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东地区由于地处关外,再加上明清之际的战争和清政府的封禁政策,直到清代,辽东地区在人们的眼中仍然是蛮荒之地。但是,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与关内地区的商业往来也日益频繁。在此基础上,辽东商人也逐渐的活跃起来,并在相当广阔的领域内展开了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山川险峻,是典型的边远山区。明清之际,贵州的交通虽然非常闭塞,但并没有阻隔外来化的传入,基督教在贵州的传播就是一个实例。明末的永历王朝最先接受了天主教,使之传入贵州;鸦片战争之后,贵州发生了一连串的“教案”;清末基督教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苗族最高化区——石门坎”。这三件事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观念开放,留下了许多女性墓志铭。从碑刻中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勾勒了明清时期吴地妇女的典型生活,这些片段之下的妇女往往也被理想化和典型化。墓志铭当中的寥寥数语承载了她们的人生历程的记录,更是明清时期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府有关道德,伦理,教化,社会风气和社会性别角色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5.
6.
林荣琴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3):107-119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丝业是由中心区不断向外扩展的。明末天启年间 ,本地区蚕丝业出现第一次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扩展 ,清代晚期 ,其蚕丝业的扩展又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本区域明清两代蚕丝业的分布状况 ,展现了这一扩展变迁的轨迹。同时从自然条件、经营蚕丝业的经济收益、蚕丝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探讨了其分布与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以及广东地区等南方地区的衙署、寺庙、居址、城址、墓上建筑等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唐宋元时期滴水,其中以峡江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分布较密集。出土滴水整体呈长条弧形和弧边三角形两种形状,大致可分为唐-五代时期和宋-元时期两个阶段。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长条形滴水,饰几何形图案;宋-元时期沿用长条形滴水的同时,主要流行弧边三角形滴水,纹饰图案较为丰富。对比宋金西夏时期北方地区的滴水,可知其时南北地区滴水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纹饰相差较大;元代后趋于一致,历明清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帝汶很早即与中国有来往。明清时期,同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和帝汶相互往来频繁。本文就所掌握的资料,综合论述明清时期澳门人在帝汶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或出于讹诈财物;讼争的性质不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而是为了侵蚀或牺牲对方的利益,以貌似合法的手段达到非法的目的.此类健讼对明清以来皖北地区社会风习的负向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对于近古以来民间的健讼行为和习俗,我们绝对不能一概予以积极的评价,而应从诉讼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0.
11.
《中国西藏(英文版)》2003,(6)
June 28,2003, saw the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ofMing and Qing Dynasty Chi-naware in the Tibet Museum. A total of 103 pieces were on display,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produced by the Jingdezhen Official Kil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and the remainder by the Zhejiang Longquan Official Kiln.The Tibet Museum is the first modern museum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with a rich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some 2,000 pieces of porcelain produced 相似文献
12.
13.
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薛平拴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1):99-119
时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代。本文主要探讨明清两代今陕西省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形式、迁移数量、外来移民的地区分布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总结了外来移民对迁入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本文认为,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明清时期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客观上促进了各有关迁入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山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从而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教训我们应引以为诫。 相似文献
14.
柏桦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10,4(2):89-95
明清州县监狱由地方行政长官控制,州县长官称为"有狱官"。州县监狱设施简陋,社会治安及诉讼多的州县,往往关押人犯很多,以数量有限制的官、吏、卒等对囚犯实施管理,往往捉襟见肘,乃至力不从心,因此在囚犯中任命牢头协助管理囚犯,是州县监狱管理狱囚的无奈选择。牢头为恶,在明清时期是世人皆知的问题,他们在监狱中恃强凌弱、动用私刑,操其他狱囚生死于股掌之间。也有一些州县官,采取措施制止牢头在狱中对其他囚犯动用私刑,并能将囚犯组织起来,对监狱实施有效管理。不过,明清时期的牢头和私刑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太平及池州地区的渔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明清时期安徽太平及池州地区的渔税征收机构河泊所的设置分布及裁革情况,渔课的数量、比重及变化,渔业从业人口的数量及变化等分析和探讨了该时期这一区域的渔业经济状况及其变迁.由于拥有较为丰富的河湖水域,太平和池州地区的渔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地位.太平地区的渔业主要分布于沿江的当涂、繁昌和芜湖三县,其中又以境内湖泊水域较广的当涂县最为兴盛.池州地区的渔业主要分布在沿江的贵池、东流和铜陵县,其中又以附郭贵池县之渔业最为兴盛. 相似文献
16.
明至清前期,随着海外关系的变化,史学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明前期,皇朝海外关系是建立在“宣威柔远”政治目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关系因郑和一下西洋”的活动达到高潮,史学则因此出现了几部反映这种海外关系特点的著作。晚明,倭患问题与私人违禁进行海外商贸等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权衡利弊,皇朝开始改变初期的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东来,与中国开始发生直接的接触;随着传教士“精神狩猎”的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展开。这些海外关系的特点,都在史学中得到体现。清前期是海外关系大倒退的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偃息,史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典当和高利贷是中国历史上既古老又常见的经济现象 ,而以之为对象的学术研究起步却甚晚 ,真正蔚成规模则是近二十年间的事情。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刘秋根教授 ,正是这二十年间涌现出来的众多学者中极富成就的一位。数年前 ,他曾以《中国典当制度史》一书赢得了学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现在 ,他的另一部专著———《明清高利贷资本》 ,作为《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的一种 ,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此书共约 2 7万字 ,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论述了高利贷资本的概念、历史作用及其向近代借贷资本的转化等理论问题。正文共分…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冯贤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4):139-151
江南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水乡泽国 ,传统研究中所认为的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在生产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是共同无差别的。但是应该注意 ,区域内地理环境所存在的细微差异 ,都会导致民众生活形态的很大不同。本文以乡镇为集中讨论的对象 ,指出江南传统的大宗生产基本已形成了“蚕桑区”、“稻作区”和“稻棉区”的分异 ;而且大田劳作、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外出经商、岁时节俗、民间信仰 ,既有着共同点 ,更有着诸多迥异之处 ,原因都与太湖周边平原低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具体而言 ,有从西部山地延续下来的低丘 ,也有东部以“冈身”为界线的“东乡”、“西乡”的分域 ,更有滨海沙地独特的生活环境 ;在这些差异本属细小的区域内 ,乡村民众的生活形态却因此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