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月3日,春节的喜庆还未完全消退。下午14时许,山西霍州大张镇下乐平村村民段龙虎如往常一样,把4个音箱打开,在自己开的小店里弹起了电子琴。弹了不久,一个车队在小店门前停了下来。一个老外向小店走来,身后跟着一个拿摄像机的人。这让段龙虎想起了经常看的抗日片,他觉得这个老外有点像“鬼子”。  相似文献   

2.
杨虎城于一八九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孙镇百北村的一个穷苦农家,他的父亲杨怀福是农民,也兼做木工,四十四岁那年(一九八),因受仇家陷害,被黑暗政府绞死在西安。这时杨虎城只有十五岁,上有寡母,下有幼弟,不但要养家,并且还要替父亲还生前的欠债,处境艰苦异常。他本在十岁起念书,十三岁辍学,在镇上小饭店当童工,父亲死后,更加苦不堪言。为了埋葬父亲,他加入了农民的合作组织“孝义会”。“孝义会”是谁家死了人大家就帮谁的一个互助会。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中秋会”。到了辛亥革命前夜,它已经发…  相似文献   

3.
徐忠友 《纵横》2009,(1):38-42
北伐军中的“红小鬼” 1911年11月14日,在浙江省衢县岭头乡(现为衢州市衢江区湖南镇)一个姓徐的农民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婴。也许是家里的营养条件比较差,孩子出生时又黑又瘦。因孩子出生在辛亥革命成功之时,父亲就给他取了“一新”的名字,寓意“天地一新”,后来才改名为徐以新。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马燮庆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长期在党的外围组织中从事进步活动,又是扬名南京的“马头牌冰棒”的老板。他与许多“重量级”人物结成至交,自己却十分平凡地度过了一生。争做“志士仁人”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父亲正是一个新时代的志士仁人。 父亲1903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祖父曾在珠宝店学徒,后自营珠宝,生意时好时差,幸得祖母持家有方,维持全家生计,还供7个子女上学。大伯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后赴法勤工俭学;父亲排行老三,为减轻家庭负担,15岁辍学到电报局做报务员,后进入英租界上海工部局财…  相似文献   

5.
桑尼经营着一家纸张用品小店。由于地处沿海,他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发大水,淹了店里的货。有一年,遇上台风,雨势极大。转眼间雨水涌进小店,几十万的货全泡了。伙计们很着急,桑尼的老婆也跟着抢救。在大家忙成一团时,桑尼却跑了出去。“去找帮手了吧。”老婆想。几个钟头过去,水退了,桑尼才回来。“你找个帮手去这么久?”老婆抱怨道。桑尼说:“谁说我去找帮手?我有更重要的事!”老婆生气地说:“纸都成这样了,还有什么比这重要?”老婆说的没错,这次小店损失不小,有九成的货都报废了。  相似文献   

6.
“死亡之海”的新信息沙漠公路时,他告慰他的父亲说:“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一个繁荣喧闹的塔中市。”4年多后,周兴佳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如今的大漠中心,果然崛起了一座石油城。记得我在1960年秋初进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曾在沙漠南部的绿洲上听过维吾尔族老人说...  相似文献   

7.
我原名曾庆冠,祖籍是湖北省黄陂县。1922年3月5日在汉口出生。我的祖父曾梁府原在家乡种田。因生活难以维持,和祖母来到武汉。当过苦力,做过菜贩,摆过烟摊。后来经济情况稍好,开了一爿小百货店。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的父亲曾觉先是长子。我的两个叔叔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只有我父亲热衷学习,而且由于祖母的偏爱,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我的母亲姓段,出身于农家,很早就由煤的之言与父亲订了亲。她嫁过来时,父亲正在大学念书。那正是“五四”运动时期,父亲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对于这种包办婚姻不满。大约…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父亲给予我们很多教诲,但是最重要的也许是“忠诚”。父亲当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律师,但他却专门为一个法律事务所工作了很多年。大萧条时期,祖父被诊断患了癌症,父亲没有钱给他治疗。法律事务所的一位老同事知道父亲的困境后,给他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支付医疗费。父亲为了报恩,一直为那个人服务。直到老同事去世,父亲才离开,在华尔街创办了自己的专利和商标法律事务所。  相似文献   

9.
我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夜冀中平原一个不是很大的乡村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常年抗日在外。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我来与父亲同住前,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两次短暂的模糊的记忆。所以,虽然我内心对父亲十分崇敬,而要叫声“爹”却是较难出口的。我记得,那时大家都说我  相似文献   

10.
毛岸英上“劳动大学” 1946年初,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大学毕业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已经18年没有与父亲见面的毛岸英,非常希望留在父亲的身边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张学良将军是我国20世纪最为传奇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皆知,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民国初年有名的草莽英雄,靠着马上的本事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张学良不仅清楚父亲数度挥兵入关,挑起两次直奉大战,其目的是想问鼎中原,重温所谓的“皇帝梦”,而且他还明白晚年的父亲又把这一“梦想”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当年,他曾对机要秘书郭维城先生讲过:在他28岁那年—一也就是在他父亲率部退回关外被炸死的1928年,即将告别世间的张作霖公然要他做“当今的李世民”。他当即坚辞:“我不当李世民!”后来,定居…  相似文献   

12.
姜一新 《纵横》2013,(12):45-47
笑对“批判” 父亲参加陪同周恩来踏勘三峡时留下的著名照片“周总理视察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以及周恩来、父亲两人其同签名的岩心牌,本是父亲一生平凡工作中的一次不平凡经历,谁知却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厄运。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却是在“打倒”父亲的大字报上。  相似文献   

13.
<正>1920年6月1日,一个美国男婴在山西汾阳降生,这注定他的一生要与中国结缘。但当时男婴的父母以及左邻右舍谁都没想到,将来他会为自己起个“安石”的名字,会成为大名鼎鼎的美国外交官,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为什么会在山西出生,并且起了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这要从他的父亲说起。恒安石的父亲叫恒慕义,德国裔美国人,是一个公理会传教士,  相似文献   

14.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贺培真《原名贺果》,曾于“文革”中为我叔叔贺绿汀等人的冤案进京告“御状”,引起毛泽东的关注,因为毛的直接干预,叔叔才得以从上海“四人帮”余党魔掌脱险回家与我父亲重逢。父亲于1913年由家乡湖南邵阳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四师”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直到1918年毕业,与毛泽东同班达五年之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之后数十年的革命风雨中,父亲与毛泽东虽不在一起,却是经常互相惦念、关心着对方的安危。全国解放后,父亲奉调贵阳任市教育局局长,与毛泽东恢复了通信,父亲一生珍藏着毛泽东于1951年12月5日…  相似文献   

16.
康克清印象     
张复 《百年潮》2011,(11):20-23
1984年夏秋,我抽空去北戴河看望在那里休养的父亲张仲实。一天上午,父亲对我说:“康大姐也在北戴河,好多年不见了,我要去看她。”在中国谁不知道“总司令夫人”康克清!我陪父亲去看“康大姐”,几分仰视,几分好奇,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康大姐”。  相似文献   

17.
短短数年,徐志兴凭着街头小店创立了“猴不吃”麻花的品牌,使它与“狗不理、猫不闻、耳朵眼”等老品牌并驾齐驱。徐志兴敢为天下先,买下了列车冠名权,使“猴不吃”麻花的美名享誉全国。天津市委党校把徐志兴的创业史命名为“猴不吃”现象,号召党校学员和天津国企领导人学习徐志兴的创业精神。究竟靠什么魔力,徐志兴快速营造出这一品牌?究竟凭借什么胆略徐志兴敢向百年老店挑战?读完这篇辛酸拼搏史,你会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楚泽涵 《炎黄春秋》2000,(10):79-80
父亲楚图南“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河南明港“五七”干校。1969年接受“审查批斗”时,由父亲口述,母亲彭淑端记录,写下了父亲的早年经历。这篇最后经父亲修改过的短文,对于人们了解作为一位老共产党人的楚图南无疑是有帮助的。特别是此文写于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其中有许多“话外音”,通过父亲事后的回忆和我的理解,介绍出来,一定是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9.
周七月 《纵横》2014,(11):47-52
周总理亲口对我父亲说,他是国家总理,而我父亲是“文艺总理”,但父亲在《八十自嘲》一文中,却幽默地自我描述说:“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  相似文献   

20.
程永源  程永江  高芳 《纵横》2010,(4):8-13
叶帅住进了程家花园 北平沦陷后,父亲程砚秋不给日本人演戏,日本人就组织“黑狗子”在北平东车站打父亲,还半夜到家里来抓父亲。父亲从此就不演戏了。在现在的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旁边,有一个叫董四墓的地方,那里早先有一个金家花园,共18亩地60问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