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飞跃,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小农生产,工业化的启动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如此,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如此。面对历史上工业化启动的方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反思与开拓,如苏联走"内部积累"道路,中国则是走自己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内部积累"道路,并通过艰难探索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之后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引进外资",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城市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经过"十五""十一五"十年的艰苦努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工业化加速发展,武汉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向后期升级阶段。2011年12月召开的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大武汉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伟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该理论提出的理论根源和战略意义,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青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立足青海实际,依托资源优势,是走新型工业 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是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省第十界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栗战书省长在省委十届五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强化工业主导地位”,“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跨越带动全省发展跨越。”近年来,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6.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城市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领导下,武汉市委把发展工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特别是1953年后,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一批大型重点项目落户武汉.武汉提出"基建第一"的口号,倾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发展地方工业.此后,武汉重新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并...  相似文献   

7.
工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武汉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2013年5月,武汉市政府批准《武汉工业遗址保护规划》,同年,武汉市政府立项组织学者编撰《武汉近代工业史》,由唐惠虎、李静霞、张颖主编。作者本着为武汉工业存史、为武汉企业家立传、为武汉城市留迹之宗旨,全面而详细地概述了武汉工业兴起、发展、兴衰近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轨迹,梳理了武汉近现代工业不同阶段的发展脉络。2018年,本刊摘录该书第十、十一章,开辟"工业史话"专栏,通过打开尘封已久的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镜头,向世界展示武汉近代工业百年之风流,弘扬先辈披荆斩棘、"敢为人先"之胆气,重振武汉"制造"之雄风,复兴大武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人口、环境、资源条件,证明中国不能走其他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而社会进步和人民的觉醒、政府的决心,为中国展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张继允 《世界》2004,(6):32-33
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财富.就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就是走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0.
孙兰武 《神州》2012,(17):175-175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开滦集团作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曾掀开我国民族工业的历史篇章,为新中国建设和煤炭工业的发展做过巨大贡献。作为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一面旗帜.开滦集团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积极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通过实施积极主动的转型战略,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11.
刘景华  崔洪健 《历史研究》2012,(3):126-142,192
东盎格利亚是英格兰东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作为中世纪较为发达的传统农业区,它具有与典型封建农业区不同的一些经济社会特点。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东盎格利亚根据自身的资源、传统和优势,不断探寻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走了一条"传统农业→原工业化→商品化农业"的曲折道路,最终找到了较为适当的经济定位。东盎格利亚的这一转型既反映了英国崛起过程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道路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正在武汉从传统的商业社会向近代工业化转型的变革时期,一大批满怀实业救国夙愿的民族实业家脱颖而出,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奋发图强的斗志,毅然投身于武汉近代化工业浪潮,创办了许多开风气之先的工业企业,体现出先进的时代性和创造力。与传统农业文明所产生的商人不同,他们身上笼罩着近代化的曙光,拉开了武汉近代化工业的序幕,为抵御外侮、挽回利权作出重要贡献,造就了武汉这座"东方芝加哥"城市的繁荣与昌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的城市化历史,指出了城市化的特点和问题,并分析了它们的原因。20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史为我国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把握城市化的速度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关系。城市化水平虽然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不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推进城市化要以城市能够为它的居民提供更为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二、在很大程度上,健康的城市化需要与乡村共同发展。农村和农业的不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过度城市化的根源。三、要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追求新型的工业化具有战略意义,但现实的社会状况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4.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不断上升,续志工业篇也将更为重要。工业篇要实现创新,需要从全局上把握一地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篇目设计要突出改革的主旋律,记好经济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产品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内容;也要记好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技术改造及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 决策。海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海西州有效发挥区域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 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正>工业化作为经济现代化最基本的内涵和核心,其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进而向信息社会跃迁的过程。同时,世界历史还表明,由于各国自然禀赋、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之不同,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演进路径亦不尽相同。即使是各国在同一历史背景下,抑或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做出不同的工业化模式选择。中国的工业化肇始于落后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起点低、地域广、差别大、不平衡的现实约束使得中国工业化道路显现出自身的鲜明特点。高伯文教授近期出版了41万字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是近几年来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又一重要成果。该书既有史实描  相似文献   

17.
走优先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道路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人民革命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确定了把蒙古变成“工业——农牧业国”的目标。在一个具有悠久游牧历史、没有任何工业传统、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游牧国家里,如何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新课题。对此,人民革命党在60—70年代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上海近代工业产生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距今有一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工业场地、工业建筑、机械设备等,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近代城市转型的痕迹,它们的价值是不能被忽略的。近几十年来,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表现出后工业化趋势,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布局调整以及城市扩张对于土地的迫切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以来的历史还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假设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结果如何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中国人对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有助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接受;在中国,革命是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前提,社会主义与工业化是同时展开的;在当今形势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依然是我们开展各项事业的基本路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相混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