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厉宝华 《文物天地》2023,(4):114-117
历史悠久的珐琅器工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工艺。萌芽于春秋战国,初步形成于唐元时期,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当代传承、创新并有了全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倪如荣 《收藏家》2003,(1):6-11
The enamel wares with metal base made for an emperor in the (1723-1735) of Qing Dynasty were left very little,but the makingof every enamel ware was exquisite and fine.This kind of wares of Yongzheng,Qing Dynast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nd collected by the Palace Museumin Beijing provided a valuable object material for us knowing the enamel wares with metal base in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3.
李理  沙海燕 《收藏家》2010,(7):33-41
珐琅器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最晚形成的一个品种,俗称景泰蓝。它在中国诞生和推广使用的时间相对较晚,元代时,始由西亚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引入中土,当时称为“大食窑”,以后又有“拂郎嵌”之名(杨伯达《论景泰蓝的起源》,《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9期),但当时制作和使用量都相对较少。明代,随着宫廷中实用器物越来越走向艺术化,  相似文献   

4.
珐琅是由国外引入我国的一种独特金属工艺,其中,金属胎珐琅器根据其制作工艺可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等。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的发展,金属胎珐琅器及其工艺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断壮大,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且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杨煜 《收藏家》2010,(6):3-7
旅顺博物馆从馆藏百余件珐琅器中遴选出部分精品,推出了气韵独具的清代珐琅器精品展,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旅顺博物馆展览的掐丝珐琅器和画珐琅器为主线,从器物的来源、艺术特色、审美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与阐释,与读者共同鉴赏清代珐琅器的独特神韵。  相似文献   

6.
简述不同时期珐琅器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珐琅器的制作可追溯到宋元时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所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15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之后随着中西方贸易交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明时期的珐琅制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加以论述,初步划分了元明时期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基本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去年秋季拍卖一件宣德款掐丝珐琅小圆盒,口径仅12厘米,却以9,950,000元港币成交,令世人惊叹。而我却认为买者慧眼知宝,有胆识,有远见。因为宣德珐琅器工艺精湛,艺术品格高雅,传世很少,得之非常不易。也是因为此件珐琅器成交的缘故,近半年来,曾有多人向我询问有关宣德或明代珐琅器的各种问题。答解之余,也引起我的深入思考,经过梳理写成此文,谈谈个人之见,以供爱好、收藏、研究者们参考。谈起宣德朝的工艺品,人们首先想到和称道的是瓷器、雕漆和铜炉,对宣德珐  相似文献   

9.
珐琅又称为“景泰蓝”,是我国古代工艺之一种。它主要以铅、硅、硼砂、瓷土、石英等为原料,制作工序包括铸胎、画样、掐丝、填蓝、烘烧、磨光、镀金等。依其加工之不同,珐琅又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四大类。  相似文献   

10.
正在明清两代的皇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现藏存的几十个类别共计186万余件珍贵文物当中,珐琅类器物近7000件,其时代上自元明,下至清末,其中又以乾隆时期为主。其主要来源有:宫廷御用作坊的制品;各地官府奉旨承造的宫廷御用品;还有地方以各种原因进到宫中的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珐琅工艺的最高水平,是一份完整的中国金属胎珐琅工艺发展演变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实物  相似文献   

11.
倪如荣 《收藏家》2002,(3):8-13
金属胎珐琅器是金属(主要是铜)造型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制品。它那绚丽、浑厚的特色,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派,非常适合封建统治者的审美需求。作为皇家生活用具,它能充分显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更能为宫殿增加豪华的气魄。所以,此种工艺自元代由西亚和阿拉伯半岛传入中国之后,即深受帝王们的垂青和赏识,成为封建权贵们的追求物。明清两代皇帝都很热衷于金属胎珐琅器的制造,明代的御用监、清代的造办处,都设有珐琅作坊,专为宫廷设计制造用于生活、陈设、祭祀等方面的用具,是宫廷工艺  相似文献   

12.
倪如荣 《收藏家》2003,(4):12-16
珐琅又称“佛琅”、“拂琅”、“发蓝”,是以石英、瓷上、长石、硼砂、纯碱及少量的金属矿物为原料,经过熔炼、冷却、研磨,制成的粉状物。珐琅亦称“药”,将其粉涂饰于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溶融、冷却、打磨或镀金,便成为珐琅器。所以珐琅工艺是金属和珐琅的复合工艺,其制品兼备金属的坚固耐久与玻璃的光滑多彩两种特色,即实用又美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赏赐大臣的内制珐琅日用器物,当是铜胎掐丝珐琅器。康熙朝工匠借鉴西洋方法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降朱批奏折中有关珐琅的记载较多,广州已烧造带有珐琅的时辰表、鼻烟壶等仿西洋物件,内廷也研制出珐琅器。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后弃用"法蓝"译名,改为"法琅"或"法瑯"。康熙帝命令工匠制造珐琅器有华洋竞胜的原因存在。《万寿盛典初集》记载皇室成员进献的礼物,可见皇四子胤禛进献珐琅器物颇费心思。康熙帝赏赐宠臣画珐琅鼻烟壶、瓷碗、水盛、砚台盒、圆香盒,被大臣视为宝物,他们感谢皇恩浩荡,奉为家传宝物,表示报恩效忠。清廷制成画珐琅高档奢侈品,成为皇权神圣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金属胎珐琅器生产高潮是在清代中期,尤以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最为著名。由于弘历本人对金属胎珐琅器的特别偏爱,并加以大力的提倡和扶植,使得这一工艺制品的生产得到迅猛异常的发展。乾隆时期的金属胎珐琅器制作无论从生产的规模、产量、质量、品种,还是从艺术风格、用途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繁荣阶段,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金属胎珐琅器工艺品,在中国泱泱数  相似文献   

15.
王翯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7):19-30+106-107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上,隐藏着一个西洋(法国)工匠的名字。作者由此线索入手,查找出一批过去被误认为是广东粤海关制作的乾隆款画珐琅器物,实为粤海关将图样送到法国所造。此外,作者通过梳理清宫档案判断,乾隆帝很有可能并没有打算去西洋制作这批画珐琅器,而是粤海关官员误解了皇帝的真实用意所致。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几件钢胎画珐琅器王东辉(辽宁省博物馆)珐琅彩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光泽的物质,以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化合物溶制而成,加入颜料(金属化合物)便成有色珐琅。金属珐琅器就是指以铜等做胎、珐琅料为装饰材料的艺术品,就工艺特点而言,其又分为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有关法国工匠签名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检测和文献梳理,进一步明确了故宫博物院所藏三件“乾隆年制”款画珐琅器为法国所造。同时,作者论证了这批法国制造的画珐琅器物进入清宫的时间应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通过对其入藏地点和款识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这批画珐琅器物在乾隆朝宫廷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成像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景泰款掐丝珐琅器进行了结构工艺上的研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仪的特征拉曼光谱佐证,发现此件珐琅器不同部位如口沿、耳部、颈部、腹部、底足均来自不同的器物。结果显示釉层厚度、釉料颜色、结构关系以及元素成分含量趋势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互相验证并吻合,明确了此件珐琅器为后期拼配的改制器。本工作应用X-CT成像技术和X射线荧光(XRF)光谱技术对景泰款珐琅器的研究结果科学化、可视化地证实了以前专家学者靠观测得出的推论。  相似文献   

19.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铜造型工艺与珐琅工艺的复合制品,它那浑厚、绚丽的特色,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派,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审美需求。作为陈设品,能为宫殿增加豪华的气魄,作为生活用具,能显示其主人的高贵身份,所以,此种工艺自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之后,即深受帝王们的赏识。明  相似文献   

20.
当“水色”遇到“油色” 1715年,“阅色无数”的中国皇帝康熙,却被西洋色迷了心窍。始作俑者是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这一年,郎世宁给康熙带来一箱珐琅器,珐琅器颜色的艳丽,迷住了康熙,也随后在宫廷内点燃了一场西洋色的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