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朝在永乐年间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黑龙江下游出海口附近(距海约100公里)的特林的一座观音庙的基础上建造了永宁寺,并于1413年(永乐九年)在寺旁树立了一块石碑,《满洲金石志》称之为刻有《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的石碑。1433年(宣德八年),明朝在此又树立了第二块石碑,史书记载碑题为《重建永宁寺记》的石碑。永宁寺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是,记载永宁寺修建过程的永宁寺碑却不时地引起人们的兴趣。外国人曾感兴趣于它的内容,中国人却关心它的去向和下落。  相似文献   

2.
<正>永宁寺碑晤面记一在海参崴生活和工作期间,心里总挂念着拜谒永宁寺碑的事,工作忙加路途远,一直耽搁着。国内热心研究黑龙江邮驿的几个朋友,比我更急不可耐,每隔十天半月就打来电话询问。2006年12月14日这一天,我终于有了去市中心的机会,目标选定在阿尔谢涅夫博物馆。根据我在国内报刊摘录的线索,永宁寺碑现存海参崴博物馆,但这是一个泛指地名,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下游,阿姆贡河流入黑龙江的河口对面的高崖上(现苏联境内),有明代修建的永宁寺遗址。永宁寺始建于永乐十一年(公元一四一三年),重建于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是明代在黑龙江和库页岛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统治的重要历史见证。一四三三年重建的永宁寺颓圮于何时,已不可考。作为考古遗迹而出现于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4.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王朝,明初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力壮大,因此,明朝对东北边疆的统治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明朝统治东北的重要历史遗迹和遗物有吉林阿什哈达摩崖和在黑龙江口附近特林地方建立的永宁寺碑。一、吉林阿什哈达摩崖  相似文献   

5.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4):40-42
<正>鹰猎文化简述。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一般意义的鹰猎指的是利用海东青捕猎。海东青文化起源于唐代甚至更早。《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唐以后,海东青成为黑龙江地区满族先民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主要品种之一。《契  相似文献   

6.
明朝初年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几乎同时派遣内官亦失哈七上北海(今鄂霍次克海),建立奴儿干都司,敕建永宁寺,立碑两座:一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一为《重建永宁寺记》,立于宣德八年(1433),碑文反映了其时文化招抚政策的实施,开创了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纪元。本文由亦失哈家族新资料的发现、永宁寺碑四种文字六字真言考和永宁寺碑与东北亚丝绸之路特点三部分组成,确证了亦失哈七上北海,永宁寺碑体现多元文化特征,并提出以北京为起点,明代卫所网络是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7.
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永宁寺记》碑的女真碑文对译为与明代女真语相近的清代建州地区满语,试图将二者联系,回译碑文中并未识别出的女真文;进而探究明代女真语与清代建州地区满语的关系;揭示永宁寺建立的职能与性质。  相似文献   

8.
女真文、汉文《九峰石壁纪功碑》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蒙古国,是继《永宁寺碑》后女真文碑铭的又一重大发现。《九峰石壁纪功碑》所记载的是金明昌七年(1196年)尚书右丞完颜襄率军在斡里札河讨伐北“术孛”(阻卜,亦作阻pu)大获全胜的一段史实,由于碑文对国号、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重要人物的姓名、官称、封号都有明确的记载,因此对《金史》、《元史》都具有重要的补证价值;又由于存世的女真文碑铭极为罕见,此碑的释读会大大加深人们对女真语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2):33-36
<正>4.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4.1五国鹰路——海东路距今1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在唐黑水路和辽契丹道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东路,史称"鹰道——五国鹰路"。辽代的这条"鹰路"指的是上京临潢府——黄龙府——五国部交通路线。辽时称生女真部以东地区,渤海国黑水靺鞨后裔,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北以东,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为"五国部"。辽属国、属  相似文献   

10.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阳永宁寺塔是北魏历史上最著名的建筑物,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本期刊发的钟晓青的文章,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永宁寺塔做了复原探讨。  相似文献   

11.
翻开吉林市地图,在雾凇岛西岸、土城子北面约1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打渔楼的村子。史书上记载,这里又叫鹰屯,是努尔哈赤设立的专门捕鹰机构,类似于皇家猎鹰专供站。当地人世代为皇族服务,捕到的鹰在这里驯服后供皇上及王公们打猎把玩。猎鹰猎  相似文献   

12.
半世纪来,苏、蒙两国出土了不少的有关中国的考古材料;像诺音乌拉出土的汉代漆器与绢绘,阿巴干出土的汉代建筑遗址,鄂尔坤河畔发现的突厥阙特勤碑、回纥比伽可汗碑,伯力发现的明代奴尔干都司永宁寺碑等,已经是我国考古学界所熟知的事了。最近作者借着到苏联学习博物馆工作的机会,在莫斯科物质文化研究所C·B·吉谢列夫、Л·  相似文献   

13.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3,(10):37-41
<正>7.5冰雪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永宁寺碑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边境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流域女真族领地的管理,除了对西阳哈用兵以外,更主要的是采取了怀柔和招抚政策。使得处于原来元朝统治下的女真等各部"悉境归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与经营,制定政策,派人前往",以召圣意"。1403年(明永乐元年)派遣邢枢偕同知县张斌等人千里迢迢前往努儿干,招抚吉烈迷各部,吉烈迷首领归服。次年入朝,明政府予以抚恤并下令设置了奴儿干卫。以后的4年间,明朝皇帝3次派遣使臣到奴儿干征纳贡赋,加强管理,继续招抚。"奴儿干等处来归野人"归  相似文献   

14.
《方拱乾诗集》系兴盛合复旦大学、上海市两图书馆藏本而校刊之,于1992年4月印成,以一帙遗予。予读之,蹶然曰:使金静老尚在必拍案叫绝。静老极萦心于明季东北流人诗,尝欲刊剩禅师诗而未果也。今兴盛苦心觅甦庵诗而传之,其前言历叙始末而系以论曰:“方氏《何陋居》诗集……基本写于宁古塔地区……可称是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诗集。……更何况其诗歌确实有补史之缺或与其它史籍互相印证的作用。如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即所谓的东京城)、明代奴儿干都司永宁寺碑、清初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斗争等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6,(6)
唐太常卿陇西公李宽碑,记载了碑主李宽的世系、历官及生平事迹,对李宽先祖及后代事迹亦多有涉及,可补史书记载的不足。本文从碑文入手,结合文献记载对碑主姓氏渊源及改移、碑主世系及生平、碑主子孙事迹、碑文撰书者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特林有永乐十二年(1413年)“敕建”及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之《永宁寺碑》各一方。碑中题名者114人(姓名剥落者不计入,又有一人两碑皆见其姓名者),而里贯、事迹可考见者,仅24人。1、钦差都太监亦失哈《崔源碑》作亦信(见下文),当系汉名。《明史》卷304有传附曹吉祥后。传称:“亦失哈镇辽东,敌犯广宁,亦失哈禁官军勿出击,百户施带儿降敌,为脱脱不花通于亦失哈。正统十四年  相似文献   

17.
<正>在甘肃清水县西汉名将赵充国陵园内,有一通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的造像碑(被命名为"鲁恭姬造像碑")。该碑质地为砂岩,碑形呈拱顶碑状,高200厘米,宽85厘米,厚56厘米,右下角微缺。据志书记载,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清水大地震,该石碑被深埋于地下。清道光初年,此碑出土于清水县城北李崖石佛坪。200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该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  相似文献   

18.
《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永宁寺是北魏时期崇佛建寺之风达到鼎盛的标志之作。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肃平熙平中(公元516年),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灵太后亲率百僚,表基立刹。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诸费用,不可胜计。”但是,这座苦心经营的皇家寺院仅仅辉煌了短短18年的时间,便于孝武帝永照三年(公元534年)毁于一场因雷电引起的大火,直到1980年前后考古工作者对塔基进行科学发掘,这座长期不为人知的艺术宝库才重现人间,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风采。 永宁寺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有各种泥塑作品、壁画残块、建筑材料及其它遗物。其中…  相似文献   

20.
风雨永宁寺     
<正>很少有一座寺庙由三位皇帝亲自赐名,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也很少有一座寺庙与一座城市的变迁息息相关,几乎记载了朝代变更的全部历史——她,就是盐城护国永宁禅寺。盐城永宁寺始建于1300年前的唐朝初年,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任方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