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武汉大学中文系于1918年创建,其师资力量一直称雄全国,特别在1949年前后,以"五老八中"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教授,将武大中文系推向鼎盛。而位居"五老"之首的,是系主任刘永济。刘永济,1887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的贵族豪门,祖父是曾任直隶总督的晚清重臣刘长佑。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显赫的家族背景不仅没有给他带来福音,相反使他的晚年生  相似文献   

2.
<正>王文祥先生是当今中国文化巨子,是书法界一位大师、是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和一千二百万字著作的学者,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六位"中国艺术大家"之一,被全国文联评为六位"一代书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0,(4)
正寒舍有古琴一床,琴背镌有"小春雷"三字,遂以名之(图1)。琴乃家翁于上世纪40年代宦游江南所得,传家已70余载。本文结合文献,从三个角度审视"小春雷":1.琴内外清楚可见之铭款;2.琴之形制、漆色断纹、灰胎、音声;3.利用红外线透视龙池左侧被浓墨涂盖之"原始"腹款。一、龙池内题款及琴人徐达左30多年前,小春雷琴尝得张充和先生鉴定。当日先生用手电筒照得龙池右侧12字:"永乐庚寅二月松云生徐达左"(图2)。上六字"永乐庚寅二月"记时,为明永乐八年(1410);下六字"松云生徐达左",记藏主字号及姓名。惟"记时"与"记名"之书风不一,  相似文献   

4.
说小营巷是江南名巷想也不会有人提出疑义。这是一条在城市腹地里的古巷子,与同样有名的马市街相交。去的时候,还是在清晨,停好车子,走进巷里。小巷笔直,可以从西口的牌坊看到东口的牌坊,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书就的"小营巷"三字透着灵动飘逸,看过去也就大约300米的长度。艳阳下,蝉声喧嚣,树荫匝地,给这静谧悠深的巷子添了几许生气。除了演绎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情怀,城市其实更需要被称之为"毛细血管"路的背街  相似文献   

5.
牌坊作为一种旌表褒奖建筑,其弘扬的是忠君、气节、孝悌、贞节、仁义、行善积德等"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道德礼教,因此它是一种礼制建筑。徽州胡文光牌坊上的"恩荣"二字表明牌坊的建造是符合礼制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的规模、"恩荣"二字周围的盘龙和文臣武将雕饰等样式和规格体现了不得僭越的礼制规范,其雕饰内容也体现出忠君的纲常规范。牌坊上的石狮、麒麟、蝙蝠、鹿、仙鹤、鳌鱼等动物雕饰以及八仙等人物雕饰和灵芝卷草纹雕饰的解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寄托了宣示尊贵、长寿吉祥、福荫子孙等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译介《中国商业文学发展刍论》是中国湖南陈书良先生所著《风雨书窗艺文考槃》(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的一篇。陈书良先生原在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多年,并担任所长职务,现任湖南商学院教授。去年秋,陈先生应聘为日本佐贺大学客座教授。译者有幸陪同陈先生参观太宰府天满宫和周边的九州博物馆等地。湖南社会科学院的陈氏,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拜读过他的大作,但无缘会面。译者由于从事《文心雕龙》研究的缘故,知道陈先生是有名的同行学者刘永济先生的外孙。这次与陈先生会面才得知,由于父亲早逝,陈先生自幼就从刘永济先生那里…  相似文献   

7.
《文史月刊》2014,(12):F0002-F0002
<正>城内村木四牌坊位于翼城县老城内历史文化名街南十字街区,为旌表古代科举士子所立,与石四牌坊对峙而立,因其结构精美,保存完好,2013年"木四牌坊"与"石四牌坊"同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创建年代无考,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平面方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月13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石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松弟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礼堂教授和院长刘安志教授,历史学院朱雷先生、冻国栋教授,石泉先生的家属、亲友,石先生生前的同事、助手,石先生的及门弟子、再传弟子,共约六十多人与会。研讨会首先由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晏昌  相似文献   

9.
<正>篇首语: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厅布展面积约3100平方米.分两层.由前厅、序厅、印象古蒲州、蒲坂记忆、筑梦新永济、展望明星城六部分组成。在这里,您可以充分领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体味过去与未来的传承,感受永济这座黄河中游明星城市的独特魅力。◎时光的走廊,城市的脚步◎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厅从时、空两个角度,生动详细地展示了永济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辉煌成就和宏伟蓝图,记录了城市变迁的脚步。序厅,是一个以黄河水域为主题的空间,螺旋上升的环形LED屏,用黄河波涛、广袤麦田、群星名人、城市集锦营造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现美景"的和谐意境。  相似文献   

10.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相似文献   

11.
正民国报人黄远生,以奇风异骨隆誉报界,人皆称能,或与刘少少、丁佛言被时人誉为"新闻三杰",或以"能想、能走、能听、能写"称为"业界四能",誉之高者,谓双第一: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第一大品牌。可叹复可叹的是,黄公英年被杀,享年三十一,长使英雄泪满襟。尤悲凉的是,其死可以六字语让后人痛彻:冤有头,债无主。冤有头,乃是黄公"有胆略,公然撰文警  相似文献   

12.
教社员跳"忠字舞" 我曾是长沙市红领巾歌舞团和中学生歌舞 团的成员,下放生产队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教 社员跳"忠字舞"。 记得那天晚上,刘队长用土喇叭叫大家安 静下来后,操着乡土味极重的口音,夹着不伦不 类的长沙官腔,为我们来队插队落户致欢迎词。 当他把"知识青年"讲成"青年知识"时,引起 了满坪的大笑。欢迎词后,他宣布由我教大家跳 "忠字舞"。这一下可热闹了,人们打着"喔嗬" 向四周散开,空出了坪中的一块。我们五个知青 被推到了中间空地上。这时,刘队长发话了,他 说:"言钢是省城歌舞团的演员,今天在公社我  相似文献   

13.
站在中山陵的顶端放眼望去,底下是刚才走过的一级一级台阶,然后便是一马平川、青松绿树,远处南京城高楼大厦的影也是淡淡的,大殿屋顶上的蓝瓦在阳光照射下一晃一晃的,有一种神秘的光彩。中山陵牌坊前,永远聚集着最多的人气。连战、宋楚瑜带着各自访问团先后回访故地时,也都是在这里拍的合影。牌坊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博爱”精神,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俨然也已成了南京城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四、五、六届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原副所长方雄普先生所著的《在侨史学会的岁月》一书,于2018年1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往事杂记"分为"人物回忆""治学随感"和"出访掠影"三个小部分。在人物回忆部分,作者回忆了庄希泉、张国基、庄明理、洪丝丝、张楚琨、郑添文、李引桐、姚楠、周南京、麦礼谦、陈怀东等创办侨史学会及从事侨史研究的一些情景;治学  相似文献   

15.
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1年,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定直隶总督署大堂前的甬道上,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的"公生明"牌坊,不久便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而成为了直隶总督署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历史上的总督衙门里是否有"公生明"牌坊呢?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证了保定直隶总督署建"公生明"牌坊是一种错误的模仿。  相似文献   

16.
牌坊,又名牌楼,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在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所立;宫观寺庙、祠墓、署衙、路口、码头等以牌坊或作山门,或作纪念,或作装饰,或作标示、或标明地名,或作风俗展示。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很难统计昔时江城到底建造过多少牌坊。至今仍有少数旧牌坊零星伫立在江城的各个角落,默默讲述着这里的古老传说。昔时江城牌坊可分为六类: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60年八、九两期合刊,发表了流火同志"铜龙节"一文,读后对释文和考证,感到尚有值得商榷的必要,现将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仅供参考和研究。 "龙节"在很多有关古器物的书籍中,如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識,冯云鹏金石索,方濬(?)缀遗斋彝器考释,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端方陶斋吉金续录,鄒安周金文存,黄濬衡斋金石识小录,尊古斋所见吉金图等均有记载。其形制略有大小,字体亦微有不同,可知出土龙节非止一器。它的铭文虽仅有九字,但诸家对其考证,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阮元释为"王命命传賃,一(?)飤之"。刘心源释为"王命疐赁,一棓飤之"。冯云鹏则竟释为"王命道宝,一棓载之"。李学勤同志在文物1959年9期"战国题铭概述"一文中释为"王命,命传,赁一棓,飤之"。唐兰先生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六卷第四号上曾著"王命传"一文专门来考证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六堡茶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喜欢,很多茶友特别是北方茶友对这个"堡"字颇有疑问:何为"六堡"?"六堡"之堡何意?"六堡"这个堡字该怎么念?有人认为这个"堡"为军事防守构筑之城堡,有人认为是土筑的小城或村镇,更有人认为是一个里程单位,或与"铺"通假,作驿站,念做"pù"(北方多用作地名)。据笔者考据,这些用法都不是六堡这个"堡"  相似文献   

19.
1946年武汉大学复员回到珞珈山,原任的外文系主任朱光潜先生去了北京大学,继任的是从西南联大来的吴宓先生。吴宓先生来给我们上"长诗"课了。他很瘦削,颅顶秃得厉害,且发亮,正中像山一样隆起,令我想  相似文献   

20.
<正>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尊敬的杨宝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4年11月7日下午3时逝世,享年76岁。先生1939年9月1日出生,江苏镇江人。1958年8月,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入学后选择考古专业,从此考古工作成为先生的终身职业。1963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86年10月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1990年至1998年担任历史学院考古系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