生安排他在两阳宾馆下榻后,随即派车子把他的老母和两个赔同亲属从下直埠接到宾馆。住了两宿,他就要回北京,临行前,他拿出300元人民币付招待费。县委领导们感到意外。有的说,江检察长,你很少回家,回来是客,这招待费该我们出。有的说,您这样一做,我们很不好…  相似文献   

12.
有弃有取,有失有得。然而我实在想不通年轻人弃了“诚信”会得到什么,确切地说,应该是“能保住什么”,是健康、美貌、机敏,还是才学、金钱、荣誉?我看这些东西他都保不住。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可以说它是一条船,装载着这六件东西前进,一旦沉没,船上的东西都不能保全:机敏会在投机取巧中变为狡诈;才学会变成骗人的手段并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丧失,因为才学要靠学习来巩固补充,而学习是要有诚信态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至于荣誉当然会随他人的信任一起飞走;健康、美貌会在担惊受怕中损毁;在金钱方面恐怕他付出的会比得到的多。  相似文献   

13.
仇恨与宽容     
普济寺里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禅师,许多人有什么解不开的难题,都会去向这位老禅师请教。某天,一个内心充满仇恨的人来到普济寺,他想向老禅师请教“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有开心过”。此人正要踏进老样师打坐念经的禅房,却发现自己脚边有个像袋子似的东西,虽然块头很小,可是看起来却是气鼓鼓的。他感到很奇怪,就抬起脚来,猛地向那东西踩去,可是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迅速地膨胀起来。这个人一看到这种景象,犟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他随手抄起放在禅房门口的一根木棒向那个和他一样气鼓鼓的东西使劲砸去。最后,那东西已经膨胀得将整条通往禅房的路都给堵死了。这时候老禅师出来了,他对那个前来求教的人说:“快停止吧,此物叫做仇恨袋,里面装着你的仇恨,你不  相似文献   

14.
拆穿伪科学     
牧惠 《文史天地》2002,(12):24-24
汪旭初对纪晓岚讲过一段往事:他曾见一位扶乩的,下坛的乩仙自称是张紫阳。张紫阳是《悟真篇》的作者,可关于这本书,他根本回答不出什么,只说“金丹大道,不能轻易传人”而已。刚好有一仆人的妻子偷钱后逃跑了,仆人问他是否可以追捕。乩仙说:“你上辈子用钱财去诱骗人,买了别人的妻子,引诱他饮酒赌钱,又把钱骗了回来。这人和你今世相遇,拐骗了你老婆,是对你上辈子做那些事的报应,追捕不回来了,不如罢手。”汪旭初说:“真正的仙人不会瞎说;如这种说法成立,就  相似文献   

15.
彦杰 《中华遗产》2020,(4):106-114
准提道人“上位”记《封神演义》中的神仙,主要来自三个门派:人道教、阐教、截教,三教各有一个混元大罗金仙级别的教主: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在这东方三教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西方教,一教之中却有两个混元大罗金仙:大教主接引道人和二教主准提道人。这个西方教,是什么来头?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0月1日清晨,蒋介石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策: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这是一个蒋介石与周至柔密谋多时、准备多时的计划。蒋介石为什么要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后认识到,即使他能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他们能得到的只是中国人民的更加愤怒和美国人对蒋介石黔驴技穷的蔑视。还有,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相连,把故宫炸了,把北京的古建筑炸了,蒋介石不就成了烧阿房宫的项羽和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了吗?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刚刚举行的语文测试,瓜瓜得到了一个60分。 试卷上有道题:西湖是一颗美丽的明珠,下面问:这是不是比喻?瓜瓜毫不犹豫地就打了一个叉。“他说,明珠是硬邦邦的东西,用来比喻西湖很傻。再说,泰山也是明珠,西湖也是明珠,如果什么都可套的,这个比喻很失败。”  相似文献   

18.
裴仰山文革前是河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监委书记。1965年的夏天,省委通知仰山去北戴河参加"省委书记处生活会"。从北戴河回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原来就很瘦的他更瘦了,原来爱说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更奇怪的是,他不再去上班,整天待在家里写东西,而且秘书一来,两人就关在屋子里,秘书一走,他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锁进抽屉里。种种反常现象让我忐忑不安。可问到他,他却什么也不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锁着的抽屉里露  相似文献   

19.
前几年,有关周作人的争议说得已经够多了,得出的共识大概是:周作人一生是复杂的。早年与鲁迅一起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周氏兄弟各自在杂文、散文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再后来,鲁迅成了"民族魂",周作人却因失节落水成了民族罪人。周作人晚年,以戴罪之身居住北京八道湾。他与海外的联系仅止于两人,一是帮助他出版《知堂回忆录》的曹聚仁,另一个就是这本书里与其信函交驰的鲍耀明。后来这两人均将知堂老人的书信编印出版。曹聚仁出版的是香港版《周曹通信集》,鲍耀明先是出版《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1972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朋友     
我有一个习惯 ,在使用一个概念时 ,总想把它抠个清楚。这对科学思维来说当然是个好习惯。但是对于写散文 ,却很可能是缺点。动笔前先咬文嚼字哆嗦一番才切入正题 ,会使人厌烦。这是我近年来才感觉到的。然而我还是感到这么咬一咬、嚼一嚼挺有味道。这两个“感到”经常居上风。比如我编的《朋友和朋友的书》这本书(这本书出了初集 ,也已编好了二集 ,还在准备编三集)。在编初集时我就想把“什么是朋友”这个概念弄清楚 ,再写成文字 ,作为书的释文。但是怕读者生厌 ,没有那样做。抠概念第一件事便是查辞典。汉语中的朋友 ,英语中的fri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