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伊始,在各方营救之下刚刚走出国民党监狱的陈独秀,没有逃避抗日战争这一伟大时代,他在对国情分析的基础上对全民族抗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思考。本文试就这些见解作一探讨,以弄清其渊源,阐明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欲声 《攀登》2001,20(4):13-16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本从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传播、是无产阶级民主的捍卫以及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局限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建党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3.
胡飞 《文史天地》2009,(11):12-15
陈独秀,一个“用不着提防”的率真人物,相信历史终将会拂去他身上的尘埃!  相似文献   

4.
丁弘 《炎黄春秋》2003,(4):38-39
鹤山坪在四川江津县乡间的群山环抱之中,远望山峰如仙鹤挺立,林木葱葱,人迹罕至。1939年5月底,陈独秀在战乱中流亡至此,这是他生命的终点。  相似文献   

5.
舒芜同志在贵刊2001年第4期《佳人空谷意,烈士暮年心》一文中,引陈独秀1941年8月6日致杨朋升的信云:“弟(陈独秀)生活一向简单,月有北大寄来三百元,差可支持”。舒认为,“这每月三百元,是(北大)学校要致送,而取得国民党政府同意,还是政府所授意?是以什么名义支付的?是作为聘一名教授的薪俸,还是没有正式名义的特别‘津贴’?”皆不详。 据我所知,浙江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教授贺昌群抗战爆发后,自杭州迁四川乐山从事著作。教育部仍令浙大每月寄贺先生生活费三百元,一直到贺至三台东北大学任教。由此联系到抗战时…  相似文献   

6.
周瑞清 《湖北文史》2004,(2):186-198
1934年我15岁时,经人介绍到程汝怀家中做杂事。当时,他家住在汉口府南一路德义里1号,他本人担任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兼黄安县长,驻在黄安。我先在他家做杂事,后跟随他当卫士直至解放前离开,对他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教育思想的积极鼓吹者和新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持者.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自1915年9月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宣传以科学、民主为精神和方法的资产阶级新教育,猛烈抨击封建旧教育,鼓吹"教育决定论"和"教育救国论".第二阶段从五四运动后至1922年.他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某些教育问题,同时又十分推崇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两种教育思想混存一体的现象.第三阶段在1923年至1924年.他彻底放弃了资产阶级教育观及"教育救国"论,认为中国只有走政治革命的道路,提出教育要服务于政治革命,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教育侵略.  相似文献   

8.
陈洪玲 《史学集刊》2002,2(3):32-34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情况,为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团结各阶级一致抗日所实行的一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它与以前的土地革命时期、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实行减租减息过程中.我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于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筹创中共到五次代表大会,陈独秀任过临时中央局书记、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他辞去总书记职,不久即投入党内反对派活动,也就四年的时间,他又被统一后的中国托派组织推至总书记的位置,这是他最后的总书记生涯。  相似文献   

10.
林家虎 《安徽史学》2006,1(4):102-106
陈独秀的抗战政见以其"汉奸"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汉奸"事件后,他与中共的政治对立使其前期抗战政见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演化,其抗战理论与中共的抗战实践由脱离走向严重对立,由此从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倒退到依赖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并最终走向悲观主义的泥沼.但抗战救国仍是他思想的主旋律,他仍为中国抗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汪菁华 《安徽史学》2005,1(6):93-96
国家主权意识构成了陈独秀前期国家思想的理论起点.由此,陈独秀阐明了有关现代国家理论,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及其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并积极探索了在中国实现宪政制度的具体途径,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自中共建党后,陈独秀在担任长达六年五届的中共中央最高领导职务期间,中国革命的进退行止,一直在莫斯科导演之下。先天不足的中国大革命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无不与陈独秀和莫斯科的指挥者密切相关。在中共早期历史研究中,抓住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这一环节,就找到了解读许多难题的锁钥。李颖所著《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一书,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这一课题的研究,多有新义,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3.
李颖 《安徽史学》2004,(2):91-96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大革命危急时刻的 192 7年 4月 2 7日至 5月 9日。几十年来对五大的评价及陈独秀在五大的连任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根据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 ,通过梳理陈独秀与中共五大的关系 ,得出与传统看法不尽相同的结论 :五大的实际主导者不是党的总书记陈独秀而是共产国际及其代表 ;五大有明显的缺陷 ,但不能全盘否定 ;陈独秀在五大的连任是历史的必然 ,并不是大革命最终失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因人口暴增、游资汇聚、地价暴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上海华商房地产公司有了根本性的发展,第一次主导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本文对抗战时期上海华商房地产公司的崛起及原因、经营内容和业绩、华商房地产同业公会的活动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此时期上海华商房地产公司的崛起和活动,是近代中国市场经济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正芒 《安徽史学》2005,1(6):62-68
对于中国大革命,人们历来认为它是失败的.毛泽东却在不少文章和讲话中谈到大革命(毛泽东习惯上称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这给了我们评价大革命以新的启示和思考.过去所谓大革命的失败,通常是指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屠杀人民,进而又使北伐剩下奉系军阀残余势力未能最后消灭.其实这不能界定为大革命的失败:因为蒋、汪不是大革命的目标,北洋军阀才是这次革命的对象,北洋军阀不久就彻底覆灭,北伐(大革命)本身是胜利的,消灭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已叫土地革命战争了.过去把胜利了的大革命一直说成是失败,最主要原因当是大革命时的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长期受到批判和不公正待遇.现在随着对陈独秀的客观公正评价,应把对大革命的错误结论矫正过来.  相似文献   

16.
周雷鸣 《安徽史学》2005,(4):104-107,86
本文论述了陈独秀与光复会的密切关系:光复会成立前,陈独秀参加了与光复会有渊源关系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等组织,结识了后来光复会的重要人物蔡元培、刘光汉等人.光复会成立时,陈独秀身在上海,加入其中.光复会成立后,陈独秀邀请刘师培等光复会员赴芜湖安徽公学等校执教,光复会在芜湖得到迅速发展,又组织岳王会,该会成为光复会的外围组织;陈独秀还参与光复会员吴樾暗杀五大臣的策划,与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发起组织亚洲和亲会.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思想,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就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运行规律、社会自杀问题、马尔萨斯人口论等社会学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产生提供学术的基础.陈独秀的社会学思想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注重研究中国的社会组织、社会阶级结构、社会阶层等理论课题,这为开创阶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研究的框架体系.陈独秀是中国马克思主叉社会学的先驱,在中国马克恩主义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3,(6):93-96,74
陈独秀与上海社会联系密切。上海是他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窗口。他的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一生主要时光在上海度过,革命生涯最辉煌的业绩在上海实现。他对上海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研究和十分复杂的感情,总体上说还是一分为二的。近代上海造就了陈独秀的崇高声望,陈独秀也给上海留下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先进、教育发达的中心城市,其作为全国思想文化中心的地位,无疑是从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开始确立的。  相似文献   

19.
吴汉全 《安徽史学》2006,2(3):87-96
陈独秀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五四时期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同时期的李大钊一样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创者.陈独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中国社会自身的变化来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动,政治上成为"半殖民地",进而提出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陈独秀还以"革命史"观看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深化了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百年历程看,陈独秀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为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建立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是近代史研究"革命史范式"的重要开创者.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开除陈独秀的原因和如何开除陈独秀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远东局想给予尽量多的机会和时间,要求陈独秀承认错误,希望他继续保留在党内;共产国际远东局最后同意开除陈独秀,主要是因为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上否定了"保卫苏联"的立场,不能容忍.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则更看重于陈独秀转向托派对本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他反对中共六大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