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解放后,中共山西省委为改造吸收阎锡山政权的旧军政人员参加革命工作,于1949年6月间成立了山西公学.当时对旧人员实行叫作包下来的政策,凡愿参加革命工作者均由接管同志谈话后送山西公学学习.公学在城内皇华馆开设一个政治训练班.当时正式的名称叫山西公学政治研究班,大门口挂的是研究班的牌子.不过人们口头上都称为政治训练班.将一些职级较高的和年龄较大的旧人员分配在这个班学习.人数约有200多人,其中有原阎锡山同志会高干王谦(尊光),省府秘书长李培德,卸任秘书长冉超武,卸任的教育厅代厅长刘逢炎等人.这个班先由韩纯德后由李慰负责,下分三个队,由杨自秀、李维新和刘志弘分任队长.智力展也是个工作人员.队下分组.学习方式是听报告和分组讨论.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讨论中对阎锡山统治山西的罪恶给予揭发和批判.此外,还回忆个人的历史,写自传等.通过学习使参加学习的人员在思想上初步同阎锡山划清界限,认识到自己在反动政权下,对人民犯下的罪恶,决心弃旧图新,改变立场,为人民服务.政治训练班学员,除开学和结业两次典礼都到大营盘与公学本部学员一起活动,及纪念党的28周年时在文庙集合听王中青宣  相似文献   

2.
1985年是“七·七事变”50周年,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纪念文章,其中介绍忻口战役的,我们看到的亦有数篇.这些文章对于日军究竟在忻口投入多少兵力,各有各的说法,而且悬殊很大.一些不恰当的说法,一直流传到1995年的纪念文章里.为了使读者比较准确地了解历史真相,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一、各种不同说法1985年4月20日在太原出版的《党史文汇》创刊号,刊登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战例——忻口战役剪影》一文,此文说:“日军精锐部队坂垣第五师团和关东军第一、第十二师团等部约5万人逼近忻口.”又说日军“伤亡5万多人(疑为笔误或错排)不得不三易指挥官.”1985年7月20日,《山西日报》发表了《抗日战争时期山西战事略述》.此文说:忻口战役“日军投入兵力约5万人,伤亡3万左右.”1985年8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党德信写的《太原会战》.此文说:“(10月)11日,日军第五师团和混成第二、第十五旅团等部共约两万余人”,向忻口前进.  相似文献   

3.
《炎黄春秋》2012,(12):87-90
《炎黄春秋》编辑部:看到贵刊2012年第8期刊登的《我所目击的胡耀邦发病经过》一文,对文中所提的问题,作以下说明:一、我在贵刊2010年第2期上发表过《我参与了抢救胡耀邦》一文,当时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呢?1.鉴于社会不良风气,不断有媒体失真的报道。而胡耀邦是我十分敬仰的老一辈,又是我父  相似文献   

4.
《安徽钱币》2008,(2):34
2007年第4期《安徽钱币》发表了雷晴波先生《有关改法币为金圆券日期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雷文》),对我发表在同年第2期《安徽钱币》上《从一张巨额支票看旧中国法币的崩溃》一文中提到的金圆券发行日期等问题提出质疑。关于金圆券的出笼和发行情况,我曾写过一篇《昙花一现的金圆券》发表在是年第3期《安徽钱币》上。现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对金圆券的发行情况再作如下补充介绍。  相似文献   

5.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发表的周剑卿同志的《论戴高乐的历史地位》一文全面论述了戴高乐的一生,读后很受启发。但也联想到一些问题,现写在下面,作为对周剑卿同志文章的一个补充,目的在于共同探讨如何评价像戴高乐这样的当代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5月1日,金老走了,走得从容坦然。《史学集刊》希望我写一点关于金老学术的字,以为纪念。我做金老助手22年,天天跟金老学习,金老的学术特点吃得比较透。我在金老95岁寿庆时写过一篇专门介绍金老学术的章,以《我的老师金景芳先生的学术精神》的题目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3期上。  相似文献   

7.
1961年出版的《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载有《孙中山评阎锡山》(80年代再版本已删去).1982年12月出版的《文献》杂志第10辑,刊载了范若愚先生写的《孙中山先生<评阎锡山> 读后》.两文所谓的《评阎锡山》,是方仲纯在《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上发表的《辛亥塞北革命纪略》中的一段话:“吾行南北,见起义将领,无如阎之庸暗鄙塞者.连日细察之,非特庸鄙也,其人实诡随,居心不可测,曷足以语革命.方文对这段话给予肯定,我则认为是伪造的.且作如下分析:一、孙中山在太原匆匆三日,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评语  相似文献   

8.
1955年秋,我毕业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汽车发动机制造专业,由高教部统一分配到山西大同国营616厂(即山西柴油机厂),搞发动机制造。不久到长春636厂实习,写了些诗歌在当时的《吉林文艺》上发表。1957年1月号的《火花》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两个年轻人》,以后陆续在《新港》、《延河》、《长春》、《萌芽》、《人民文学》、《收获》、《剧本》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1961年秋调大同市文联任秘书长,做业余创作的组织辅导工作的同时,深入大同煤矿,在矿工中交了不少朋友。矿工的命运,他们艰苦而又神圣的劳动使我动情。我决心为他们写作。到目前为止,我的大部分作品是写煤矿生活的。我也曾两次在农村生活了较长时间。第一次是1958年,号召干部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我虽在工厂搞技术工作,不是下放的对象,但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写过一篇《汉初黄老思想和法家路线》(《文物》,1974年第10期),对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提供了一些粗略的看法。由于当时看到的材料不够完备,且篇幅有限,言犹未尽,还需要根据后来看到的比较完备的材料作一些补充,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0.
《山西文史资料》2000年第12期,发表了姚作梁写的《阎锡山和他的文官武将》。此文第一段的小标题是《阎锡山集团的贪污方法》。与我这作过阎锡山侍卫长的人多少有一点瓜葛,所以愿写一些亲身见闻,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1.
董大中 《文史月刊》2002,(10):37-38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灾难记忆》的短文,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介绍一本叫《光绪三四五年年荒论》的手稿,后来我又得到一本手稿,也是写光绪三年大旱的。张杰编《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综录地方志所记,详尽而具体。其中引述了几部专门著作,有李用清作《大荒记》、夏县的一块碑记、文水人李钟英所作《悯荒吟》和洪洞县梁培才所作《山西米粮文》等数种。我所得恰巧就是梁培才所作,不过书名和内文都不完全相同。张杰似未见到原稿本,他是从山西省人委办公厅在三年困难时期编的《光绪三年年景录》引来的。两相对照,我这本手稿似乎更原始一些,也许  相似文献   

12.
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四十七年以前,我曾写过一篇《甲骨文材料之统计》,登在1937年4月2日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第13期,转载在开明书店出版胡愈之先生主编的《月报》第1卷第5期。在当时曾经引起一般学人的注意。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在成都编印《甲骨文商史论丛》,我又写过一篇《甲骨文发现之历史及其材料之统计》。《论丛》1944年由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出版,印数不多,但后来台湾大通书局和香港文友堂书店都有翻印。解放初,我根据新的情况,把它改写成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发表论文14年前,1992年6月的一天,我带着一篇论文来到《江苏地方志》杂志编辑部。当时,我业余研究南京历史文化才两年,写了几篇提出新见解的论文,寄到几家学术刊物后都石沉大海,没有一篇被采用发表,我很沮丧。偶然知道了《江苏地方志》,便抱着侥幸心理来试一试。  相似文献   

14.
1964年4月至5月间,邵循正先生在《光明日报》《史学》双周刊第283和284号上,发表了一篇《论郑观应》的长文。我当时读了以后,曾经写过一封信,打算向邵先生请教。信没有写完就搁下了。最近整理旧稿,偶然发现这半截子信稿,觉得还值得续下去,并且把它发表出来。然而邵先生已经作了古人,我再想向他请教也没有机会了。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信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16.
关于提高志书著述水平问题,我曾写过两篇浅作.一篇是《提高志书的著述水平》,发表在1990年《天津史志》第3期上.另一篇是《谈志书的著述性》,发表在1991年(安徽)《志苑》第1期上.近几年来,我在参与《吉林省志》总纂工作的过程中,感到许多志稿都存在著述性不强的问题.职业良心激励我继续学习、思考、解难.总结这段实践,醒悟自己从前的认识浅薄.故借旧题再次认识,以弥补自己在理论上的歉疚.  相似文献   

17.
拙文《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在《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发表以后,吴稚甫同志在该刊1989年第4期、1991年第3期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笔名补遗》和《(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质疑》两篇文章(上述三篇文章分别简称《考释》、《补遗》、《质疑》)。对吴同志如此关注陈独秀研究,我深表敬意。同时也想发表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吴同志。《补遗》一文的第一句话,是引证的《考释》最后一句话。原话是“根据以上的统计,陈独秀一生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已查考清楚的有三十五个”。而《补遗》在引用这句原文时,却添加了个“共”字,说他“一生共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这显然不是我的本意。我写作《考释》的用意,一是向读者介绍我认为已经查考清楚的名字;二是请读者“修正、补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发表40周年了。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重要科学名著之一。《正处》原是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有180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的长篇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经本人根据当时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补充后,于1957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正处》的发表,是我国在50年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时国内外对毛泽东这篇重要的科学名著,甚为重视,影响很大。据有关的资料记载,该文发行的单行本,即达…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1956年4月28日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很好的方针(《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54页)。到今天是60周年了。我还记得当时知识界对这新方针欢欣鼓舞的心情。我记得,毛的内部讲话当时并没有发表。我是在6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中央宣传部部长  相似文献   

20.
《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二期发表了曾长秋同志写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一大” 以前》一文。该文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宣言》和《劳动周刊》的发刊词,刊载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七日出版的《共产党》第六号上为依据,推断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一大”以前,并提出“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时间,定在一九二一年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是比较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