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历史上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的路线主要分为南北两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开始于唐朝,兴起于宋朝,繁荣于明朝,衰落于清朝。茶马古道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马古道是当今社会的黄金旅游之地,同时茶马古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南岭山脉东西横亘于今湖南、江西与两广交界处,西与云贵高原相连,向东延伸至闽浙。从广西到广东的地域为山间走廊与山岭纵横的地理环境。五岭中广西东北部的南岭山地,包括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和萌渚岭,坡谷相连,平行排列,地势北高南低。骑田岭在湘粤之间,大庾岭在赣粤之间  相似文献   

3.
穿越秦岭、连接关中与汉中,进而贯通三秦与巴蜀的褒斜古道,在古代交通、军事、商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条道路,按路基路况可分为谷道时期和栈道时期,按路线变化可分为褒斜谷线和散关——凤州—褒城线。本试就各个时期、各个路线作一考述、论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庄文勤 《旅游》2013,(9):62-67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头铺,塘基是石头砌,水渠是石头筑,菜园的垄基是石头垒。石门墩、石院墙、石前檐、石鸡笼、石厕所、石畜圈不胜枚举。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琅满目。石台阶、石板路、石垱……甚至烤茶、烧肉的用具都是用石头制作而成。滇西茶马古道这是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滇西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路线有两条:南线由云南的普洱——大理——丽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  相似文献   

5.
华南沿海的先秦文化与早期文明吴春明华南大陆沿海的闽、粤、桂地带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一环,但该地带位于武夷—南岭山地这一南北间自然与人文重要分水岭的东、南一隅,是我国早期古文化发展过程中地域特色非常浓厚的一个区系,先秦文化的发展不同于商周模式,也不...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石硕发表在《西藏研究》2002年第四期上的文章,研究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前开发茶马古道对藏、川、滇三地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前景。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至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由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从康定起又分南北两条支线,北线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南线从康定  相似文献   

7.
书讯     
正《唐蕃古道路网结构及沿线文物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本书是西藏民族大学考古学博士余小洪和席琳的倾力之作,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对唐蕃古道陕西段、甘肃段、青海段、四川段及西藏段沿线的文物遗存进行了专业的研究并编撰成书。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一条著名的交通路线,与丝绸之路多有重合,其沿线分布有古城古堡、石窟壁画、寺院建筑、摩崖造像、金石碑刻简牍、墓葬等大量文物遗存,本书专业解读这些文物遗存的分布、性质、特征及保存现状,研究古道形成、发展及变迁的原因,古道各路段的特点与地位以及与周边  相似文献   

8.
西路边茶贸易是一条沿着松茂古道,以茶马贸易为主要贸易内容,内地与边疆各民族部落间进行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清朝时期的西路边茶贸易承载着汉藏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交通道路之于一个区域犹如大动脉之于身体,早期地理交通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探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晋南运城盆地与洛阳盆地以西地区今三门峡之间至少存在着一条南北向最便捷古道——中条浢津道,这条古道至少在史前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以来就已存在,并逐渐发展成繁盛之态。道路之上的寺里—坡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当时的交通控制点。而盐道很可能是其史前时期重要的功用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庾莉萍 《文博》2006,(1):78-82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线和川藏线,是西藏高原与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证明。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 在沟通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与“丝绸之路”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