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村落的开放性和闭合性问题,已成为理解一般乡村社会政治结构的一个分析维度。村落共同体开放性和闭合性的条件,有赖于生活世界中人生历程的平常与非常之间的明确划分。平常期的闭合性使得村落共同体生活得以保持,而非常状态的不安定期则往往会导致乡村共同体的门户开放,由此使得外部力量以各种方式进入乡村社会中来。对山东省潍坊市南仲寨村石碑的发现和解读,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完整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王欢 《史学集刊》2006,4(2):29-36
中国身份规则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演化有两大平行发展路径,一个是结构化过程;一个是制度化过程。结构化过程把社会成员的身体标签类化,比如,性别、辈分等,使社会有了结构秩序; 制度化过程使社会成员的社会标识赋予相应的行为规则并形成体系,比如,礼制、人伦体系等,于是社会共同体的结构秩序得以延续。这些规则特点形成了各文化共同体特有的社会结构秩序,并在社会的持续演化中建构了自身社会秩序的制度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战国秦汉之村落由早期村落演化而来,但无论是村落空间结构、社会结构还是信仰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村落所失去的重心得以重构,被剥夺的功能不断补充。战国秦汉村落既是“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的居住共同体,又是“守望相助,百姓亲睦”的生活共同体,还是“四邻并结”“倾盖社场”的信仰共同体。与之同时,村落也被纳入自上而下的王朝组织体系中。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基本被乡里组织覆盖,成为乡里体系的地理空间载体,村落的自然属性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因而,战国秦汉村落无法构成欧洲中世纪式的村落自治共同体,其实质是王朝行政体系中的基层地缘行政组织与村落共同体的复合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基因构成,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凯 《攀登》2023,(4):38-44
共同体观与一体论是蕴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论述为共同体观提供了本体性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一体论的创造性运用,并展现了一体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方法论意义。共同体观与一体论回应了时代声音与问题,展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超越,作出了原创性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5.
论文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为研究对象,以共同体精神为理论分析视角,从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特征、中国新移民在南非的社会处境、海外华人共同体精神等社会结构性因素,分析了该社团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本研究认为,南非警民中心的成立,是以联合南非侨界各个同乡会、商会社团为基础的,因此,警民中心的基础仍然是华侨华人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通过民间与政府的跨国合作,在跨国空间中营造一种"同是中国人"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加强彼此的团结与合作。它的形成与发展凝聚了华侨华人的共同体精神,是跨国新移民为适应移居地社会环境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出发,探讨以新兴春节祭为品牌共同体的形成及其启示。首先,从中国驻日使领馆职能定位、春节祭执行委员会管理理念、春节祭可持续发展的利器等方面,全方位揭示新兴春节祭品牌化的独特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其次,从节庆情境与互动仪式链产生、节庆体验与资源共享、节庆溢出效应与利益共赢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以中国节庆品牌为平台的中日民众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之形成机制,提出新型全球化格局下,以共建品牌共同体的路径,来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和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研究认为,节庆仪式品牌将华人族群和日本市民、中国社会和日本社会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结成多元关系网络即品牌共同体;两国民众及地方政府通过品牌共同体的实质性交往和对话,培育了中日友好共同体意识和共生共荣的良性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文洪 《安徽史学》2016,(1):106-117
本文探讨了中世纪英国穷人群体的社会特征、基本生活状况,公地共同体中公共地和公共权利对于穷人的巨大救济作用,公地共同体成员对穷人的其他救助措施,高度评价了公地制度救助穷人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观念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战前由"共同体"理论演化出来的"中国社会停滞论",成为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借口之一。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就是在否定"中国社会停滞论"的基础上重新出发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共同体"理论发生重大变化,对其价值判断也由否定转变为肯定,并引申出"乡绅论"和地域研究方法。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社会停滞论"。但是,在日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依然残存,应该继续清理。  相似文献   

9.
吴玉敏 《攀登》2022,(1):42-48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21世纪初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个发展历程不仅显示了中国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念与方式上的不断升华,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将对以人民内部矛盾化解为主的社会治理从重点到思路再到目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规划了更具现代蕴意的运行逻辑和目标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自治性质的政治单位,乡村共同体以习惯法为基础,通过村民会议及其代表自主地管理共同体的公共事务。受近代早期法国社会经济形势和王权扩张的影响,这一自治组织发生了变化。村民"委员会"取代中世纪带有"直接民主"性质的村民会议,成为共同体的主要决议机构。代表共同体居民利益,管理乡村事务的村官则日益成为中央政府的代表,乡村共同体最终被转化为正式的基层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1.
石德生 《攀登》2001,20(6):35-38
时空特性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时空结构特性,是研究一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化发展及其特征的重要维度。本通过对社会、化发展的时空特性理论的介绍,分析了转型时期中国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时空延伸、时空压缩以及超越进化等时空特性,并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特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广泛凝聚文化共识,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识体。只有在人类命运上达成广泛共识并以此为据付诸实施,同向同行,才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人类。第一,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识,打造人类命运共识体,要全面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对待这种多样性、切实尊重多样性,特别是现在对于世界各地、各民族仍然作为特  相似文献   

13.
国家问共同体的民主法治建设,是建设国际民主法治社会。欧洲联盟在民主法治原则基础上建立起各国法人共同体,成功地行使各国转让的主权。它通过一系列条约构建了各国在共同体内的平等地位,建立起符合民主法制精神的机构和运作程序,尤其是立法程序,既保护了各国利益又有利于共同体的发展。欧盟是当今世界唯一在自愿、平等、规范的基础上产生的国际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寺院藏书是中国古代藏书体系中的四大分支之一。寺院藏书的产生与发展,是古代社会全民文化信仰与文化认同共同需求作用下的产物,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界对寺院藏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展开进一步的持续性研究,既是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藏书事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赵轶峰先生新近出版的《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批评,力图从真正的"本土"视角出发,呈现和阐释中国文明、文化、社会共同体的结构模式与演进历程,提出"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这样一个统摄性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充分展示了"大历史"的活力和魅力。此书的出版,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界对于"大历史"的关注和兴趣,推动对于中国历史独特发展道路的探索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王淑婕 《攀登》2023,(3):106-11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充分动员体制外的资源和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增进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本文基于青海涉藏州县的实地调查,从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社会组织规范社会资本的承续与构建,网络社会资本的共生与整合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转换与延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地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细化具体化。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的最终追求,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处于真正的审美生活状态。人类社会最终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信仰的真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大公无私的的担当,也是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智慧方略。  相似文献   

18.
滇西汉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世系结构、祖先信仰、自然崇拜等是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方式。宗族内部秩序的整合依靠祖先认同所产生的内聚力来实现,并通过宗族祭祀仪式表达出来;村落共同体秩序的整合则依靠村民的集体信仰,这也是建立村落地域认同的关键因素。对村落社会整合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为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9.
论文探讨了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社团呈现出的三个并行不悖的双向发展趋势:地缘性社团以原居地或住在地为基础双向延伸、业缘性社团结构类别与社会影响力双向拓展以及政治类社团宗旨的双向分化。提出了进一步深思的问题,一是华人社会的组织化构建渠道多元化。多元化路径寻求有效的社会粘合剂,是当今海外华人社团发展的普遍趋势,也与当今国际社会多元组织架构发展的大趋势相互吻合。二是华人群体的体制化诉求意识显性化,包括政党路径、利益集团抗争、法律维权、街头游行示威等。三是华人群体的族群性联合依然主流化。仍然以"同为中国人"的纵向族群性联合为号召,其所显现的依然是华人移民族群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自成一体的共性,真正与当地其他各民族人士结为命运共同体,进入超越族群边界的组织化建构,还只停留于个体化的呼吁和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20.
都邑作为古代文明的表征之一,是古代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都邑居民共同体、上古时代国家结构、社会形态都有重要的史学意义。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商代都邑遗址的新发现不断,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