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文史》2010,(6):6-6
<正>1425年10月30日行在礼部奏,定科举取士之额,贵州所属有愿试者,湖广就试。背景:贵州始建行省之初,中央政府认为此地"人才未盛",无权独立举行乡试。1425年,朝廷诏令所有贵州考生若要考举人,必须到湖广参加乡试。可惜路途遥远,山路险峻,阻隔了许多考生的科举之路,贵州仕子在湖广乡试中处于劣势,全部落榜,无一人中举。  相似文献   

2.
蒋金星 《史学月刊》2008,(3):129-131
科举取士是清代最基本、最重要的选官方式.<清史稿·选举志一>云:"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举出身者相比."清代基本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实行乡、会、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全国各地童生经县、府、院试,合格者为生员.生员参加各直省举行的乡试,录取者为举人.  相似文献   

3.
安国士 《文史天地》2003,(8):32-32,35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明代贵州思南田家坝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青年时期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正德五年(1510年),举云南乡试。正德九年(1514年)登进士。曾官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四川按察使、礼部左科给事、广东布政使。田秋为官清谦正直,敢于直言,他一生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建树颇多,尤其是请准贵州开科乡试,振兴贵州教育,开发贵州人才,贡献最大。隋唐以来,我国历代选拔人才,都是要经过科举考试。这种开科取士的办法,在明清两代,更是盛行。考生先要在县里或府里院试,考取秀才后,再到省里参加乡试考举人。取得举人资…  相似文献   

4.
读《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以下简称《夏同和》)一文,觉得有两个疑问,特述如下: 一、夏同和中戊戌科状元,不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秋。《夏同和》一文开头认定,夏同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秋,中戊戌科状元”的。查有清科目取士,“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修”会试中式者,皇帝亲策于廷曰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清史稿·选举志》)又《辞海》“礼部试”谓:“明清会试都在春季举行,故亦称  相似文献   

5.
贡院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跳龙门之处,考好了就是举人,既可上京会试,金榜题名,也可踏入仕途,光耀门庭。可以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充满读书人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大十字广场的中西部是老贵阳的贡院所在地,即科举时代贵州举行乡试的地方。贵州建省前,无权开科乡试,考举人要远道去四川应试。贵州建省后,亦未设立乡试,贵州生员改为就试湖广,后又改到云南考试。由于贵州生员赴邻省考试山高路远,极为不便,嘉靖九年(1530年),在京任户科给事中的贵州思南人田秋,向朝廷上奏请在  相似文献   

6.
四、会试 明清两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因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称会试。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相似文献   

7.
刘经富 《文献》2007,(3):188-190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人.他于同治十年辛未(1871)19岁中秀才后,于同治十二年癸酉、光绪元年乙亥(1875)、光绪五年己卯、光绪八年壬午参加过四次乡试,光绪八年中式21名举人.  相似文献   

8.
状元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代实行察举,辟召贤才,时有举状,但不排列名次。凡是被辟召的人,都可以状元相称。科举制度建立后。状元被赋以新的含义。唐、宋两代,人们往往称进士科首选之人为状元、有时、进士科的第二名,甚至第三名也被称为状元。明代初年,政府才明文规定,状元是一甲一名进士的专称。《明史·选举志》说:“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于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只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  相似文献   

9.
正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而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诗经》中《鹿鸣》篇,是称"鹿鸣宴"。"鹰扬宴"是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宴会。"会武宴"是武科考殿试放榜后举行的宴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此后一直沿袭到清代光绪年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文人儒士博取功名,挤身统治阶层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可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各县的童生参加府里举行的院试录取后,称为生员,即秀才。秀才到省里参加乡试,取中后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各省的举  相似文献   

11.
魏静 《丝绸之路》2012,(10):7-9
清代的乡试是介于童试和会试之间的一级科举考试,其应中者为举人,是清代极为重要的~级科考。清代甘肃建省后,直到清末陕甘分闱,甘肃乡试一直和陕西合闱。本文就以陕甘分闱为界限,对甘肃乡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经历了发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过程。最初的科举考试在何时何地目前已无从考证 ,但 190 4年 3月在开封的河南贡院进行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点站 ,这对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兴衰变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贡院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场所。我国科举选士形式自隋朝始 ,至宋朝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 ,其科考程序大致可分四级 :一是童试 (乡、县级考试 ) ,二是乡试 (省一级考试 ) ,三是会试 (中央级的考试 ) ,四是殿试 (由皇帝亲自考试 )。贡院是乡试 (又称“秋闱”…  相似文献   

13.
南京条约︾议约处之一上江考棚今何在文/韩品峥南京有贡院、上江考棚及下江考棚等地名,均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遗迹。当时规定,每隔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届时,各县、州、府的秀才、廪生等云集省城贡院应试,考中者即为举人。但在参加“乡试...  相似文献   

14.
周游 《文史天地》2014,(9):69-73
正张伯行(1651—1725年),字孝先,号怒斋,晚年更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历任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他为官清廉,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在江南乡试舞弊案中,他坚持原则,把自己的上司两江总督噶礼拉下马。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江南乡试,副主考赵晋及提调、安徽布政使马逸姿狼狈为奸,大肆舞弊。发榜以后,舆论哗然,议论纷纷。九月二十四日,苏州  相似文献   

15.
正1949年,在废除保甲建村的基础上,庄莲镇(即现在的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划分成渡村、采莲、石舍3个乡,由各村选出农民代表,以乡为单位,召开农民代表大会,用"豆选"的方法选出乡(镇)行政委员会。得票多者为乡(镇)长,次则为副乡(镇)长,委员若干人。1953年《选举法》颁布后,县乡实行普选。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剥夺政治权利者外),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乡(镇)人民代表,由乡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在废除保甲建村的基础上,庄莲镇(现在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划分成渡村、采莲、石舍3个乡,由各村选出农民代表,以乡为单位,召开农民代表大会,用"豆选"方法选出乡(镇)行政委员会。得票多者为乡(镇)长,次则为副乡(镇)长,委员若干人。1953年《选举法》颁布后,县乡实行普选。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剥夺政治权利者外),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乡(镇)人民代表,由  相似文献   

17.
明朝景泰年间乡试解额调整史实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维真 《史学月刊》2005,(10):124-126
明代自太祖洪武三年(1370)首次举行科举考试始, 即于乡试录取中采用固定解额制。它主要是根据各省区的人才分布或者说是人文状况,分配一定的乡试录取名额。如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的《初设科举条格诏》即对开科地区乡试录取人数作出如下规定: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省40名,京畿地区100 名。(《皇明诏令》卷一《太祖高皇帝上·初设科举条格诏》,续修四库全书本)然而,明初于长期战乱之后立国,百废待兴,人才匮乏,思贤若渴。诏令虽对开科直、省乡试录取的举人数额做了具体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又有变通,“人材众多去处,不拘额数;若人材未备,不及数者,从实充贡”(《皇明诏令》卷一《太祖高皇帝上·初设科举条格诏》)。此即其他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     
<正>一、飞来横祸1893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在北京衙门任职的祖父从北京回家丁忧。这年秋天,浙江举行乡试(考取的为举人),主考殷如璋与鲁迅的祖父周介孚相互熟悉,乡里的亲友,几个有钱的秀才就凑了10000两银子,恳请鲁迅的祖父周介孚送给主考,以求中举。  相似文献   

19.
庚子事变后,辛丑乡试开科问题曾是朝野关注的热点之一。慈禧太后和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希望举行乡试。而正在酝酿改科举的东南督抚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科举新章来不及在辛丑乡试中实施,担心再考八股旧科举,不仅会拖延落实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甚至会影响兴学堂等新政次第展开,故奏请辛丑乡试展期一年。尽管张百熙在王文韶、孙家鼐、瞿鸿禨等朝臣支持下,激烈奏驳东南督抚,力主辛丑乡试不可再展,但刘坤一、张之洞既向清廷重申己见,又对各省串联施压,仍坚持乡试展期。经过多回合明争暗斗,最终西南、西北等省按期举行乡试,东南各省展期一年,引发士绅舆论颇多争议。此次论争既反映了庚子乱后当局协调稳定与变革的两难处境,又显示了新政伊始主张渐改与急改的不同趋向,同时说明清廷决策受到东南督抚严重限制,刘坤一、张之洞的举动实为东南互保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与中原的儒家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而元代的科举举行的时间很短,录取人数少。元代科举共分三级考试,最基层的考试是以行省为单位的乡试,录取的士人被称为乡贡,而廷试录取的士人被称为进士。江浙行省的乡贡及进士在元末明初这个特殊时期或战或降或隐居,本文就对其动向问题加以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