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紫竹片位于汉口六渡桥区域,其东邻民族路,西接民权路,南连统一街,北靠铜人像,被史志方家称为老汉口之根。该片区巷道狭长,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其区域面积54.13亩,2015年9月被列入旧城改造范围。在紫竹片房屋征收工作中,我们接触到各个年代不同的房产契约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房产契约证书的变革史。翻阅不同年代的紫竹片土地房产契约证书,首先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即官方对  相似文献   

2.
叶凤池公馆     
叶凤池及叶凤池公馆的兴建叶凤池是解放前汉口著名中药材商号“叶开泰”的老板。20世纪20年代,他在汉口友益街2号(现16号) 建成二栋西式楼房。该楼造型美观,端庄稳重,为当时华界内屈指可数的小楼,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叶开泰”中药店创立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是中国四大名中药店之一(其他为广州陈李济、北京同仁  相似文献   

3.
正汕头早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开埠前后,就是举世瞩目的海洋强港。其港口来往船只总吨数居上海、天津、大连、汉口、青岛、广州之后,排行第七。其黄金时期,仅次于上海、广州,高居全国第三,被称为"中国通商第四口岸"。古代从汕头出口的瓷器,被外界称为"汕头器"。2007年5月下旬,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三点金"海面发现"南澳一号"沉船。六七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水下考古工作队对"南澳一号"进行调查和试掘,2008年由该所水下考古研究  相似文献   

4.
原汉口英国总领事馆官邸,曾名“英国工部长官官舍”,建于1861年,属于汉口最早的领事馆建筑。现位于汉口天津路10号,为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办公地。原有房屋包括领事馆办公楼共4幢,其中有领事官邸13间和办公室、住宅23间,以及雇工住房7间,面积1813平方米。该馆曾于1944年武汉大轰炸之中被炸毁一幢,1946年重建一幢修理一幢,由上海冯发记营造厂承包,造价为2.62亿旧币。1990年,武汉市政府对它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使得建筑历史长达140年的老宅一洗岁月的萧条和颓败。其中保留得最为完好的一幢楼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楼房,是武汉市近代城市建筑之中年代最早的一幢。  相似文献   

5.
<正>清末民初,汉口有一家著名老字号"晋和铁号",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以经营铜、铅、铁、锡、钢等大五金为主。资金雄厚,经营额巨大,1913年至1922年期间,几乎垄断了武汉整个铜材市场,可谓独霸一方。然而,"晋和铁号",还有一家分号"晋和钱号",却鲜有人知。"晋和钱号"设立于光绪年间,是"晋和铁号"的重要资金运作机构,对"晋和铁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从汉口中山大道进入民生路,第一个路口右拐,即统一街,再向前行百余米,便是土垱巷了(历史上曾被称作"土荡"或"土档")。土垱巷不足百米,前窄后宽,不像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巷子,其房屋外观不老不新,乏善可陈,非常寻常。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在19世纪末之前曾是著名的土垱码头,当年黄陂、孝感人源源不断地从这里登陆汉口,成为汉口最初的建造者,造就了汉口商贸的繁盛。他们带来的黄孝花鼓戏,也在此登陆并逐渐演绎发展成为楚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武汉是一个火灾多发的"火龙地"。旧时武汉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店铺鳞次栉比,房屋错落相连,但也为火魔的肆虐提供了便利。火灾频发之因古时武汉多火灾,人们怀疑是火神作祟,"不知尽力于人事,而徒知托庇于神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在鄂州(今武昌)建宋大夫庙,祀火精宋毋忌(传说中的火仙),以祈祷消除火灾。汉口也建有祭祀火神的庙宇多处,其中最著者为清顺治年始建的四官殿(在今汉口四官殿码头一带)。  相似文献   

8.
汉口六渡桥纪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口六渡桥地处全市中心,素来人烟稠密,日夜喧闹,1938年10月25日汉口沦陷,来不及疏散避难的市民,全被日本侵略军集中到所谓难民区去,六渡桥周围一带空无一人.沦陷后,河山变色,景象惨痛,汉口中山路(今中山大道)从阜昌街(今南京路)口起,一直到三民路口,其中包括江汉路、民生路,临街房屋全被日本侨民侵  相似文献   

9.
正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是依托1927年8月7日在此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旧址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八七会议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这一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极重要的会议。1982年,八七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列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第一医院,其前身为汉口市立医院,创建于1927年6月,为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医院。日伪时期,医院曾改名汉口特别市立医院;1949年5月武汉解放,遂更名为武汉市第一医院。  相似文献   

11.
金美子 《神州》2021,(1):285-286
房屋是国民重要财产,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现阶段是我国城市发展重要时期,土地征用涉及房屋征收问题,房屋是所有权人的安身之本,我国政府在房屋征收中应加强对权利人的保护,建立体现以人为本的房屋征收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旧城改造项目日益增多,房屋征收体量急剧增大,增加征收补偿档案数量.为保证征收补偿档案资...  相似文献   

12.
汉口南京路124号"吴家花园",是一栋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主楼和辅楼合成一个独立院落.近年来,它一直被称为吴佩孚担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时(1925—1926年)住的地方,连同与之相邻的一幢建筑也被认为是其卫队所居.两处所在现为商业场所,分别开设茶室、咖啡馆和餐馆,成为网红打卡地而声闻天下.  相似文献   

13.
海关花园     
海关花园位于今汉口合作路15号,系1861年汉口英租界开辟后1874年由一英籍侨民在此修建的一座花园洋楼。其占地范围,东靠洞庭街,西至鄱阳街,南抵天津路,北接合作路。整个面积为9.238平方咫,其中一栋洋楼占地880平方尺。该楼房由英商发德辅洋行(房屋营建商)承建,并于1875年落成。现为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所在地。 该洋楼三段构图,砖木结构。三层均为联券回廊,其内有大小房间20余间,水、电、卫生设备齐全,是一栋英国殖民地风格的建筑物。楼房靠右为附楼,为佣工住房和杂间。楼房前花园较大,其中种植花草树木,但多栽植常绿树和落叶树。炎夏这里是一片阴凉,是渡暑的好居处。  相似文献   

14.
1931年,我从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毕业,被派到武汉京汉铁路局实习,正好碰上了那一场大水灾。记得是在7月底,长江在汉口丹水地铁路堤发生溃口,洪水冲破路堤,直奔汉口后湖,把后湖灌满了,然后又从铁路堤的单洞门,倒灌到市区里头来,汉口顿成一片汪洋。市区水有三米深,后湖低洼地区有六米深,所有的房屋被淹。当时武汉市有78万人口,直接受灾的就有60万人。灾民除了逃回乡,大多集中在梅子山、蛇山、汉口岱家山等高地避难。那一年,长江沿线大小城市都被淹没,几乎无一幸免,各地淹死十几万人,仅武汉地区灾后瘟疫流行,就夺走了3…  相似文献   

15.
杨阳 《神州》2012,(36):198+200-198,200
城市房屋征收(拆迁)是在土地所有权与房屋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项制度,由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一直存在着很多不足,暴力强拆、暴力抗拆、上访事件不绝于耳,由房屋拆迁引发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本文从城市房屋征收补偿含义入手,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房屋征收补偿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城市房屋征收补偿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近两年,孔子博物馆陆续开展了孔府档案散档的整理工作,"顺兴号"钱票正是其中的重要发现之一。目前发现的"顺兴号"钱票数量巨大、形制多样,笔者在初步整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顺兴号"钱票进行分类研究,并对其历史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俄皇太子来到汉口 《汉口租界志》在1891年“大事记”上写着:4月19日,俄国皇太子克萨雷威茨与其亲戚希腊王子乔治乘“沃拉迪沃斯托克”号及战列舰“科雷兹”号、“波博尔”号抵达汉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晴川阁设宴款待,并赋诗志庆。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厦门市内侨房处理中的法律问题及现实问题为例,结合现行《物权法》的相关原则及规定,对被改造、征收的华侨房屋之“一房两制”问题、“两权分离”问题、华侨信托代管房之清退问题以及城市侨房的拆迁补偿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主要观点有:华侨房屋的所有人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具有完全的权利,必须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因历史原因被“错改”的华侨房屋应当退还给业主,但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对华侨的非住宅房屋,国家已进行了赎买或者改造的房屋,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不存在退还产权问题;政府机构对确定为华侨的房屋应主动退还给所有人;对已经拆迁的房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物权法》规定了财产平等保护的规则,因此华侨房屋权益优先保护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不再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正>汉口鄱阳街7号是一幢四层西式建筑,三段式构图,简化腰线和檐线,立面整体简洁优雅,为古典式向现代式过渡风格。此建筑大约建于1923—1925年间,称之为“民生轮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已列入武汉市第八批优秀历史建筑。  相似文献   

20.
1786年赴粤的"大土耳其"号,是继美国"中国皇后"号来华的第三艘商船。"大土耳其"号来华并非预期的计划,而是在"中国皇后"号的激发以及英国钳制贸易的格局下,美国海商由好望角向印度及东南亚转向促成的贸易事件。本文挖掘中外文档案文献,考察了"大土耳其"号广州贸易情形,并对某些记述及历史遗留物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