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传统。文字记载可上溯至(书·禹贡)篇:“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上作贡。”周以分封建国,设九贡以致邦国之用,贡成为天子与诸侯间政治经济联系纽带。秦汉以降,进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朝贡。二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常贡、例贡,其特点是岁有定额,有固定的进献方物。三是地方。中央个人向皇帝的进贡,此类进贡本无定制,其取决于社会风气、吏治状况、皇帝个人喜好等诸多因素。在清代具有制度意义的个人进贡在康熙朝已具雏形,①经雍正朝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已经成熟并达到了有清一代的最高峰。仅从中国第一历史档…  相似文献   

2.
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围绕贵州地区出土的早期佛像,对该佛像所在的青铜钱树、出土钱树的墓葬年代、墓葬与钱树的化性质、墓主身分、佛像传入路线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佛教至迟在东汉末期前后已经以某种变相的形式传入贵州地区,并且已有佛像出现。佛像很可能是通过四川地区传入贵州地区的,但当时贵州地区的人们对佛像的理解似乎比四川地区更为肤浅。佛像最初的传入贵州地区则可能是通过当时盛行的钱树这一媒介物,其背景当与升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家养黄牛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从动物考古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骨骼形态、测量数据、考古现象以及区域动物群的对比和分析,对岭南地区家养黄牛的起源时间、模式和动因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家养黄牛最迟于南越国时期从北方传入岭南地区。  相似文献   

4.
西汉南越国时期的铜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廷瑜 《东南文化》2002,(12):38-43
铜桶是岭南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青铜容器,大约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最早出现于云南,然后南传入越南北部,东传入广西和广东,以西汉前期南越国时期在西江流域,即南越国当时所控制的范围内为限,在此范围之外尚未发现。是岭南地区土化中最代表性的典型的器物。  相似文献   

5.
正岭南在古代包括广东、广西,现在又包括海南地区。岭南书院的发展与海外商路的开拓关系甚大。唐宋元时期,相对于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来说,这里属于不发达地区,书院发展较缓慢。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岭南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加,许多知名一时的学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岭南地区作为其传播思想、广收门徒、开枝散叶的地区。在陈献章、湛若水等理学名儒的推动下,岭南书院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广西形成了自己的大石铲文化圈,并影响到越南北部;村头类型和浮滨文化则是岭南中部地区的牙璋文化圈;福建北部则可归入浙江原始瓷仿铜礼器文化圈。  相似文献   

7.
<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中国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秦统一岭南以前,广州地区的先民还是以喝江河水或池塘水为主,水源的清洁卫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筑井技术得以传入,从此,人们不但可以喝上清洁的井水,保障了身体健康,还能利用井水进行灌溉和生产,大大促进广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把筑井技术传入岭南的第一功臣非赵佗莫属。赵佗本是秦朝巨鹿郡东垣人  相似文献   

8.
刘远洋 《收藏家》2009,(8):37-40
清代贡墨有地方官进贡和“例贡”两种,两种来源的贡墨特征虽然不同,反映出的历史背景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人口分布是人类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岭南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分布区。在岭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发展的历史过程巾,既表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由于特定地理空间的影响和制约,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构成了岭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纷繁复杂的历史与民族风貌,对于岭南社会的开发与南方民族的融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代正是岭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在汉魏以前未有史志,只是《尚书·禹贡》记九州中的"扬州"有所涉及;《山海经·海内南经》有"闽在海中"的记载;《逸周书·王会》也有"东越海蛤……其人玄贝"、"东越朝问于周"的记载。这些都是零星、片断的记述,难以窥见福建地区上古时期的历史面貌。此后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东越列传",《汉书》"地理志"、"闽粤王列传"中,对福建古代地理与人文情况开始有了较为翔实、系统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