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吾”字从口,从(X),(X)亦声.口表城邑,(X)有交错义,表抵御,二形会“守卫、抵御”意.早期字形中,用作部件的“口”“口”每多相混.今见早期“吾”字,除商尊、唾虎地秦简和战国玺外,多已改从“口”.因“吾”被借作第一人称代词,遂另加义符“口”造后起“圄”字表“守御”本义.  相似文献   

2.
“颂”字本义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颂”是会意字。本义为人屈膝低首恭顺地用语言与神灵沟通。指称范围扩大后,指一般的外表仪态。又因为同音假借,有了“容纳”的含义,基于此,东汉学者对“颂”字的解释与先秦相比有差异。后代有学者认为“颂”是“诵”的后起替代者,这不正确。“颂”字的基本内涵,是下对上的衷心称美赞扬,在上古文化背景下,其指向,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最高者:神明。  相似文献   

3.
甲大"刍"字。唐生治"由"助"自"字叩于省晋泽"由咽位忠臣贾择'青少见闭林老,的岁往中以0。由"的印响最久。而释"由"的应采依据是"虫"康从"乙:季青们认为"虫"昆伯"字,苦命好县仅价太地把一个字刻到开来,'史"员伤是"合考部片不表胡"凸"就足"由"咨.抓门加达南代的甲后文不过良刍时的份供书,而正作足金六。因此,答确切地认识"官"字,金女M停在为白手依据.全文"9字作"歹。二个\"亭。大小7冶。曝且。"结彩作,良鸡给认为"胄齐上都具"胄'三项部、提确.东宝洁的"含率从"由"当县沈夜曲结果,"占"科非"扩字.载有1认为"山"就安。说大印学。…  相似文献   

4.
释“侯”     
“侯”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从厂从矢”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人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之状.“侯”一词完整的发生背景为:处于边境的方侯,拥有武器,从事伺望任务;而“侯”一词本义域的构成则可重构为:方侯[义素(1)]执箭位于垂直陡峭的崖壁上伺望[义素(2)].  相似文献   

5.
李肖寅 《神州》2011,(3X):73-73,75
本文通过列举分析甲骨文字形、文义等方面,试图说明“冥”字在甲骨卜辞中不能解释为分娩的“娩”,更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于“冥”字本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诗言志"研究,以朱自清专著《诗言志辩》为代表,彰显了二十世纪该命题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朱自清对"言志"本义及引申的阐释,最为详尽入微,其深细的探究理路,给予了后代学人无尽的启思。  相似文献   

7.
8.
释“錍”字     
顷读《文物》今年第8期《太原检选到土匀錍》,作者在铭文解释中,独于"錍"字无说。这个字在秦以前器物上实为首次出现,尚未见前人著录。《说文》以下诸字书上的錍,义或为斧,或为箭鏃,或为农器,都与土匀錍字义不合。这个战国时的"錍"字,即"(卑瓦)"字的异体。《说文·瓦部》:"罂谓之(卑瓦)"。徐灏《说文注笺》: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尹诰》是久佚的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其价值十分宝贵。1号简"■"字,学者释读颇见分歧,据楚文字中"桀(傑)"字的构形,此字中间右部实从"匄",可读为"遏"。简文"夏自遏其有民"可与《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对读。  相似文献   

10.
安大《诗经》简"苂"字,金文与已公布的楚简文字材料中皆未见,但上承甲骨文,应释为"焚",读作"汾",表明安大简具有早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12.
徐宝贵 《考古与文物》2006,3(5):106-107
此字古文字作如下等形体:西周中期央(孟蕊①“需西周晚期再(伯公父匿②春秋时期”字所从)“需”字所从)蔡侯残钟)期三晋系不(《侯马盟书》裤(《侯马盟书》下(《侯马盟书》希(《侯马盟书》示(《侯马盟书》示(温县盟书)楚系香(《包山楚简》194·4) 85·23) 154·l) l·30) l·41) (《包山楚简》(九店楚简) 2) 218)西(《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16)灭(《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1反)曰(《睡虎地秦墓竹简旧书甲》2“需”字所从)秦代(峰山刻石) (《说文》篆文)而而《说文》对其形体及其本义分析为:“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  相似文献   

13.
甲骨“■”字补释王正书卜辞有""字。人形,四肢完备.其头部戴有尖顶高冠,面部透雕方形眼孔、两侧有对称附耳.耳下置坠饰.可见这是一个表意明朗的象征文字①(图一)。前人曾作注释.孙治让谓其头;叶玉森释"鬼"字;郭沫若也认为"系象人戴面具之形,当是之初文"...  相似文献   

14.
“咊”与“和”这两个字,都是以禾苗的“禾”为主干,仅仅是“口”的位置摆放不同: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在右的是现在的一个常用字,大家一见就认识。如“口”在左。恐怕认识的人就很少了。  相似文献   

15.
<诗经@卫风@木瓜>中"木"与"琼"两字向来有许多种解释,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这两个字所构成的词语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仅存在于上古汉语中的语序,即大名冠小名,这一语序在上古汉语中有极广泛的运用,可用于国名、地名、城名、庙号、人名、植物名、动物名等.而后来这种语序被小名冠大名语序替代,致使这种语序不被注意,甚至引起词语的误释.本文则试图对这种语序略加分析,以期引起对这一语序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78年第8期发表了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窖藏青铜器,其中最重要的墙盘,铭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追颂西周初期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功业,后一部分叙述器主史墙家族的事迹。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蔡葛陵楚简是上世纪末在河南省境内出土的一批重要的楚文字资料,自其面世以来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重点讨论简文中被误释为“熊”的一个常见字形,认为应改释为“ ”,并详细分析了其形体演变的轨迹;“ ”字在新蔡简简文中有两种读法,一为“骊”,义为黑色,二与“熊”音近通用。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金文馘(■、■)字与其所从■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等字即■字。  相似文献   

19.
新发现一件"鱼鼎匕",与20世纪20年代山西浑源出土的鱼鼎匕形制相同,也断成两截,但茬口相合,文字不缺,铭文没有错金,匕体锈色斑驳,确属真品。此铭填补了传世鱼鼎匕缺字的遗憾。今据新见匕重新解读铭文,并得出结论,匕铭的内容系一则有感而发的告诫性箴言。这2件匕与所谓的鱼鼎无关,匕名不应称为"鱼鼎匕"而应改名"箴铭匕"。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字符“水”只表示河流,从不表示液态物质.而字符“水”含两个主要的小类,一类表示水名地名,另一类主要表示在河流里进行某种活动.甲骨文有“(川)”字,于省吾释为饮酒的“酒”,此后学术界一直未提出异议,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川”字应该是表示沉酒以祭的祭祀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