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八旗自叹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创立的,结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满族的社会组织制度,共存在了296年。这个以旗统人、以旗统兵为特点的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曾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1644年,清王朝摄政王多尔衮挥师入关,迁都北京,统一全国,那时的八旗军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骑射精锐。  相似文献   

2.
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清太祖努尔哈赤设计了身后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方案。"八和硕贝勒",有时泛指八旗的和硕贝勒,有时也可理解为是八个和硕贝勒。由于旗主也称和硕贝勒(和硕贝勒不一定都是旗主),所以这"八和硕贝勒"便有可能是指八旗八个旗主。那么,与共治国政制联在一起所称的这"八和硕贝勒",究竟是泛指八旗的诸和硕贝勒?还是指八旗旗主?进一步说,努尔哈赤在天命后期是否规划了由八个旗主共治国政的制度?若果如此,这八个旗主又是何人?由于没有明确记载,且史料缺乏,至今仍是个谜。由于它关系到当时八旗制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时,每旗除和硕贝勒为一旗之主外,还设固山额真一名,为一旗最高管旗大臣。因山额真这一名称后改为固山昂邦,汉名为都统。八旗都统初为官名,后来也是一种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有关八旗都统的文章不多。本文试从八旗都统的组织情况,具体职能的叙述中,阐述八旗都统在清代的地位和作用。一从主旗贝勒到八旗都统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时,他本人既是两个旗的主旗贝勒,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当时,八旗之间,如同八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主旗贝勒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不相统属,权力很大,他们…  相似文献   

4.
八旗既是清代重要的军事组织,也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它既以旗统兵,又以旗统人,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也称为"旗下人"。在清代,旗籍对于旗人来说极为重要,取消旗籍也就意味着旗人身份的豁出。  相似文献   

5.
正八旗制度是清朝独创的兵民合一的政治行政与军事组织,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又称"八旗"。其中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为纯色;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为正色镶红边;镶红旗为红色镶白边。起初只有八旗满洲,后来被征服的蒙古人、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共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八旗满洲。八旗制度始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完备于  相似文献   

6.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形成于满族入关之前,是八旗制度的基础。这种土地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与入关前满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八旗制度及女真人的村落组织是怎样的关系,这是研究八旗土地制度形成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就此问题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清初汉军八旗的诸多疑难问题。认为努尔哈赤时期汉族官兵多是“随旗”行走,随旗汉人与旗人不应混淆。入旗汉人载体是包衣等内牛录,对16个外牛录提出质疑;认定六甲喇诞生于天聪朝,是旧汉兵组织。汉军旗诞生时间不是天聪五年,是天聪八年;汉军八旗及其牛录制度的完善化是崇德七年;“三顺王”与续顺公所部“归并”汉军旗,但当时未曾编组牛录。  相似文献   

8.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制度。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个组成部分。在有清一代,他们都是“旗人”,但在八旗之下,既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别,更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就是为了统辖广大的满洲、蒙古、汉军之人,使他们都在八旗制度的管辖之下。据史书记载:“太祖……太宗(皇太极)……爱立八旗,……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使子孙、他中朝(亦指明朝)将众来降及所掠得,别隶为汉…  相似文献   

9.
在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中,考查努尔哈赤创制的八旗,自然究及它初期所由来的牛录制度。牛录是来源于明代女真族(满族前身)人的射猎组织。以后,牛录又有了军事、行政组织的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牛录”是基层单位,五“牛录”立一“甲喇”,五“甲喇”立一“固山”,满洲八旗共八“固山”应该指出,八旗制度和金代猛安谋克制度是有一定因袭关系的。但以上需要弄清的问题,从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中却找不到因袭的痕迹。那么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呢?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弄清这个谜团,对我们认识满洲八旗制度和入关前满族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满族形成于十七世纪初,主要是由明朝末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衍变而来的。满族的形成与八旗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615年,努尔哈赤首创八旗,将长期处于分裂状况的东北女真人统一起来,纳入八旗组织之中,从而为一个新的民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637年,皇太极正式宣布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从此,满洲做为一个民族的名称取代了女真,并在历史上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1.
李军 《文物世界》2013,(6):32-35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对于统治地域广大的中国,特别是广大的汉族人民,其内部团结是十分重要的。满族在努尔哈赤时期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满族组织形式的关键,满族统治者利用这种兵民合一的组织提高了民族团结和战斗力,利用汉族内部斗争的时机积极发展力量,最后打入山海关,一统江山。随着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这种八旗制度与文化先进很多的中原和南方地区相比,显得落后,而且作用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八旗子弟"一词解释为"提笼架鸟"、"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这完全是一种偏见,是对"八旗子弟"内涵的歪曲,以偏概全.清代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组织,是清王朝立国、维护国家政权之本,清代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在旗者统称为"八旗子弟".在清代历史中,在八旗子弟中涌现出了许多人才,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做出了诸多贡献.  相似文献   

13.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范丽八旗制度是满族所特有的集政治、军事和生产于一体的制度,它的确立为后金政权和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历史背景。一、八旗制度出现的历史条件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到天命四...  相似文献   

14.
试论皇太极时期的旗地政策赵令志努尔哈赤子天命六年(1621年)进人辽沈地区后,很快实行“计了授田”,将部分新占领的土地分配给八旗将士,以此来解决八旗官兵的生计,首创为八旗分配旗地之制,从此旗地便成了八旗将士的重要经济保障.其后世之继承者,在执行旗地政...  相似文献   

15.
牛录是八旗制度的基层军政组织,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发展,与之息息相关。因此,牛录起源的具体时间,早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现存献有阙,诸位学莫衷一是。本另辟蹊径,从努儿哈赤政权基层军政组织的起源人手,重新探讨牛录的起源问题。认为八旗牛录制度的形成,并非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问点,而是经过了“狩猎之牛录”、“部落之牛录”、“八旗之牛录”三个发展阶段,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八旗制度的论文和专著,在讲述八旗的建旗史时,总认为早在一六○一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就曾创设黄、红、蓝、白四旗,直到一六一五年(万历四十三年)增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可是一六○一年始建四旗的说  相似文献   

17.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是八旗制度的基础,分布于京畿和东北地区。它包括皇庄、王庄、官庄、八旗官兵的土地(即一般旗地)。一般旗地在旗地中的比重很大,具有代表性。搞清楚东北一般旗地所有制关系及其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入关前后的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土地制度的性质及东北土地所有制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满族在清王朝统治时期作为统治民族,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但特权的主要享受者是以满族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而广大满族人民却被牢牢地控制在j\旗制度之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当兵打仗。清政府拨给的八旗兵的“份地”和粮切,在人关初曾给他们带来优裕的生活。可是后来,随着八旗人口的日益增长,兵有定数,切有定额,便在北京和驻防关内各主要城市的八旗官兵中产生了八旗生计问题。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财政枯竭,八旗兵的粮饱问题毫无保证,生活更加穷困。驻防旗人竞有“衣敝履穿”、“赴乡乞食”者,西安旗人一年之中便“饥…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八旗制度”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实现了旗人社会的兵民合一.旗人的一切生活待遇,都在八旗制度下获得,住房也不例外. 清初,北京旗人的住房有一定之规,以现代标准看,就是科级官员住3间房,处级官员住4间房,司局级住7间房. 按官阶高低分配相应住房 旗人住宅的出现,与八旗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顺治入关后,八旗精锐集中驻守北京,朝廷为数十万进京的八旗兵民提供禄米、俸银、住宅、田产.经过“圈地”和对汉人的驱赶,清廷控制了北京内城和西北郊区的大片田宅,形成“满汉分城”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15年组建满洲八旗之前,是否有过一个四旗的发展阶段?目前史学界见解不一。有的先生主张:1615年八旗(即八固山)建立之前,并无黄、红、蓝、白四旗(即四固山);也有的先生仍认为八旗之前建过四旗。我同意在八旗之前建过四旗(即四固山)之说,但在四旗建立的时间、方式等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又与持同一观点的先生有所不同。本文拟略述管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