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梅内伊历经45年“革命和战斗”岁月,其中有长达28年的从政经历。无论是革命还是从政,他几乎一刻都没有与“宿敌”美国停止过战斗。作为伊朗的最高领袖,他也许一直在殚精竭虑地做着一篇大文章,那就是伊朗的“战争与和平”。  相似文献   

2.
位居遵义的海龙屯,为抵御蒙古、保卫大宋王朝而生,到了大明却成了土司造反的“根据地”。它的主人播州杨氏,曾是中国西南辖境最大的土司之一,也是效忠中原王朝的“模范标兵”。然而到了明朝末年,  相似文献   

3.
2004年8月11日,第三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在韩国汉城召开。论坛的主题为:中日韩三国八一五的记忆。论坛为期一天,中日韩三国的学分别就历史教科书、博物馆、纪念馆、新闻媒体如何反映八一五进行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周钢 《史学月刊》2005,(9):108-116
1878年发生在新墨西哥领地内的“林肯县战争”,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一次非常重要的牧区战争。它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这次长达5个月的流血冲突,是圣菲集团支持下的墨菲派与竞争对手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争夺对林肯县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必然结果。战争结局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分赃,确保了墨菲家族在林肯县的垄断地位。“比利小子”在这场流血冲突中只不过是麦克斯温—滕斯托尔派雇用的一名枪手,但在后来的许多传说中,他却成了“林肯县战争”的主角。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比利小子”的历史著作、小说、电影、歌曲和传说不计其数。“圣徒比利”取代了“魔鬼比利”,“林肯县战争”却被人淡忘了,即或有人偶尔记得它,也是从“比利小子”的出场背景中得知的,“林肯县战争”的真相则完全被“比利小子”的传说湮没或扭曲了。  相似文献   

5.
“天毒”、“天吴”是《山海经》中的两个难点。据查“天毒”为天竹之音误记。古有孤竹族,为殷商侯国,孤竹又称典竹。齐桓公时,孤竹族迁人朝鲜半岛,依箕于朝鲜,以“天毒”──天竹、典竹命国。“天吴”亦为天竹之误记。“天毒”、“天吴”居地相同,并均与箕于朝鲜有密切关系,是为朝鲜半岛上的古族古国。  相似文献   

6.
简评《战争与和平:试论汪政权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中国近代史学者王克文先生于1997年2月14日在台北“国史馆”作了一个专题演讲,题为《战争与和平:试论汪政权的历史地位》(以下简称“王文”),后由该馆林秋敏小姐整理成文,经其“同意”,刊载于该馆馆刊复刊第22期。王文总计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  相似文献   

7.
陈华杰 《攀登》2005,24(6):63-66
中国和平发展需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们形成这样的认识;当今世界存在非西方型的自由民主,它能使有关国家实现发展且与各国共存共荣。“北京共识”的提出为此提供了可能。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有力促进“北京共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真正成为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8.
哈布瓦赫等人的集体记忆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框架中个体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记忆,正是凭借这一能力,社会“干预”个体的记忆,并根据社会的“理性需求”来塑造集体记忆。建国后战争(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经历了国际主义主导的建构和基于爱国主义的重建。战争(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重构不仅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9.
“天”在太平天国语汇中使用频率最高,有五种含义:太平天国上帝教的上帝、与太平天国有关之事物、与天王有关之事物、“天下”和世界、指称与地相对的物质的天,其中,以“天”指称上帝是最本源最主要的含义,是中国传统化与基督教义的杂糅。天主教、上帝教、太平基督教、拜上帝教和“拜上帝会”宗教等五种名称是太平天国宗教的“他称”,太平天国献在说到太平天国宗教时使用的名词是真道、真教和天教。“天教”并用以指称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在内的广义的基督教,而不是对太平天国宗教的“命名”或命名意义上的“自称”。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失而复得的欧洲──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朱月潭苏联坍塌,铁幕落下,坚冰消融,东西营垒消失。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果真就要形成了?不。人们眼看着,二战前的列强纷争的欧洲在失而复得。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全...  相似文献   

11.
明代朝廷沿袭元代的旧例,把妈祖林默娘封为“天妃”,列入祀典。然而对于“天妃”这一封号,在明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反对者认为不应胡乱把处女之身的妈祖指配给天帝为妻室;赞同者则认为所谓“天妃”只是广义上的“以德配天”的含义,并非实指配与天帝为妻室。较为圆融者则主张以“圣妃”“圣女”的封号为妥,免得亵渎神明。明末清初之际,“天妃”“天后”封号又有与“碧霞元君”封号混同者。产生这些差异的实质,是传统儒家祀典观念与现实政治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所引发的。而这种差异,即使是在其他方面,制度设计与现实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差异,都是很难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公然发动了对越南的“特种战争”。面对美国在“南大门”的战争挑衅,中国政府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和维护越南独立和统一的立场出发,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方面积极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爱国斗争,并应越南党和政府的请求,开始了“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最终确立了“美国走一步,中国走一步;美国出兵,中国也出兵”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相似文献   

13.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14.
“英雄”的忏悔 1956年夏季的一天,在日本的一个农村小站的站台上;站满了附近的乡亲们,手举着太阳旗和“武运长久”旗,在等待从中国归还的一名亲人。他们要以欢迎英雄的仪式来接待他。不料这位“英雄”一下火车,就向欢迎者发表了一篇沉痛的演说。他说自己不是什么英雄而是一名罪人。他讲了自己在中国的烧杀奸掠,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真相.又讲了中国人民给他的人道待遇和宽大处理。最后他说;没有什么圣战。那都是肮脏的侵略战争;没有什么男子汉英雄,那都是屠杀像你们一样的善良劳动者的刽子手;这场以天皇为最高统帅的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  相似文献   

15.
独头遗址     
独头遗址,是国家级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永济市首阳乡独头村的咸水沟,当地人称“盐水沟”,也叫“贵妃池”。距县城30公里。国家考古专家给这个遗址的野外编号是“6056”。 独头遗址是1957年11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调查队发现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汉阳陵"罗经石"遗址的祭祀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于 1 999年对景帝阳陵南约 30 0米处、当地农民称作“罗经石”的遗址外围进行了钻探与部分发掘 1,初步弄清了该建筑的基本情况。笔者曾在该陵园负责建设陈列馆工作 ,与阳陵考古队的同志共同在一起将近两年时间 ,受他们的影响 ,对“罗经石”遗址渐渐产生了兴趣 ,从而注意到该遗址的几个现象 ,似有所获。今不揣疏陋 ,试将一孔之见发表出来 ,庶几有益于此问题的探讨。“罗经石”遗址尚在发掘当中 ,自然不能对其作出全面的认识。关于它的性质 ,目前有四种意见。一是罗经石说 ,即认为它是汉代修建景帝阳陵时的测量基点…  相似文献   

17.
贼人喊冤 1945年8月15日,日本东京皇宫前,成百上千万人长跪于此,痛哭流涕.东京各处不时传来凌乱的枪声,右翼军官们纷纷拔枪自杀.就在这一天,日本昭和天皇“玉音放送”《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长久被“神国不灭”“武运长远”“东亚圣战大捷”蒙蔽的日本国民终于意识到,日本战败投降了. 然而,这封《终战诏书》的说辞,却足以让所有被侵略国民众血脉贲张,愤而拍案:  相似文献   

18.
位于长春伪满皇宫内“建国神庙”遗址是东北沦陷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宗教侵略 ,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 ,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一系列否定侵略、美化战争行径的有力批判。同时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建国神庙”的建立 ,“天照大神”的祭祀使东北人民蒙受了灭种灭族的受欺凌的悲惨历史。  相似文献   

19.
潞江坝位于云南保山市西南70公里、高黎贡山山脉和怒山山脉之间的怒江两岸、是怒江峡谷最为宽阔的一段,地势平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炎热,粮食可一年三熟.并为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天然温室.近些年来,潞江坝居民在农耕和基建中不时发现“雷楔子”(傣族称“天斧”)和“龙骨”.1988年9月和1989年3月地市文物工作者两次前往调查后.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4处(图一).收集石器、陶器、动物骨牙共800多件(片).为研究怒江峡谷历史上远近闻名的“烟瘴毒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一批可观的实证材料.现将情况分述如后.  相似文献   

20.
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 ,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 :明清时期的苏州 ,“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 ,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 ,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这个结论十分正确 ,因为到了清代中期 ,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 ,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 :“有清一代 ,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 ,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 ,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 ,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 ,由于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