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住建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中68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地理信息平台,分析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性,并与自然、人文地理要素叠加以探寻传统村落分布相关规律。研究表明,目前全国传统村落分布的现状地理特征为显著集聚分布、分区集聚、省际不均以及呈现东北-西南趋势分布的特性,且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环境有较大关联,自然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农业需求导向下自然环境对择址存在潜在影响,人文地理层面突出表现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发展对遗存产生外在干预。研究为传统村落后续系统性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勇  黄智洵 《人文地理》2017,32(4):78-85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1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探讨城市群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谷歌地图全球搜索引擎与相关公式测算各传统村落的可达性。运用地理空间计量方法GWR回归模型重点剖析影响城市群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重要因子的具体影响程度并考量其空间异化效应。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村落存在三个高度集聚区,呈"品"形分布,其中有两大集聚区处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②传统村落可达性整体水平不高,时间成本较大,所在地区路网密度低,交通便利性不高,并受明显的支流效应影响,水系、山体和交通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的可进入性水平。③地势高低与路网等级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具有正向作用,邻水体距离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坡度值对可达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运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的痕迹十分明显,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具有"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龙井地区长财村为例,该村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村落传统格局、村落水口空间等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活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韦亚  张虹 《人文地理》2022,37(4):166-174
选取风险源、风险受体状态、风险响应三个方面16个指标,以外部自然、人文因素、传统村落内部景观和建筑结构等为切入点,构建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评价体系,分析重庆市110个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建议。研究表明:(1)构建的风险评价体系能够综合反映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外部压力和内部脆弱性,体现其空间差异。(2)重庆市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属较高及以上等级的有42个,占村落总数的1/3以上,主要分布于渝东南武陵山中山地区,如酉阳、秀山等地。(3)风险等级较高及以上的传统村落,应提升主体风险防范能力,合理规划村落发展,避免城镇边界扩张挤压传统村落空间,导致其非自然性衰落。山地传统村落空间系统风险研究从宏观揭示风险驱动因子,识别风险胁迫大小,对传统村落精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貌与村落扩展:1753-1982年河北南部村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地名考证、GIS空间定位等方法,复原了河北南部四十余县清前期村落分布状况,并结合现代资料,探讨了200多年来该地区村落扩展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河北南部地区的村落,在过去二百多年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分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作者认为地貌形态是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控制长时间大尺度村落发展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地研究河南省北部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以豫北A级景区为样本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豫北地区A级景区以3A级为主,等级结构呈现上下窄、中间宽的"橄榄"状;②豫北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为聚集态,空间上呈现西北主自然、东南主人文的形势,并且出现三大分布核心区;③内在因素中的要素禀赋、自然地貌和外在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区位交通等因素综合影响豫北地区的A级及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对呈现豫北景区的分布现状,以及优化旅游景区的规划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佟玉权 《人文地理》2014,29(4):44-51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斌  刘水良  方雪 《旅游纵览》2022,(7):3-6,11
随着研学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价值评价模型,尝试从传统村落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的研学价值两个方面、十大要素确定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湘西地区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湘西地区传统村落研学旅游价值的相应对策和...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俗学以村落空间为单元的田野研究,多指向村落内部的民俗事象,并以之寻绎村落社会内部的人际交往、文化实践及其耦合机理。然而,许多研究指出,村民的生活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独立的、不完全依存的边界或空间构成。清初以来,全真道以鲁中地区锦屏山为载体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使得区域社会呈现出了联村共治的实践策略和民俗智慧。"锦屏山"公共空间的共建与分化,映射出村落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同时也展现出传统中国的"社会性"脉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10.
散落在岩画遗产区域左江沿岸的壮族传统村落,作为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区域的构成部分,是左江流域壮族人经过漫长繁衍生息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是乡土聚落与民俗文化的体现。左江沿岸村落受地缘与血缘影响,依环境、宗法、承续等因素在历史上自然延伸扩展形成,依水而筑、临江而居,蜿蜒型河道以及连接不断的河流阶地等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沿岸村落的分布、选址、规模及其发展。遗产区域壮族村落现存传统的地居式民居,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由原单幢类本土干栏建筑,经过地面化演变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组合类地居式民居建筑,对左江流域气温高、雨水足、湿度大的气候具较强适应性。对遗产区域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与形态和传统民居的构成要素与特点的认识,为左江岩画遗产区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保护、有机更新与协调发展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GIS技术以及ID分异指数等对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做了定量化评价与测度。结果表明:县域综合评价水平在数值上呈现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等、中低水平相对集中分布;空间上呈南-北方向递增,东-西方向"U型"的总体分布;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域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明显。研究认为加强三大地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推行差异化的县域发展战略是陕西省全面实现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卢松  陆林  徐茗 《人文地理》2005,20(5):70-73,36
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村镇旅游进行研究和探讨,涌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资源特点和价值,传统村镇旅游开发,传统村镇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旅游对传统村镇的影响,传统村镇旅游流和客源市场,传统村镇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同时,我国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属后发展地区。明代广西地方官吏和广西人民采取疏通河道、修建大路、建造桥梁、建设水驿等措施,大力发展水陆交通,使广西形成了辐射四方、水陆交叉的交通网络。交通网络的形成对广西政治、经济、化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维护祖国统一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景观基因理念,借助聚落形态学的方法,遵循地学中的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等原则,可以从民居特征、布局形态、主体性公共建筑、参照性环境因子、客家装饰、建筑脸面、建筑色彩、墙头造型等方面识别出客家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特征,这与客家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客家精神、传统观念、历史文化交融、社会氛围等地学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覃小华  李星明  陈伟  张祥 《人文地理》2022,37(3):118-13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即是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阵地。基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空间统计方法对三批次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形态,整体体现出以黔东南、滇西、湘西为核心的三足鼎立格局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三批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重心向西方向迁移,分布总体走向呈现逆时针旋转变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多个高密度核心区”向“一核多点”结构形态再到多核驱动的“多地开花式”演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冷热极化现象显著;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人口分布状况、文化服务环境等因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格局优化及振兴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工业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霞 《人文地理》2000,15(3):48-51
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结构呈现出"畸重型"特点。近年来,这种结构与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山西工业处于一种不景气状态。山西工业要振兴,区域合作是捷径。山西与其东邻的环渤海地区,有着明显的地缘优势、资源互补优势和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山西作为中部地区的前沿地带,很有可能成为环渤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工业的首选地区。山西应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加强与环渤海地区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其合作途径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山西古村镇类型及社会记忆符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记忆是依附于社会群体产生的一种趋同性的社会文化符号。本研究利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分析方法,通过“要素体-因子层-属性脉”的三维层次构建社会记忆的符号系统,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视角,从地脉、人脉、文脉的“三脉”属性对古村镇的类型及特征进行解读,发现:①“农”型古村镇社会记忆的宜农宜居、望族乡贤、天人合一的三脉属性符号特征明显;②“商”型古村镇具有对外通达的地脉记忆,精致讲究的文脉记忆和名商名士的人脉记忆;③“军”型古村镇的社会记忆在据险扼要、防御之上、将军传奇的三脉属性特征更加突出;④“工”型古村镇具有矿藏丰富、炉旺风顺、匠人传奇的特色社会记忆的符号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 ,大量移民迁入陕北地区 ,组成不同类型的村庄。来自山西大槐树的传说 ,其背景是国家掌握了开发陕北的控制权。清代前期 ,陕北宗族一系列仪式、制度逐渐确立和规范 ,这是当地儒生实践儒家伦理的自觉行为与封建国家以教化为手段控制地方社会相契合的结果。同时 ,陕北宗族发展中表现出宗族与村庄紧密结合的特征 ,也反映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方志编撰也开始近代转型。“志图”是方志一项重要内容,因地理学在古代中国的滞后,一直缺乏科学性,不仅地图要素有历史化特征,绘制方法上则着意突出礼制布局、景观意境等,在具体方位、比例上只是大概,而非写实。1917年山西省公署颁布郭象升《山西各县志书凡例》,在吸纳章学诚、徐继畲等方志思想基础上,接受近代地理学成果,提出“志图”要用“新测绘法,务须精审”;同时,因山西省城镇发展落后,城镇图志编绘理论又存在明显不足。毋庸置疑,郭氏理论在山西地方志近代转型中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