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延安的生活有一大半是在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度过的。所以,我一直把抗大生活看成延安生活的缩影,谈延安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主要拿抗大作依据的。整风抢救运动前的延安,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一方面是紧张热烈的学习,一方面是欢乐而又清贫的生活。到共产主义有馒头吃也就行了抗大学员的津贴,是一个月一块钱。在陕甘宁边区,主要流通“边币”,但也还  相似文献   

2.
西安事变以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都到了延安。红军大学迁到延安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是毛主席亲手创办的我  相似文献   

3.
一、在西安至延安八百里长的公路线上。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热血青年向延安进发 我参加过1938年抗大第六大队(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学校)第五期的招生工作,耳闻目睹了广大青年学生长途跋涉,投奔延安,报考抗大的感人情形。  相似文献   

4.
一、延安记者要求"采访自由"事件1941年初夏,在延安清凉山上的一个窑洞,我的爱人田海燕带我拜见了博古。我们为何拜访博古呢?这需要作点背景介绍。我的爱人田海燕,是四川泸州人。上个世纪30年代,他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进入中国医学院习中医。"七七事变"后,他通过邹韬奋先生介绍到了延安,先在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抗大政治部、新华社、《新中华报》工作。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  相似文献   

5.
1938年秋,我从炮火纷飞的华北敌后回到延安,仍在原单位陕甘宁边区文协从事文艺工作,但是前线的战斗生活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我无法遏制自己拿起枪来和敌人直接战斗的要求。于是就向当时“抗大”的副校长罗瑞卿同志申请到抗大当一名学员。罗瑞卿并没有立即答应,他说:“这件事我还需要和中央组织部商量一下”。过了些时,才得到通知,说已批准了我的请求,决定我到抗大三大队二队入学。同我前后在三大队学习的有3个文艺界的熟人,就是吕班、裴东篱和荏荪。由于我们这4个人都是搞文艺的,每逢队上开晚会的时候,少不了要我们出…  相似文献   

6.
我于1939年7月到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这已是抗大第五期了,我被编在第二大队六队。每周有军事、政治、文化课。"党的建设"课是由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胡耀邦同志来讲,每个星期半天。胡耀邦同志每次总是在我们早饭后,骑着一匹大洋马(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军用马匹,个头很高)来讲课,到午饭前下课,他骑马回去。抗大各队的课堂,都是露天的。我们队的课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来到延安 1937年10月,金风送爽时节,艾思奇及周扬、何斡之、舒群一行从淞沪抗战之后的上海,来到了延安.毛泽东非常高兴地说:“噢!那个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便命抗大首长罗瑞卿(抗大校长林彪正在抗战前线)召集抗大的学员,集合在府衙门大院,举行欢迎大会. 明丽的阳光,闪耀在延安古城.我们全校人员排班列队,席地坐在这个小广场.毛泽东来了.大家像往常的大集会一样,兴奋地轮流高唱着激动心弦的歌.  相似文献   

8.
《神州》2008,(11)
早在延安时期,聂凤智就是何鸣心目中的"英雄"。长征后抵达延安,聂凤智成了"抗大"的队长兼教员,而何鸣是女生队的学员。那时的何鸣年轻漂亮,作为老红  相似文献   

9.
1938年七八月间,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对内称抗大六大队)全体同志由洛川去延安参加抗大学生毕业典礼。当时毕业的学员,多数奔赴抗日前线,少部分留在抗大总校工作。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家都高高兴兴走上新的岗位。  相似文献   

10.
每当我下部队参观连队俱乐部,看到年轻战士一个个生龙活虎地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就使我回忆起连队俱乐部的前身——50多年前我们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救亡室”活动。 1937年12月11日,我们几个北平流亡学生奔赴延安,兴高采烈地去抗大第三期招生处报到,立即被分配到第三大队第九队学习。当天,正赶上第九队召开全体学员大会,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11.
汪洋是新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杰出的制片家又是卓越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主要创始人,长期担任北影厂厂长。他过去还是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有过重要贡献的革命戏剧家。在抗战初期我就认识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又汇集在电影线上。早在1938年12月,我们抗大从延安来到敌人后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西山区,在离当时日寇占据的石家庄、保定不到一百公里的灵寿县西面山村里陈庄镇一带,开办抗大第二分校。当时我被提前调到校政治部文工团办油印刊物《山洪》,我接到汪洋写来一篇文章,建议在敌人后方游击战争环境下,制…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抗大(由红大改称)诞生七十周年之际,我作为当时抗大七队队长兼教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凝视着抗大第二期教员的合影照片,顿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在延安抗大初期艰苦奋斗,团结紧张而又愉快的生活,那峥嵘的岁月,又历历在目。照片上的同志、战友,仿佛一一从照片上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6,(6)
正1936年6月1日,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技术水平,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陕北瓦窑堡创立。同日,第一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45年8月,随着抗战胜利,抗大完成了历史使命。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员工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向东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而成立的学校。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6月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部设在延安,简称“抗大”。此后又相继在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开办了分校。  相似文献   

15.
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位于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1940年,为减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的经济负担,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发展国防教育事业,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由延安挺进敌后,同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办...  相似文献   

16.
弹指一挥间,六十年故去。抚今追昔,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生涯,不时让我陷入沉思,延安生活历历在目。延安,也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杨乃远  李晔 《旅游》2005,(5):66-72
我对延安的迷恋更多的是来自直观的感觉,接触延安的黄土地、黄土房子、黄土窑洞,我便有一种亲切感,便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便有一种力量鞭策我、激励我,引我奋发,引我向上,好像那里曾是我的故乡,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地方。只要黄土地还在,窑洞还在,它就是温暖照耀我的太阳。延安是我的太阳城,永远的太阳城。  相似文献   

18.
我是宁夏中卫县的一位退休老干部,名叫郑永亭。在延安革命时期,我追随丈夫去延安参加革命,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当时中共中央秘书长任弼时和他的家人,并在他们家当保姆,看孩子,一起生活了一段日  相似文献   

19.
延安岁月,奠定了我人生历程的第一块基石。在延安这块丘壑起伏的黄土圣地上,我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教育。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每当我回忆起少年时代在延安保小学习生活的情景,往事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保小——革命后代的摇篮 “保小”,全名叫“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简称叫“延安保小”。党中央进驻延安后,非常关心干部子弟的教育。当时处于战争时期,边区  相似文献   

20.
李向东 《百年潮》2004,(9):48-55
陈明扮演的伯夏吸引了丁玲 1937年5月初,陈明从山西太原经西安来到延安,成为抗大十三队的一名学员.那一年他正好20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勃勃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