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文一、总论、专题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张海鹏.近代史研究,1关于近代中国“两半”社会性质总理论的由来.周兴.历史教学,2中国近代史上下限新论.李殿元、李君惠.文史杂志,2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金冲及.中共党史研究,3论中国战略文化的近代流变.杜永吉.军事历史研究,3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黄宗智.开放时代,4三个历史漩涡与三次历史超越:20世纪中国的历史创造.赵凌云.江汉论坛,4近代中国民族精神重构中的经验之思与形上之思.欧阳彬.山西师大学报,5中国近代社会不是“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肖铁肩.求…  相似文献   

2.
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获益于社会的进步,获益于平等的学术对话,获益于社会的开放与对外学术交流的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并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荣维木 《百年潮》2007,(8):66-70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历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抗日战争史研究被纳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畴,被包置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之中,而不是独立的历史分支学科研究,因此难免带有局限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抗日战争史研究才开始向着历史分支学科研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共党史学作为社会科学中一门严肃、独立的学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共党史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中共党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共党史学作为社会科学中一门严肃、独立的学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共党史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中共党史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共党史学界对党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 ,作为党史学基础理论组成部分的党史史学史研究也有了进展 ,但总的来看 ,这方面研究的力度还不够。 2 0 0 1年 7月 ,周一平先生的《中共党史史学史》一书作为庆祝党的 80周岁生日的重点图书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丰富和发展了党史史学史研究的成果。《中共党史史学史》有以下方面的特色 :一、提出了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目前 ,关于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 ,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如学科名称 ,张静如、王学勤等主张用中共党史学史。周一平认为用“中共党史史…  相似文献   

7.
胡绳同志是我们党的理论家。他的理论兴趣广泛,述涉及哲学、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以及时政评论。他不仅是一个学,还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贡献了心力。作为学,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他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据我所知,他与近代史研究所关系很深,对近代史研究所的发展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中国近代史学科形成于 2 0世纪 3 0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一 )新材料的发现 ,包括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及海外中国近代史资料的搜求 ,特别是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发现 ,直接改变了学者关于近代史的观念 ,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二 )史学新思想、新方法的输入 ,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 ,就是新史料运用新史学的实践的结果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步史观的输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近代化叙事模式”的确立 ;二是重视史法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编撰模式的转变 ;三是普遍史的倾向导致了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在中国历史学研究中,是一门新兴的重要的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性被突出地提了出来,瞧不起近代史研究、“书不读三代以下”的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靳诺 《百年潮》2013,(10):60-61
胡华教授是我们国家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毕生坚定不移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新中国中共党史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胡华教授的一生伴随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曾先后担任学校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发言选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座谈会发言选登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百家争鸣”方针,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心和近代史研究所于7月24日联合召开学术座谈会,围绕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殖民主义观点问题、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肖立冬 《神州》2012,(26):197-197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  相似文献   

13.
台港和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党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进展,中国共产党声望的日益增高,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对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因此,了解海外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状况,加强中外学术交流,是我国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工作者应注意和重视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林彪、康生、“四人帮”设置禁区,这项工作只在少数人中间自发地进行。国内的同志对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几乎处于隔膜状态。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4.
<正>曾业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95.6万字,158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经过60年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是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一个历史分支学科。本书以概述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对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程和进展做了系统梳理,重点介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对以往研究中的成败得失作了客观评介。该书力求全面准确,在客观介绍各研究领域代表性观点的同时,对有分歧的问题,尽量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且酌情介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正>在国内学术界,晚清史的研究对象为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这段70多年的中国历史,这已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晚清史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是断代史清史研究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从学科史角度,对清朝灭亡以来的国内晚清史研究做一比较扼要宏观的回顾,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晚清史学科的独特性,建立一个与断代史清  相似文献   

16.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学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从形成迄今大约不到一个世纪。1949年以前,为国民党政权和国民党统治服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少数共产党员和非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服务、推进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观察、研究中国近代史,在那时的时代条件下,这样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挑战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范文澜在延安写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胡绳在香港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三联书店最近推出了郭世佑先生史学论文集《历史的误读》。所选文章时间跨度大,发表时间上限在上世纪80年代,历经30余年。一卷在手,不仅可以呈现郭先生个人的近代史研究历程,还能展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线索。因为,自80年代以来近代史研究中的关键性理论突破,郭先生几乎是每役都有参与。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已大为缓解。据《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所刊“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统计,1997年仅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学术著作(含资料与工具书)即多达484部,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一部以上的中国近代史著...  相似文献   

19.
<正>【编者按】晚清史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断代史清史研究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和清史研究的共同推动下,晚清史研究业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晚清史研究进一步深入,进而建立一个与断代史清史和中国近代史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的晚清史学科体系,这是有待国内学界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谈作者有的从学科史角度,对清亡百余年来国内学界在晚清  相似文献   

20.
境界--追求圆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 ?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 ,乃是对 2 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 ;前瞻 ,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 ;交叉 ,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 ,责无旁贷 ,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 ,本刊特组织“2 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 ,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 ,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 ,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 ,见仁见智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 ,或具体入微 ,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 ,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 !当然 ,一期笔谈难竟其功。我们也深知 ,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 ,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 ,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 !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 ,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