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98年第五期《文博》中刊有《唐永康陵调查记》一文,文中提到“近闻甘肃省清水县鲁家湾也有一座李虎墓,并有墓碑出土,如果此说属实无误,那么,三原县之李虎永康陵,可能是唐朝立国后,李渊将其祖父墓从清水迁葬于此的.” 首先说明,这一估计是错误的,如这样,清水李虎墓的真伪就直接关系到永康陵的形成.清水李虎墓是去年发现的,因出土了《李虎墓志铭》(不是“墓碑”)而加以证实,有《墓志》当然就有墓葬,证明李虎墓并未迁移.去年有人匆匆撰文发表,不加考证,就认定此墓和《墓志》就是唐李渊祖父唐国公李虎之墓,大加赞扬,认为清水即是唐王朝李氏的发祥地,这就问题大了.如唐公李虎之墓在清水,那为什么李渊又在三原县建立永康陵?永康陵岂不成了伪造.李渊生于北周建德中,对他祖父的葬地必然是清楚的,想不会把陵址搞错.据我考证,清水李虎并非唐公  相似文献   

2.
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省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庄乡王尹村北200米处,有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图一)。陵东原有附属建筑光业寺,今已不存,只有唐《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下简称《光业寺碑》)一通存于隆尧县碑刻馆。陵、碑都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3.
东汉陵墓踏查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汉自刘秀建国,到汉献帝禅位于曹魏,建造有12座帝陵。根据文献记载,除汉献帝的禅陵(234年)在河南焦作(修武县)外,其余11座帝陵均在东汉都城洛阳附近。《帝王世纪》载: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明帝显节陵在“故富寿亭也,西北去洛阳三十七里。”章帝敬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三十九里。”和帝慎陵“在洛阳东南,去洛阳四十一里。”殇帝康陵“去洛阳四十八里。”  相似文献   

4.
冯夏 《成都文物》2006,(4):38-40
“后陵永庆院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有二石幢,犹当时物。又有太后墓,琢石为人马甚伟。”此为南宋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期间,所作的《剑南诗稿》卷八《后陵》诗序。诗序中所谓“在成都大西门外不及一里,盖王建墓也”,即指1942年发掘于成都西北处的永陵(俗称王建墓)。而诗序中提到的“太后墓”究竟是谁的墓,它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5.
唐献陵踏查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文管会于五十和六十年代曾对分布在关中地区的唐十八陵进行过调查,刘庆柱、李毓芳同志于七十年代中期对唐十八陵也进行过调查,但后来的二十年间,人为和自然的因素使多数陵区地貌、景观、建筑遗址、石刻情况有所变化,笔者近年在研究陕西帝王陵中,于1995年至1997年,曾三次赴三原县对唐献陵进行踏查,现将调查情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不是陵的陵     
傅盛 《中华遗产》2021,(4):90-97
唐陵中,有一些等同帝王陵的特殊墓葬,称“号墓为陵”,何人有此殊荣?看似逾越规制的风光大葬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血雨腥风?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大唐储君李弘猝死于东都洛阳。唐高宗悲痛万分,46岁的天子为24岁的太子写下祭文.  相似文献   

7.
唐冠军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东莞郡开国公臧怀亮的墓位于陕西省三原县陵前乡三合村西侧三百米处.1985年4月至12月由咸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共出土壁画六十余幅,文物三百余件,其中有臧怀亮的两合墓志(封三).这两合墓志,一是臧怀亮病卒的开元十七年(729)所撰,无撰者姓名,首题《大唐故冠军大将军左羽林军大将军上柱国东莞郡开国公臧府君墓志》(以下简称《一号志》);一是臧怀亮与妻合葬的天宝十年(751)朝议郎行侍御史颜真卿所撰,首题《大唐故冠军将军左羽林大将军  相似文献   

8.
沈约故里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约故里的考证,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林家骊先生的德清县西部东沈说、陈桥驿先生的德清城关以东说为代表,其他还有余杭博陆、德清八都、东衡等多种说法。造成这种众说纷纭的原因是上述研究多数以对文献史料的研究为基础。2001年浙江省开展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笔者充分利用了上述专家对史料研究的成果,结合田野调查中有关沈约故里史迹的发现,用史料与史迹互证的方法对沈约故里的地点重新进行了考辨。以皇觉寺遗址及实物证明遗址所在就是沈戎故居舍宅为寺的古怀德寺原址,从而确定了沈约《自序》中余不乡的地望,并推定余福里是乡改里名后的孑遗。推定《自序》中博陆里改名怀德里是里以寺名。最后以祭祀沈约的吴兴庙遗址,纪念“竞陵八友”之一萧衍的萧公桥等史迹,确认今德清县武康镇龙胜村坞里、姚坞里,就是沈约《自序》中的故里“余乌村”。  相似文献   

9.
在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约15公里处的石道村有座秀丽的山峰,叫金粟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寝,名曰泰陵。《唐书·代宗本纪》载: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三月葬至道大圣大明皇帝于泰陵。陵园辟有南北东西四门,各门皆有精致美观的石雕,雕琢技艺高超。特别是南门的天马、翁仲、石蹲狮,堪称“唐十八陵”石雕之珍品。泰陵南门位于今保南乡唐陵村西500米处,石雕存量最多。在宽阔漫长的御道两旁,自南向北,依次整齐地排列着华表、天  相似文献   

10.
齐扬 《文博》2005,(4):7
陕西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尤其顺陵、桥陵、乾陵石刻是其典型的艺术体现。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陵前石刻现存有34件,石走狮和天禄是其中的精品。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石刻总计124件,内城东、西、北门之外各有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仗马和控马人各3对,号称“六龙”。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陵园石刻更富于写实性,堪称唐陵石刻艺术之冠,陵园现存石刻50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珍贵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风化和破坏,大部分石刻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三原县存《陆让碑》,为唐初名碑。今人杨震方《碑帖敍录》称此碑“为唐碑中有数之作”,其文亦“可补史之逸”。明以前未着录此碑,至清初发现时,已残泐殆半,今存字更少,撰者官衔仅存“洗马”二字。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四六所载此碑撰书人署衔为:“太子洗马艹陵囗囗撰,太原郭俨书。”  相似文献   

12.
1985年8月,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普查队对吐蕃松赞干布陵和赤松德赞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所获简报如下。松赞干布陵(封二:1),又名“红陵”,位于穷结县城西南的穷结河岸边,即藏王墓地的西北角。《贤者喜宴》云:松赞干布陵“在雅隆穷布境内”。《档木措》又载:松赞干布陵“在穷普下游”。以上两地名都指现在的穷结。松赞干布陵上有一“红庙”,属宁玛派著名的热巴坚·尼玛沃色(1124—1192年)时期所建。松赞干布陵除封土外,陵园范围内小部分已被水冲成河流,大部分成为耕地,现在地面上不能辨其周长。该墓位于孙芒松芒赞陵的北边,一线排列,  相似文献   

13.
南京现存上坊镇石马冲、栖霞山西南狮子冲两处石兽遗存的墓主问题多有不同意见,就《建康实录》、《元和郡县图志》、《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有关梁昭明太子陵、陈武帝万安陵、陈文帝永宁陵的地理位置的记载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认识:陈武帝万安陵在上元县东南今方山西北一带,特别是根据《六朝事迹编类》的记载,石马冲石兽为陈武帝万安陵之说有相当的可能性;狮子冲石兽为陈文帝陵的看法,从地理位置和石兽风格两方面看都是符合的;至于昭明太子陵,虽然文献记载的地理位置很不一致,但大致可以从尧化门内数里和栖霞山旁两个位置来考虑。  相似文献   

14.
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里耶秦简牍中有关阳陵、迁陵的文书记载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相结合,考订这两个秦县的沿革与地望,并着重分析阳陵县的起源、地望和迁陵县的乡里结构等问题,指出:目前关于里耶简中阳陵地望的两种说法,均不能与传世文献完全吻合,我们认为此县既不属洞庭郡管辖,也不应在关中地区;由此提出另一假设:里耶秦简中阳陵县的前身即见于包山楚简之“阳陵”,为郑国故地,后属于楚,当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迁陵即今里耶古城,但非洞庭郡治所;迁陵县下辖乡,乡下辖里,与包山楚简所见县辖里的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王伯祥先生选编的《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及郑权中先生的《史记选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实为目前国内《史记》选本中流传广泛、注释亦较为详实的版本。但二本在对《史记·项羽本纪》的注释中,出现了同一讹误。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渡淮)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左,及陷大泽中”。王先生注:“陷大泽:骑士误入低洼之地,耽误了赶路时间。今安徽省全椒县东南三十里有地名迷沟(去阴陵五里)相传就是项王所陷入的大泽。”古地阴陵今在何处?距离全椒多远?历代史籍均说:阴陵,秦置县治,即今安徽省定远西北。《定远县志》载:“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王伯祥、郑权中二位先生亦以为误。而全椒在此东南,相去二百里,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且王先生上款已注明:“阴陵,故治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下条注却说:全椒东南三十里迷沟(去阴陵五里)”——此大谬也。再说项王自北而来,“至阴陵,迷失道,田父给曰:‘左’”乃西向也。去全椒方向恰好相反,所陷之大泽,何以会在全椒东南呢?自王、郑二版本问世后,许多《史记》校注者便援引、沿用这条注释,以讹传讹如是也。  相似文献   

16.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李隆基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崩于长安神龙殿,时年78岁,在位45年.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三月葬于泰陵[1].泰陵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东北15公里椿林乡五龙山余脉的金粟山,属于“因山为陵”的形制(图版一,1、2).是关中18座唐帝陵中最东端的一座,与最西端的乾陵直线距离约150公里,与西南方向的西安距离约130公里(图一).唐泰陵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是“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考古调查工作的子项目之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陵考古队承担考古工作.本次工作自2008年4月开始,2009年11月基本结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8年主要是对整个陵园进行踏勘调查和全面考古钻探及测绘.  相似文献   

17.
陵户是日本律令制国家中,为天皇及其皇族守卫陵墓的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陵户这一名称来自唐朝中国,在公元681年制定《净御原今》时,日本已经开始使用“陵户”这一名称。根据《养老律今》的规定,陵户在律令制下属于“贱民”阶层,是当时的“五色贱”身份之一,但在《大宝律令》中,陵户仍然属于“良民”阶层。在“五色贱”中,同其他贱民相比,陵户有着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地位。对陵户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日本律今制国家等级制度与贱民阶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崇仁乡、白鹿乡是张家港杨舍境内两个古老的乡,据明代弘治《江阴县志》记载:崇仁乡在宋代下设3个里:白雪、石塘、一缺。自鹿乡下设3个里:散明、常凤、注汝。清代叶长龄在《杨舍堡城志》乡保一节中记述:“杨舍跨崇仁、白鹿二乡,西北分崇仁之东境.东南分白鹿之北境。其先崇仁统里三:白雪、石塘、一缺。  相似文献   

19.
唐兴宁陵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12月,咸阳市博物馆在规划唐兴宁陵保护范围的同时,对该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获得的资料整理如下。唐兴宁陵,又名唐代祖元皇陵,是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晒之墓,位于咸阳市红旗公社后排村的北原上,即咸阳原二阶台地上。《咸阳县志》记载:"代祖元皇陵,在县东三十五华里,坐落萧城村正南三里,名兴宁陵。"《关中胜迹图志》引《长安志》云:代祖元皇帝兴宁陵,"在五云多,周二里"。萧城村即今咸阳市韩家湾公社怡魏村,此地是汉高祖长陵所在地,长陵城传说为萧何所筑,故俗呼萧城,因而此村又称萧城村。兴宁陵除封土外,陵园范围内均已成为耕地,现在地面上不能辨别其周长。此陵距二道原  相似文献   

20.
<正> 《旧唐书》卷一三三《李晟传》云:“(兴元元年)三月,(李)怀光自三原、富平东抵奉天,所至焚掠,乃自冯翊入据河中。”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京兆府”条:“三原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富平县,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奉天县,次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