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说起长城,历代在西北各地的建筑是不少的。坊间出版的舆图所标绘的,自是明代的建筑。明代以前,则以秦始皇时所筑的最为著名。秦长城起自临洮,至于辽东,延袤万余里。临洮为今甘肃省岷县。辽东泛指今辽宁省东部暨朝鲜国的西北部,作为长城的终点,则当在今朝鲜境内。这条长城历年虽久,有些地方还  相似文献   

2.
正一、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时间节点1.2010年5月期间张润平受时任维新乡党委书记的石志平邀请前往考察铁城高庙壕堑遗址。2.2012年11月23日张润平受李闹勤之邀请,李森老师陪同考察五台山长城遗址,发现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南无白衣大悲观世音菩萨圣池山四台殿宇竣工庆贺丝质文书一件。3.2015年6月6日张润平受李森邀请、石天使陪同考察大沟寨长城遗址,顺五台山上去,至后寨子处下山,从大沟出去。4.2016年7月18日张润平受李森邀请、颜万智陪同考察大沟寨长城遗址,顺五台山上去,至后寨子处又上两座山峰,灌木中无法穿越,只好下  相似文献   

3.
正战国秦长城遗址位于镇原县西北部,总长39277米,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城沿线为沟壑、山梁地带,沟深坡陡,地势险要,山梁狭窄,唯有孟庄原是一较大的原面,地处交口河与茹河上游的分水岭上,所以镇原县境内的长城多利用自然地势,以山险为主。长城从环县进入镇原县境后,基本上是在山沟中穿行,经周家庄胡家咀梁、城墙湾、山庄崾岘,进入黑刺沟到三岔镇,过蒲河,沿安家川河南岸向西至水磨渠,再折向南,经虎家沟、石咀山、佛家岔、山庄湾、玉家甘川、甘川原、韩家台、草滩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指的战国秦昭王长城,其实是战国秦、统一秦和西汉前期等三个时代前后相继,经过沿用、修缮、新建等各种形式建造后所存留下的长城;文献中屡见的汉"故塞"长城是西汉在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利用新建而成的;战国秦长城的结构和体系不是我们习见的明长城模式,呈现出早期长城体系不完备的共同特征。究明布纹筒瓦的渊源及在秦地的传播过程,是判断长城时代属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初冬,一场大雪在内蒙古阴山飘落雪花飞舞之时,我们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莽莽阴山,去踏访一段2000多年前的古长城遗迹。这段长城名叫小佘太秦长城,它宛如巨龙一般盘亘在山间。尽管雪很大,但用黑色巨石垒砌的长城仍然在白雪中显得格外挺拔而醒目。我们登上阴山,眺望长城内外,一片苍莽。轻柔的雪花扑面而来使长城也在眼前扑朔迷离,大山似乎也与雪和长城一起舞起来。远处的山峰上,屹立着高大的烽火台,它和这段长城相伴似乎忘记了时光的磨洗和侵蚀。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古长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尽管有些倾颓,但它的主体仍然较为完…  相似文献   

6.
岷县秦长城遗址考察景生魁近年来笔者在岷县境内的洮河两岸,对秦长城遗址作了一些初步考察。沿洮河顺流而下,从湮灭了的城堡到犄角相望的烽火台,两岸的秦汉遗址,历历可数。秦长城起点,应在城西十里乡的大沟寨一带。五台山下正是洮河转弯处,铁关门前,渡水桥弯的双旋...  相似文献   

7.
甘肃境内秦长城考察纪略●李长城是伟大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如果把历代长城加在一起,长度超过10万里。“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的秦长城,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秦长城始筑于战国时期,完成于秦统一以后。在甘肃境...  相似文献   

8.
1989年《文博》第六期发表马杰英同志的调查简报《甘肃永靖县境内秦汉长城烽燧遗址》(以下简称《永靖秦汉长城》),文中将由扎马圈至小茨约50公里的长城定为秦长城。根据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我们认为马杰英同志的结论有误,兹驳证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5月1日至4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与岷县文旅局联合发起,邀请西安、兰州、天水、陇南等4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甘肃岷县洮河流域实地考察秦长城遗址,拨开重重历史迷雾,见证了秦始皇万里长城起首地——岷县(崆峒山)的真实面目。从"骆驼巷"到"崆峒山"清风送爽,夏日弥香。5月2日8点半,考察队统一乘坐大巴车从岷县县城出发,前往十里镇骆驼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秦长城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分别就秦国长城、秦始皇长城的路线、秦始皇长城与秦赵燕三国长城的继承关系、秦始皇长城的西边起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有些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是还有不少的问题存有争论。特别是一些学者通过实际考察以后提出一些新的线路,还需要学术界的认可和重新调查。下文将论述秦始皇长城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5月4日上午召开"岷县秦长城遗址座谈会"。第一阶段为领导、代表致辞,由岷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志平主持。第二阶段专家发言,由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主编冯玉雷主持。第一阶段:领导、代表致辞1.王晓玲(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各位莅临岷县进行秦长城考察的各位专家、以及咱们岷县文化界的人士:大家上午好!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彭曦著,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学”正逐渐形成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而受到普遍关注。但因历史的变迁、自然地理的变动等诸多因素,早期的长城古貌今已全非,又历史文献关于长城的记载多方不确,因而许多考证文章与实际情况存在着误差,许多问题陷于长期争议不清。《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一书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两年,行程万里,首  相似文献   

13.
何军海 《东方收藏》2020,(1):110-111
前不久,一则要建设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新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介绍,长城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59.91平方千米,长城总长度27.48千米。涉及的主要保护地分为五大类,包括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类,如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部分)、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八达岭园区。北京长城国家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我国其他地段的长城遗址保护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4.
东北境内燕、秦长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奇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前的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随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七国统  相似文献   

15.
定西地区战国秦长城遗迹考察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我局文物普查时,曾对全区的战国秦长城遗迹进行了初步调查。1981年7月至10月,我局又抽调有关各县文物干部组成长城考察组,对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四县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基本查清了我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和走向。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考察时公社建制的乡村地名暂沿用未作更改。  相似文献   

16.
洛河右岸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几年,我曾以《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为题撰写过一篇论文。文中一节是论述秦国"堑洛"的长城。这条长城由陕西华阴县东南小张村起东北行,越渭河,循洛河右岸西北行,至蒲城县北城南村越洛河,至大荔县长城村,再越洛河,仍循洛河右岸西北行,约止于白水县西北洛河侧畔。这条长城湮没已久,撰文时仅知华阴县西关等处还有残存段落,其他皆就文献记载立论。文献记载在一定的条件下固有其可靠性,如果能得到确实的遗迹,则  相似文献   

17.
对于秦长城首起于岷县的《史记》记载,因1938年王树民先生《陇游日记》"今境内未见秦长城遗迹,是可疑也"的存疑,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学界热论,出现了多篇有影响力的确证文章。为此,笔者重新梳理了相关历史文献,做了扎实的实地考察,认为王树民等先生犯了经验性和常识性错误,忽略了司马迁历史记录关键词"堑""塞"的深入考证,对重要地名"临洮""崆峒山"及"陇西郡"概念从地点到时间的措置与偷换等,本文均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榆神高速公路的考古工作中,于神木县西沟乡西沟行政村瓜地渠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处发现秦汉建筑遗址(图一).该遗址位于榆神高速公路k86+ 080至k86+160段,东距神木县城约5公里,GPS坐标38° 49.57′N,110°25.05′8″E.一、西沟瓜地渠遗址的发掘1.探方发掘与遗迹瓜地渠遗址地形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地表植被茂盛.遗址东临村民耕地,南、西均临近黄土冲刷沟,神延铁路从遗址南300米通过,再往南为204省道.依勘探资料,布2列正南北向10×10米探方10个.探方编号从南向北、从西向东依次为T0101、T0201至T0105、T0205.实际发掘8个探方(图二).地层堆积较简单.第一层为耕土层,黄褐色,松软,含沙量较大,富含植物根系、瓦砾残片,厚8~20厘米.其下即为夯土墙、基础及踩踏面.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长城始筑于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从今甘肃临洮一直延伸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北部,其西、北侧所面对的是匈奴与赵.对于战国秦长城的东北端,即在鄂尔多斯附近的部分,学界长期以来对其走向认识不清;对与此相关的赵长城的认定,也存在问题.综合传世文献、考古以及文字资料推测,秦昭王长城的最北端,应该只到达内蒙古准格尔...  相似文献   

20.
王晓博 《文博》2010,(1):49-53
战国秦长城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早的长城之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所经过的很多地方还能看到其遗迹。陕北地区的战国秦长城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苏沙漠边缘区域,其沿线充分利用了该地区有利的地形地势,居于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关中平原以北,对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作用明显,因此后世的汉、隋和明等多个王朝对此段长城进行了部分修缮沿用。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结合历史文献,对该段长城的后世沿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