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生于公元前557年的晋楚湛阪(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之战,是春秋时期483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战。它把春秋时期划归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大国争霸为主的阶段和新兴势力与公室顽固势力夺权斗争为主的两个阶段。因而湛阪之战在春秋历史上的作用不应忽视。一湛阪之战前晋楚争霸形势晋楚两国从晋文公、楚成王以来,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长达八十年的争霸战争。楚成王时大力北侵,公元前638年击败宋于泓(河南省柘城县北),郑、卫、鲁、曹被迫与楚结盟通好。与楚接壤之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朝的杰出政治家子罕谭风雷春秋时期的宋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商邱)正卿子罕(即乐喜),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高尚的政治道德和为官的清廉,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仅从下边的三件小事,即可见他的为人。一、"以不贪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  相似文献   

3.
庙是奉祀孔子的专庙。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庚戌岁冬十月庚子,即今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壬戌岁夏四月乙丑,即今农历二月十八日,享寿73岁。  相似文献   

4.
元朝北疆范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元朝的北疆范围,国内最盛行的说法是达到了北纬70多度的北冰洋海岸。此外,国内外还有到达了北纬60度一线、北纬56度一线等多种看法。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古代舆图与现代地图的勘合分辨,用现代科学解析计算历史上科学观测所得的数据和文献记载的疆域数据,并结合民族、历史、地理、考古、语言等情况及政治学原理,研究出元朝北疆大致到达了北纬60度一线,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个别地方达到了北纬63度,即今贝加尔湖以北。海南岛南端和贝加尔湖北端刚好在同一条经线上,这是元朝疆域南北跨度最大之处。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应该有三个钟离。第一个钟离的地望约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蚌埠市一带,是《春秋》经传成公十五年的钟离。第二个钟离的地望约在今安徽省凤台县西北一带,是《左传》昭公四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的钟离。第三个钟离的地望约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一带,是《左传》襄公十年的钟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字形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认为西周铜器铭文中作族氏称谓的"霸"与"格"所指实一,之前所谓的"霸国"或"霸族"与以往见于铜器铭文的"格国"或"格族"所指亦同,即为文献所载的春秋时期的潞国之前身,系殷商时期西落鬼戎的支系,其地望西周及春秋早期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春秋早期以后约在今晋东南的以潞城为中心的黎城、长治一带。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西周井(邢)氏所居之地和商周时期的郑地地望进行了考证,同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辨析。西周井(邢)氏中井(邢)伯一支居于陕西凤翔一带的观点证据不足,具体所在待考。井(邢)叔分为两支,一支居于西周丰京张家坡墓地附近,另一支居于西周"郑"地。甲金文中的奠(郑)地和传统文献中的郑地涵义各有不同,商周时期奠置异族人的被称为"奠"的地区很可能有多处,只有具体、固定的讲某一地点、族名时才是后世的"郑"族和"郑"地。卜辞中的郑地在陕西华县一带,铜器铭文中出现的王在郑、郑虢、郑井的"郑"是指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即陕西凤翔一带。这里还有姜姓郑族生活,郑父之丘也在这一带。传统文献中的郑国始封于陕西华县,春秋初由桓公之子郑武公迁都河南新郑。  相似文献   

8.
正1938年三、四月份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使台儿庄这个弹丸小城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一举名闻天下。然而在台儿庄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历史上还发生过一场鲜为人知同样惨烈的大战,孔子之父叔梁纥曾参加了这场战争,这就是春秋时期的偪阳大战。叔梁纥曾是公元前11世纪周代诸侯国——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君主的后代。后来,流亡到鲁国的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邹城一带)。70岁时生孔子。他人品出众,  相似文献   

9.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编年史,相传是孔子依据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史料(即所谓“鲁春秋”)编写而成的.它以鲁国的十二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世系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中一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史实.由于它语言简要而又字含褒贬,所以自从它问世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解释它、补充它的  相似文献   

10.
知文明     
<正>从清华战国简看先秦时期"地中"思想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保训》是一篇颇具价值的先秦古遗书,其所述的早期"地中"乃由舜所测得,地在历山(今河南濮阳一带)。其时囿于夷夏东西的政治格局,致所求之地中更重南、北的取中。晚期"地中"则由上甲微所测得,地在河洛有易之地(今河南嵩山、洛水一带)。其时在夏王朝开  相似文献   

11.
河南汉画中的杂技艺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的杂技(包括幻术和马戏)艺术历史悠久,从可靠的文献资料看,春秋时期已肇其端倪,《列子·说符篇》记载了宋国著名的杂技艺术家兰子的事迹,说兰子“能燕戏”、“弄七剑”。所谓“燕戏”就是汉代的所谓“冲狭”,现在的穿刀圈;“弄七剑”属于手技,同时耍弄七个短剑,在手中抛接自如,即所谓“选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交替上下,循还往返。宋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兰子的绝妙技艺可以说她是河南最早的一名杂技艺术家。  相似文献   

12.
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物》1979,(1)
中山在战国时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诸侯国。汉成帝时刘向受命校书,经他编成的《战国策》依国别序列,除秦、齐、楚、赵、魏、韩、燕七雄之外,还有东西周、宋、卫和中山,所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公元前323年,中山同燕、韩、赵、魏五国相王,在战国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史缺有间,后人关于中山的历史文化所知甚少。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国家,春秋时原称鲜虞。白狄春秋前期在晋国以西,今陕北一带,据(《潜夫论》说是姮姓。鲜虞是姬姓,见于《世本》,所以杜预说鲜虞系白狄别种。春秋时今河北中部有三个白狄别种的小国,鲜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晋县。  相似文献   

13.
商代,位于商王朝西南的古蜀王国以今四川广汉三星堆为都城,西周至春秋初期以成都为都城,春秋前期一度以郫邑为都城,至春秋中期最终定都成都。商周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南深入西南夷,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成为中国西南的泱泱大国。  相似文献   

14.
(若阝)(以下代以字母r)国是先秦时期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一定影响的古国,也是春秋初叶楚国始兴之时,最先与之发生往来的诸候国之一,在春秋时期秦、楚、晋列强的争霸中,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来南迁,故地作为楚之要邑大县,在春秋后期以及战国阶段楚国的政治、军事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r国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是探讨楚国历史发展及其地理变化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以邓命名的地区概有2个:一个是蔡国邓地(简称蔡"邓"),一个是楚国邓县(即古邓国,简称楚"邓")。《左传》鲁成公九年(前582年)载:"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关于此条记载,杨伯峻指出郑、楚两国相会之邓为楚"邓"。但通过对蔡"邓"、楚"邓"地望的准确界定,并结合对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形势及楚国会盟人员公子成身份的详细分析,可以断定杨伯峻的考释有误,鲁成公九年郑、楚相会地点当在蔡"邓"。  相似文献   

16.
今《合集》36567拼接有误,当依照董作宾、曾毅公之旧说重新调整。其中的"京"字旧隶定为"亳",似误。而卜辞所记商王行进地的先后顺序为商、京、鸿、彻。其中京地殆即山东平阴、肥城一带的京兹;鸿当读作"红",即《春秋经》昭公八年"蒐于红"之"红",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北;彻或在汶水与淄水的上游,也即山东原山附近。故商王行进的具体路线即是从今山东宁阳附近的鄣地出发,北上至京,进而东向到达泰安红地,又东北向至于彻,抵达淄水流域上游一带。此路线的钩稽,对商周齐鲁交通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薄蹲蟠废昙瞧涫?秦穆公乘晋文公之丧借戍郑大夫杞子、杨孙为内应,使孟明视兴师袭郑。晋襄公利用今豫西觳山(或作崤,下同)之险,四月在秦师归途中打了一次截击(事实上是一次夹击,见下)。结果全歼秦师,获其三帅,成为春秋时期秦晋争霸中的一次著名战役。经过这次战役,使秦国约三百年不得逞志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代宿国地望诸说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结合晋侯苏钟铭文所见新线索,对宿国地望变迁及所反映的历史问题进行细致探析,指出周代曾存在南、北两宿并立的事实,其中《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所载为北宿,故地在今山东东平东二十里之宿城镇;晋侯苏钟铭所见"宿夷"及春秋初年参与宋国会盟、后为宋人逼迁至宋境的为南宿,故地在今安徽宿州市附近。  相似文献   

19.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从信阳平桥区向东迁移至固始县。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消失。番国贵族在春秋中期便入楚王室为官,如潘崇、潘尫、潘党等。尤其是潘崇,在春秋时期楚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国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区域地理概念及范围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历程。先秦时期的"西南"主要包括巴和蜀。汉晋时期,"西南"区域概念正式确立,包括巴蜀和西南夷地区。唐宋时期,狭义的西南是指唐、宋王朝疆域内的西南地区,即唐代的剑南道、山南西道、黔中道,宋代的川峡四路;广义的西南还包括疆域外的南诏(大理)以及其它一些民族和王国。明清时期疆域内的"西南"出现了三种主要观点,较之前代范围有所扩大。近现代的"西南"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只包括国家疆域内的西南各地。"西南"概念及范围受地理方位、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还有民族、边疆、政区、经济等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